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中的“泪” 下载本文

金 华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JINHUA COLLEGE OF PROFESSION AND TECHNOLOGY

毕业教学环节成果

(2012届)

题 目 论杜甫诗歌中的“泪” 学 院 师范学院 专 业 语文教育 班 级 语教091班 学 号 200932050550130 姓 名 冯慧 指导教师 章海凤

2012年6月5日

- 1 -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教学成果 师范类

目 录

摘要 ??????????????????????????????3 英文摘要?????????????????????????????3 引言???????????????????????????????3 一、长安十年泪阑珊????????????????????????4 二、安史时期泪满襟????????????????????????5 (一)仕途失意的无奈???????????????????????5 (二)战乱频繁,国家破碎,百姓流离????????????????5 1.从百姓之泪感受苍生之悲 ????????????????????5 2.从诗人之泪感受离乱之忧 ????????????????????7 3.从山河之泪感受国破家亡之痛 ??????????????????8 三、漂泊西南泪萧瑟????????????????????????9 谢辞???????????????????????????????11 注释???????????????????????????????11 参考文献?????????????????????????????12

- 2 -

论杜甫诗歌中的“泪”

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091 冯慧

摘要:杜甫经历了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变化,见证了盛唐王朝的没落,且由于身处社会底层,他在动乱中切实体会到了下层百姓的痛苦,故写下的诗篇情真意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从长安十年,陷贼为官,奔至凤翔,再到辞官而去,度陇入蜀??他一生漂泊,历经苦难。在这奔波劳累的过程中,杜甫面对着破碎的山河,眼泪从不曾离去。他的眼泪中饱含着对大唐命运的担忧,对平民百姓的同情,对亲人朋友的牵挂??也正是这些眼泪造就了“诗史”。 关键词:杜诗 眼泪 意象 社会

“Tears” in the poems of Du Fu

(Normal colleg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hinese Feng Hui)

Abstract:Du Fu witnessed the fall of Tang Dynasty from the change of An Lushan Rebellion. He truly felt the pain of the people from the turmoil, so he wrote poems to reflected the social status. He wandered all his life in suffering. In this process , facing the broken pieces, Du Fu was always in tears. His tears fulled of worries about the future of Tang Dynasty, compassion to the common people, and carefully of his family and friends ??The tears created a “epic”. Key words:pomes of Du Fu tears imagery social

引言

众所周知,唐朝是我国封建时期最繁盛的王朝,然而一场长达三十几年的安史之乱导致了它的逐渐衰弱。杜甫就是唐王朝盛极而衰的见证者,作为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被誉为“诗史”。可以说,杜甫就是安史之乱中的“战地记者”。唐朝诗人无数,诗圣只有一个。尽管他穷困潦倒,饱受饥饿折磨,除了苦难屈辱就是辗转奔波,但杜甫并没逃避,而是拿出自己生命的全部情怀,给天下苍生以真挚的关注。“诗人远离了前半生‘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的潇洒,放弃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的火热理想。”[1]“他在饥肠辘辘中写作,在穷困潦倒中奔走,以笔作枪,将一切黑暗,一切悲哀扫入诗集。”[2]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读到的不仅是社会的黑暗,战乱的频繁,无法保全自身的悲痛,还

- 3 -

有杜甫对整个破败世界的无奈感叹。“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在他的诗中,我们总能读到哭泣与眼泪,而且随着战争的肆虐,越发深沉! 一、长安十年泪阑珊

在杜甫早年漫游及长安十年中,虽然盛世气息已渐露衰势,权贵当道,社会黑暗,百姓生活艰难,杜甫的满腔抱负无处实施,干谒之路坎坷波折,但此时在杜诗中多见的是诗人对于这般社会现状的揭露与批判,写到眼泪的还很少。诗人虽然忿忿不平,对上层贵族越来越失望,却还未绝望!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诗中写到的是送军百姓的依依不舍,同时还想象了新战死的士兵在呜咽哭泣。此时杜甫已经开始对这个社会的不公平与残酷产生了不满,诗风开始由哀叹向悲愤转变。

诗人在《曲江三章章五句(其二)》中云:“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捎林莽,比屋豪华固难数。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劝弟侄不必为他仕途失意而伤心流泪,来表达自己仕途不顺的愤懑不平与不甘心。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劝慰他人之语写出,更显凄楚悲愤。

杜甫怀着远大理想,在长安求官,历经波折,吃尽苦头,却只得到了一个京兆府兵曹参军的从八品下的小官。在他就任了这个小京官后,他离开长安回奉先探望妻子和儿子,而就在这途中,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写下了他被称为“诗史”的第一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这首长诗中,杜甫描写了一个辉煌的王朝在风雨飘摇中的动荡不安,写了在大厦将倾之前,权贵们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生活,也写了一个生活和成长在盛世末年中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现实面前极度的愤懑和无可奈何,同时也写了下层民众的艰难困苦的生活,揭示出在安史之乱爆发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合理、不公正的社会本质。”[3]这社会矛盾重重的现实主义诗篇成为杜甫在长安十年的一个总结,也标志着诗人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这首诗中还描写了杜甫回家后的情形: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他回家后发现自己的幼子竟然已经被饿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怎能不伤心落泪?杜甫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不用交苛捐杂税,不用被迫应征入伍,可是就是这样,孩子也被活活被饿死。由此,诗人发出感慨,那些平常百姓家的生活该是多么艰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