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下载本文

C. 举贤良要进行对策考试 D. 官职是举荐依据之一 【答案】A

【解析】 从董仲舒的建议中可以看到其实就是要地方推举人才,由“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 可以看出举荐人是要承担责任的,故本题答案选A项;“徇私舞弊”材料中不能体现,B不选;C项中的“对策考试”材料中没有提及;D项说法错误,察举制举荐依据主要是品德和才能。

32. 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A. 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B. 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 C.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 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 【答案】C

【解析】贾谊所说“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脚趾)之大几如股”指的是西汉的王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汉初地方上郡县、封国并存,诸侯王势力膨胀给中央政权造成严重威胁。所以他建议统治者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题干主要建议治理地方王国势力,不是发展经济,A不选;B项只看到字面意思,没有看到贾谊把地方势力比喻成疾病;题干主要是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加强专制,D项不选。

33. 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接受大农丞(九卿属官)桑弘羊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 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 C. 强化市场的统一管理 D. 用内臣削弱外朝相权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强调“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并不导致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强化对货币的管理不能等同于市场的统一管理,而且加强货币的管理是手段,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接受(九卿属官)桑弘羊建议,九卿属于外朝,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九卿属官)”“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信息的理解,将铸造权收归中央实质是消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34. 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A. 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 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 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 减小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对富者进行限制,对贫者进行帮助,这样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容易统治,由此可见作者主要是通过调节贫富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故此题应选D项;A项中的“平均分配”材料中无从体现;B项中的“消除等级制度”未体现;C项与材料不符。

35. 《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异”是“天谴”,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 因果报应 B. 天人合一 C. 君权神授 D. 天人感应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因果报应是佛教的思想主张,《春秋繁露》是儒 学家董仲舒的作品,A项错误。“天人合一”强调天和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与材料无关,B 项错误。“君权神授”旨在强调君主的权威,与材料中的“妖孽”不相符,C 项错误。“天人感 应”指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与材料中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相吻合,D 项正确。

36.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A. 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 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 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 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最有影响”不等于都是肯定,因为从材料中提到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依据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可以判断《中华文化史》的作者是否定董仲舒“三纲五常”学说的。而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独尊儒术”、均与题干不合,AB项不选;“大一统”与名族的劣根性无关,C项不选,故选D。学*

37. “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

A. 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 B. 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C. 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 D. 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察举制和儒家思想。A项仅是关于西汉诸侯王的相关内容,不合材料内容,A项不合题意。材料“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说明厚葬风气源于孝道的虚名,而西汉的选官制度标准就是孝廉,而且西汉汉武帝之后儒学成为统治思想,儒家三纲五常的思想,同样也有影响,D项正确。厚葬与重农抑商和土地私有制无关,B、C项不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

38. 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A. “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答案】B

【解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主要根源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答案选B。A项错误,官办手工业不进入市场;CD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

39. 《朱子大全》指出:“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小农经济关乎到封建社会的稳定 B. 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C. 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 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尤其如此。材料“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说明了这一点,故应选A。B项中的“脆弱性”与材料无关;C项说法错误,农业主要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D

项中的“自给自足”材料中没有体现。

40. 美国学者魏特夫在研究古代中国的治水活动时指出,“要有效地管理这些工程,必需建立一个遍及全国或者至少及于全国人口重要中心的组织网。因此,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作者强调的是 A. 专制主义的来源 B. 中央集权的特点 C. 政府重视水利兴修 D. 小农经济的缺陷 【答案】A

【解析】 “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说明权力最终集中于皇帝,体现了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与政府重视水利工程无关,故C项错误;对水利工程的管理与小农经济的缺陷无关,故D项错误。

41. 《盐铁论》载:“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尉,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由此可见“铸铁官营”的弊端在于

A. 管理僵化,造成官吏腐败 B. 价格昂贵,加重农民负担 C. 产品低劣,影响农业生产 D. 原料匮乏,市场供应不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官营冶铁业的弊端,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县官鼓铸铁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等信息可知,铸铁官营产品低劣,影响了农业生产,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管理”的问题,排除A;题干信息没有提及“价格”的问题,排除B;D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

42. 在我国古代手工业几种类型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A. 官营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答案】C

【解析】封建经济形态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家庭手工业作为农产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因此选C。A项主要是满足政府和皇室,不能体现自给自足;B项主要是进行市场销售与自给自足不符;D项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