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中的“泪” - 图文 下载本文

难!

二、安史时期泪满襟

安史时期,也就是杜甫陷贼为官及漂泊西南的前半期。在这段时间内,杜甫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是整个国家的衰亡,百姓的民不聊生,而由此所生发的感慨也是痛彻心扉的。他为自己流泪,为国家流泪,为黎民百姓流泪。在他的很多诗歌中都描写了眼泪:自己的泪,他人的泪。总的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仕途失意的无奈

陈涛斜之战是肃宗起兵以来对叛军发动的第一战,他任命房琯为“持节、招讨西京大使,兼防御蒲关、潼关两关兵马使、节度使”[4],房琯模仿春秋时期的战法,采用车战,被敌军的火攻所迫,官军惨败。再加上不久后房琯的琴师贪污受贿被揭发,就使得肃宗大怒,罢免房琯宰相之职。杜甫作为谏官,再加上他与房琯是布衣之交,就上书为房琯求情,惹得皇帝不悦。

皇帝因杜甫为房琯求情而疏远他,令他回家探亲,《北征》就是杜甫根据自己在途中的亲身见闻所写。其中有一句:“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可见杜甫对皇帝的忠心,也足见杜甫的伤心。杜甫的报国之心无可置疑,此次因其耿直的个性,为尽谏臣的责任,为房琯求情,也是出于国家大义,皇帝让杜甫回家探亲却是有意疏远他,以后恐怕也不会再重用他了,这怎么不让杜甫伤心。

《所思》是杜甫写给自己的好朋友崔漪的一首诗: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俎定常开。 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崔漪被贬,借酒浇愁,有满腹牢骚却无知己可诉说,诗人思念、担忧好友,所以寄诗慰问。这首诗虽然表达的不是诗人自己的失意之情,却是借着对朋友的劝慰,“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来反映现实,感叹自身遭遇。像杜甫与崔漪这样忠心为国的臣子得不到重用,满腹才学无处施展,反而一贬再贬,这怎能不让人黯然伤神。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所写,诗人既是在写楠树,同时也是在写自己。大风吹过:“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楠树倒在了地上,经雨打湿,就好像泪痕血点滴满胸前,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感慨,诗人既是在叹楠树,同时也是在叹自己。

- 5 -

杜甫满腹才华却不得重用,一心为国却惨遭贬谪,这对于有着崇高理想的诗人来说是重大的打击!

(二)战乱频繁,国家破碎,百姓流离 1.从百姓之泪感受苍生之悲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悲陈陶》)。虽然国家破碎,但百姓还是心向着大唐王朝,希望官军能早日战胜敌军,结束战乱。但战争是残酷的,杜甫就见证了这一切。在这漫长的八年中,战乱使得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苦不堪言。

如诗人在《羌村三首(其三)》中所表述的: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杜甫回到家,父老乡亲为了庆贺他回来请他喝酒,可是这酒味淡漠,乡亲感到不好意思。这首诗里,透过喝酒这一事情,我们了解到年轻人都被征去打仗,田地无人耕种,酿出来的酒才会这样“味薄”,淳朴的乡亲还为此感到怠慢了杜甫,这样的情景感动了杜甫,他与乡亲们不禁一起流下了眼泪。

这时期,杜甫描写百姓之泪的诗歌特别多,比如《石壕吏》中的老妇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垂老别》中的老人是“投杖出门去,同行为心酸”,同时“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无家别》中是“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阁夜》中是“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与他们一起痛哭的还有被迫离家,去面对残酷战争的青年们。例如《龙门镇》里的战士“嗟尔远戍人,山寒夜中泣”,他一定是在想战争什么时候能结束,不知家人现在怎么样了??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这首《对雪》一开篇,杜甫就写到“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刚成立的新朝廷打了败仗,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这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且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

- 6 -

以见环境的险恶。诗中用在这两场战争中战死的鬼魂的眼泪来表现诗人对于官军惨败的悲愤沉痛。

《新安吏》的“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是杜甫安慰中男的话语,又何尝不是安慰自己的话呢?邺城大败,官军损失惨重,朝廷下令征兵,而这时已经没有壮丁可征,只能征中男。这些未成年的青年就要与家人分别,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战争残酷,也许再也回不来了,所以所有人都不禁哭泣。杜甫这时只能告诉他们,官军是正义之师,必将胜利,郭子仪会像父兄一样照顾你们,他在安慰青年们的同时也是在安慰自己:坚定自己的信心!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平民百姓带来的痛苦和创伤,饥寒不说,还要骨肉分离。

这是百姓之泪。杜甫以他诗歌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副群哭图,“他以历史见证者和人民代言人的身份,讲述旅途所见、所闻、所感,写成带“泪”之作,展现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触目惊心,准确传神地表现出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5] 2.从诗人之泪感受离乱之忧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自己也难免触景伤情,黯然落泪。 《月夜》就展现了一番另类的凄凉落泪之景,却更叫人揪心: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很独特,杜甫从妻子的角度写相思之情。妻子看着月亮想起了丈夫,可是妻子身边的孩子还太小,不懂得母亲为什么看着月亮落泪。后两句写了妻子在月光的笼罩下美丽的风采。杜甫诗歌中的妻子形象一般都是以“老妻”、“瘦妻”来形容的,只有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妻子的形象。由此可见,身处长安的杜甫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人,所以他想象他的妻子在月光下的美丽。杜甫是想:什么时候,我们两个人才能面对面地坐着,靠在床帐上一边流泪,一边倾诉离别之苦。这首诗写在离乱之际,但却冠以《月夜》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题目,反而给人带来一种离乱之苦。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哀江头》)是杜甫陷于长安时所写。他看到昔日繁华的都城变得这般萧条,忆起战前明皇贵妃游玩的情景,悲伤顿起。当他逃出长安,抵达凤翔时,不禁“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襟”(《自京师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他是看到中兴有望,激动欣喜至极,高兴到了

- 7 -

极点又泪水满襟,当歌而哭,悲喜交加。

再到借诸葛亮来一抒己怀的《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见杜甫的忧国忧民。他怀古伤今,老泪纵横,也在于自己许身社稷,志在匡国的政治理想得不到统治者的共鸣。

同时在他的诗中还描述了妻子的泪。在他为房琯辩护而惹怒肃宗之后,特许回乡探望家人。《羌村三首(其一)》里这样描述: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由此可见,战乱时期,失散的人要是能再相见,便觉得是在做梦一般,一句“生还偶然遂”道出了杜甫回家的不易。在这种时期,死亡是随处可见的,能活着再相见才是令人吃惊的事情。在晚上的时候妻子看着杜甫还觉得像做梦一般,要拿出蜡烛来再照照,确认丈夫真的回来了,自己不是在做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象征着安史之乱的结束,也道出了杜甫听到战争结束后难以抑制的兴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他急切地想回到长安,再为皇帝效劳,为国家出力。

这是诗人之泪,“悲喜交加之泪,喜极而悲之泪,悲凉凄楚之泪,万千心情,泪洒诗篇”[6]。从诗人的泪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一颗爱国忧国之心在跳动。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