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 下载本文

李渔与《闲情偶寄》

姓名:朱晓琳

班级:10级汉语言一班 学号:1070150110

学院:文法学院

摘要:李渔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理论家,他的戏曲理论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和《声容部》中,也有少数戏剧理论散见于他的诗文辞赋中。李渔的戏曲思想标志着我国古代戏剧理论的成熟,李渔的作品内容包容了戏曲理论的基本方面,代表了古代戏剧理论的最高成绩,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李渔,闲情偶寄,园林艺术

李渔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位杰出文学家、戏曲实践家和理论家。他的创作及其理论研究涉及到诗词、文赋、小说、戏曲、诗文理论、词学理论、戏曲理论等方面,但成就最大的是他的戏曲理论。他的戏曲理论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中的一部分。另外,也有少数戏曲理论散见于他的诗文词赋中,如《窥词管见》等。《闲情偶寄》是作者联系元明以来的戏曲创作实践、结合个人的创作体会,并吸取了前代理论批评家的真知灼见而形成的,其中的曲论,组织周密,条理清楚,形成了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批评体系。

一、李渔生平

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亦署新亭樵客、觉道人、随庵主任、湖上笠翁等,明末清初著名戏剧家。祖籍浙江兰溪夏李村,出生于一个药商世家。他自幼就十分聪明,通读四书五经,全家把光宗耀祖,考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但由于封建科举制的种种弊端,李渔后来几次乡试均未能中,便入金华府同知许宸章署为幕客。南明亡,他绝意仕途,归夏李村建伊山别业(又称伊园)隐居,过着“识字农”生活。

李渔出生时享受了富足生活,之后家道中落,移家杭州时,“卖赋以其糊口”。康熙五年前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就是在这个时期,李渔开始系统地总结他的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康熙十年(1671)《笠翁秘书第一种》即《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问世,这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

然而,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债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与贫病交加中在杭州泯然于世。李渔一生勤奋创作,除《闲情偶寄》外,他还写了十多种戏曲作品,其中可考的有《风筝误》、《凤求凰》、《意中缘》等,通称“笠翁十种曲”。此外,他还写过《十二楼》,《无声戏》等小说,

以及《千古奇闻》、《笠翁论古》、诗韵、词韵等,各方面的知识修养十分的渊博。 戏剧创作则是李渔一生中最大的“痴嗜”,他自称是“曲中之老奴”。李渔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端,开始注重联系观众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词坛上一举成名,“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1651至1668年,李渔把《风筝误》等十个剧本合称《笠翁十种曲》出版发行,被当时的戏剧界推为“所制词曲,为本朝(清朝)第一”。这《十种曲》的问世,扭转了在李渔之前戏曲创作上重“曲”轻“剧”,重填词轻宾白的风气。为了加强舞台演出效果,李渔十分重视宾白创作和运用,他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重视宾白的剧作家,也是宾白创作成就最高的剧作家。他主张“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看,又与不读书之妇女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 而且李渔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更被后人推为“世界喜剧大师”。可以说一个人的思想是直接体现在他的作品上的,李渔重视舞台效果,强调宾白,多写喜剧,是因为他是直接接触平民,更通俗地讲,他写剧不是为了文采,而是为了生计,这一实际的目的,使得他更能体会民众看戏的心情,知道人们看戏是为了消遣,是为了乐一乐。“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枝头歌一阙;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会变喜成悲咽。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正是由于李渔对戏剧艺术有着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态度,以戏剧为职业,并尊重自己的职业,鄙弃“俳优为士林所不齿”的封建偏见,他才跳出了三四百年以来词曲家始终没有越过的摘章选句的圈子,走进舞台去认识和研究戏剧。才使得他能深入“优人搬弄之三昧”,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才使得他在晚年能总结以往的戏曲理论,写出了中国第一部从舞台艺术的角度来探讨戏剧理论的专著——《闲情偶寄》。 康熙十九年(1680)农历正月十三,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凌晨,这位奋斗一生、立志创新的老人与世长辞了。李渔死后,被安葬在杭州方家峪九曜山上,钱塘县令梁允植为他题碣:“湖上笠翁之墓”。

二、《闲情偶寄》中的园林艺术

《闲情偶寄》共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部,论及戏曲理论、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器玩古董、饮食烹调、竹木花卉、养生医疗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内容丰富,立论新颖,语言平实,表现出较高的艺术造诣和生活审美情趣,堪称为一部中国古代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和实用价值。这里仅就居室部和种植部两个涉及园林艺术的部分略加赏析。

居室部下有四个小节,分别为“房舍第一”、“窗栏第二”、“墙壁第三”和“联匾第四”。分别详细的阐述了房舍的向背、途经、高下、出檐深浅,窗栏

的制作、取景,墙壁的装潢和联匾的制作创新等等。全篇突出“俭”、“简”、“奇”,强调新颖有趣但又简约实用。

李渔在“房舍第一”的开篇就提到“土木之事,最忌奢靡,”“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在论到房舍的“途径”时,又言道“径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而且认为不仅是园林,房舍也应有的高下之势,“前卑后高,理之常也”。但对于受地势限制的地方,也有因地制宜的方法:“高者建屋,卑者建楼,一法也;卑处叠石为山,高处浚水为池;又有因其高而愈高之,竖阁磊峰于峻坡之上,因其卑而愈卑之,穿塘凿井于下湿之区。”对于房舍内的建筑构件,作者也有独到见解。如房舍的出檐深浅,“故柱不宜长,长为招雨之媒;窗不宜多,多为匿风之數;务使虚实相半,长短得宜。”并且他还巧妙的发明了“活檐”,“法于瓦檐之下,另设板棚一扇,置转轴于两头,可撑可下。晴则反撑,使正面向下,以当檐外顶格;雨则正撑,使正面向上,以撑檐溜。”而对于屋顶的丑态,地板的粗糙 ,李渔提出了“置顶格”和“甃地”的方法,即现代的吊顶和瓷砖铺地。李渔曾在北京改建过园林建筑半亩园,但现已不存,只在清代麟庆撰的《鸿雪因缘图记》里保留了全景图与局部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基本的设计意图和风格,这里就不详述了。

在“窗栏第二”小节中,李渔不仅描述了几种窗栏的制法,并绘图描述,还详细论述了“取景在借”的观点。他认为“窗棂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但“制体宜坚”才是首要的,然后“宜简不宜繁,以自然不宜雕琢”。随后描述了“纵横格”、“欹斜格”和“屈曲体”三种窗栏的做法,并配以插图。李渔还强调取景在借,提倡漏窗之法,他描述为“尺幅窗”“无心画”,而且喜欢“便面窗”,即扇形窗。原书插图中就画有“便面窗外推板装花式”、“便面窗花卉式”、“便面窗虫鸟式”“尺幅窗图式”“梅窗”等各种形式新颖美观的漏窗图画。

“墙壁第三”小节,李渔列举论述了界墙、女墙、厅壁、书房壁四种。他提出“厅壁不宜太素,亦忌太华。名人尺幅,自不可少,但须浓淡得宜,错综有致。” “书房之壁,最宜潇洒。欲其潇洒,切忌油漆。”而对于联匾的制作,他“此君联”、“碑文额”、“手卷额”、“册页匾”、“虚白匾”和“石光匾”七种风格各异但都新颖独特的联匾做法。蕉叶联:“其法先画蕉叶一张于纸上,授木工以板为之,一样两扇,一正一反,即不雷同;后付漆工,令其满灰密布,以防碎裂;漆成后,始书联句,并画筋纹。”“此匾额悬之粉壁,其色更显,可称‘雪里芭蕉’。”又如“此君联”(此君是竹子的代称):“截竹一筒,剥而为二,外去其青,内铲其节,磨之极光,务使如镜,然后书以联句,令名手篆之,掺以石青或石绿,即墨字亦可。”此匾联不仅外观清新自然,而且若挂在圆柱之上,和柱恰好契合,看去浑然天成。再有“册页匾”:“用方板四块,尺寸相同,其后以木绾之。断而使续,势取乎曲,然勿太曲。”此匾制成后外形似古代的书册页面,说不出的雅致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