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 下载本文

山石从来就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笔,使人们能在城市中思慕山林之乐。李渔在“山石第五”中,列举了“大山”“小山”“石壁”“石洞”几种假山石的配置,并别出心裁的讲述了“零星小石”的妙用。李渔认为“山之小者易工,大者难好。”对于“大山”,“用以土代石之法,既减人工,又省物力,且有天然委曲之妙。”“此法不论石多石少,亦不必定求土石相半,土多则是土山带石,石多则是石山带土。”在论述“小山”时,他还提出“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在这一节的最后,李渔有言:“王子猷劝人种竹,予复劝人立石;有此君不可无此丈。”

《闲情偶寄》中还有一《种植部》,作者挑选了自己喜爱的园林植物加以评述。分别为“木本第一”“藤本第二”“草本第三”“众卉第四”及“竹木第五”。但李渔并不是纯粹地描述该怎样种草养花,而是对草木赋予了人的秉性,以一种人性化的描写手法给花木立传。如他写牡丹“处以南面即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即以帝王之尊,欲植此花,亦不能不循此例。”所以他是以信服“牡丹得王于群花”。在描述各种花卉时,李渔往往是就此花卉最吸引人的一点或最闻名于世的一点加以评说,随性而发,随性而止。或品评一种花的颜色,或评价一种草木的性情,或阐述应该怎样欣赏一种花木的美,才能不辜负花神的眷顾,当然还会涉及应该怎样栽培花草才能花繁叶茂。如他评述梨花:“雪为天上之雪,此是人间之雪;雪之所少者香,此能兼擅其美。”写海棠的香,“然吾又谓海棠不尽无香,香在隐跃之间,又不幸而为色掩。”写玉兰“世无玉树,请以此花当之。花之白者尽多,皆有叶色相乱,此则不叶而花,与梅同致。千干万蕊,尽放一时,殊盛事也。但绝盛之事,有时变为恨事,众花之开,无不忌雨,而此花尤甚。”凡此种种,不一而言。写到“竹”时,李渔还对旧传的种竹之方“种竹无时,雨过便移,多留宿土,记取南枝”加以了批判,他指出:“三者之内,惟一可遵,‘多留宿土’是也。”如果雨后移竹,则根系粘泥带水,很不方便,且雨后日出,竹叶很容易萎蔫变卷。对于“记取南枝”,他更是言道:“然移草木就人,当随人便,不能尽随草木之便。”“使记南枝而与人相左,犹娶新妇进门,而听其终年背立,有是理乎?”从中可看出,李渔并不是专业的在描述一种植物的形状特性,而是直抒胸臆,用生动自然的语言介绍花草树木之美和给人带来的乐趣。

在李渔的著作中,《闲情偶寄》是他最为满意的一种。他在与朋友的信中曾提到:“弟以前拙刻,车载斗量,近以购纸无钱,每束高阁而未印。独《闲情偶寄》一书,其新人耳目,较他刻为尤甚。”此书写于康熙十年(1671),从某种程度上说,堪称其一生艺术和生活经验的结晶,对后世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明代袁宏道曾谓世间文人学士有“玩世”、“出世”、“谐世”、“适世”等四种人。按其描述的四种人来衡量李渔,显然李渔属于“适世”类文人,他是我国古代文人中难得的性情中人,他痴迷戏剧,喜欢精致优雅的生活,他爱玩,会玩,并且玩得心安理得,不亦乐乎。他研究戏曲,小说,建筑,陈设,园林,

花木,美食种种生活中有趣而美好的东西。重视现实的享乐,隐逸市井,寻求乐趣,对于既放弃举业,不愿仕进,又不耐清苦贫困的李渔来说,这是一条理想道路。

参考文献

1、杜书瀛《李渔美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李渔《闲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李渔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4、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年版 5、沈新林《李渔评传》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6、郑振铎 《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7、徐寿凯《〈李笠翁曲话〉注释》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俞为民著《李渔评传》(上)(下)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