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习题 下载本文

51.对于自知力的完整理解包括

A.是指患者对于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B.自知力缺乏是重性精神病常有的表现

C.重性精神病都没有自知力 D.自知力就是有病感 E.神经症患者自知力都完整

简答题

一、如何判定某一精神活动是否异常?

答:需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①纵向比较,与其过去的一贯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是否有明显改变;②横向比较,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有显著性,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一定限度;③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所处的具体环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避免主观片面。

二、如何理解感觉、知觉及感知综合障碍?

答:感觉是指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颜色、形状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某一事物的不同属性在脑中进行综合,并结合以往经验,所形成的总的整体印象。如果感觉或知觉体验与外界客观事物或事实不相符,则分别称为感觉障碍或知觉障碍。感知综合障碍是指患者对客观事物能正确感知,如知道是某个人或某种动物等,但对该客体的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颜色、形状、距离、位置等,却产生错误的感知。

三、如何理解内感性不适、幻触与内脏性幻觉?

答:内感性不适属于感觉障碍,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服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蚁爬感、游走感、挤压牵拉感,常部位不明确,性质模糊甚至多变,多见于各类神经症、躯体化障碍、抑郁状态及精神分裂症。幻触,又称皮肤与粘膜幻觉,患者可清晰感到皮肤或粘膜上有某种异样感觉,如虫爬感、针刺感,也可有性器官接触感,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或器质性精神障碍。内脏性幻觉属于知觉障碍,是指患者感到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异常体验,如肠扭转、肺扇动、肝破裂等,部位及性质比较明确,常与疑病妄想、虚无妄想及被害妄想等伴随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症。

四、何谓幻觉?常见的幻听分为哪几类?

答:幻觉是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精神病性症状之一。幻听既有言语性幻听,也有非言语性幻听,临床上常见的是言语性幻听,具有诊断意义。依据幻听内容,常可分为评论性幻听、议论性幻听及命令性幻听。幻听常可影响患者的思维、情感及行为。

五、简述真性幻觉及假性幻觉的鉴别要点。

答: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可分为真性幻觉及假性幻觉。真性幻觉的幻觉形象鲜明生动,存在于外部客观空间,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病人常叙述是亲眼所见或亲耳听见的,因而常常坚信不疑,并对幻觉作出相应的情感与行为反应。假性幻觉的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且存在于主观空间,如脑内或体内,不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假性幻觉更具有诊断价值。

六、简述机能性幻觉与反射性幻觉的鉴别要点。 答:机能性幻觉是一种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即当某种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

态的同时出现涉及该器官的幻觉,正常知觉与幻觉并存,如患者在听见闹钟声音的同时听见有人议论自己,常见的是机能性幻听。反射性幻觉是指当某一感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出现涉及另一感官的幻觉,如听见广播声音的同时看到播音员站在自己面前。

七、正常人思维具有哪些特征?

答:思维是指人们将感知所获得的材料经过大脑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而形成概念,然后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整个心理过程。正常人思维具有目的性、连贯性、逻辑性及实践性。

八、简述思维迟缓、思维贫乏及思维中断的鉴别要点。

答:思维迟缓是指联想抑制和困难,联想的速度减慢及数量减少,患者自感思考费力,反应慢,脑子不灵了,记忆力及注意力减退,客观上表现为言语缓慢、语量减少、声音低微、行为动作反应迟缓,常见于抑郁症。思维贫乏是指联想数量减少,概念和词汇的贫乏,患者自感脑子空洞无物,没什么东西可想,患者常沉默少语,谈话内容空洞单调,回答问题简单,甚至对一切问题都回答不知道,常伴有情感及意志行为的变化,多见于慢性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发育迟滞。思维中断是指联想过程的中断,患者在说话时突然停顿,片刻后又重新说话,但所说内容不是原来的话题,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九、如何理解妄想?

答:妄想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是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妄想具有以下特征:①病理性信念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疑;②妄想内容以患者为中心,涉及患者本人,总是与患者的个人利害有关;③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④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但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十、简述妄想的分类及其临床特点。

答:妄想按其起源及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关系可分为原发性妄想及继发性妄想。原发性妄想常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及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他异常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包括突发性妄想、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妄想气氛,原发性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常在疾病的早期出现,结构不太系统,逻辑性差,对诊断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价值。继发性妄想是发生在其他病理心理基础上的妄想,或是在某些妄想基础上产生的另一种妄想,一般较原发性妄想系统,有一定逻辑性,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 按妄想的结构可分为系统性妄想和非系统性妄想。系统性妄想是指妄想内容前后相互联系、结构严密、逻辑性较强的妄想;反之则称为非系统性妄想。

临床上通常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归类,常见的有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疑病妄想,钟情妄想及嫉妒妄想等。

十一、试述妄想与超价观念的鉴别要点。

答:妄想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是病态的推理和判断,虽然病理性信念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仍坚信不疑,并影响患者的情感及行为,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等疾病,解释不能使患者改变想法,常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超价观念是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这种观念片面而偏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明显影响患者的行为及其他心理活动,它的形成有一定的性格基础及现实基础,而没有逻辑推理错误,解释、环境的变化或时间的变化可以使患者改变想法,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障碍。

十二、试述常见原发性妄想的分类及其临床表现

答:原发性妄想不是建立在感知觉障碍基础上,也不是认识和领悟能力障碍,而是一种直接的、突然的、无中生有的、十分明显的、坚信不疑的妄想体验。包括妄想心境、妄想知觉、妄想表象及突发性妄想等。妄想心境是指患者突然产生一种情绪,感到周围发生了某些变化,这些变化与他有关,患者因此出现焦虑紧张、惶恐不安;妄想知觉是指患者对正常出现的知觉体验突然赋予妄想性意义,正常知觉与妄想性意义之间无法联系,且无法理解;妄想表象是指患者突然产生一种记忆表象,接着对之赋予一定的妄想性意义;突发性妄想是突然产生的一种妄想,令人无法理解。原发性妄想体验仅见于妄想开始形成之时,妄想一旦形成,经过推理演绎可派生成若干继发性妄想,原发性妄想体验也即消失。原发性妄想体验常见于急性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癫痫性精神障碍及中毒性精神障碍。

十四、简述遗忘的常见分型及其临床表现。

答:遗忘是指部分或全部地不能回忆以往的经历,常可分为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及界限性遗忘。顺行性遗忘是指紧接着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的经历不能回忆,常常是由于意识障碍而导致识记障碍,不能感知外界事物和经历所致,如脑震荡及脑挫伤患者。逆行性遗忘是指不能回忆紧接着疾病发生前一段时间的经历,也常见于脑外伤及急性脑血管疾病。上述两种遗忘阶段的长短及预后与外伤的严重程度及意识障碍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界限性遗忘,又称为心因性遗忘,是指把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遗忘的发生常与强烈的精神刺激及情绪的波动有关,遗忘的内容具有高度选择性,常与强烈的恐惧、愤怒及羞辱的情景及场面有关,多见于癔症及反应性精神病。

十六、何谓遗忘综合征?

答:遗忘综合征又称为科萨科夫综合征(Korsakov's syndrome),它的特点是近记忆障碍(识记)、顺行性遗忘或逆行性遗忘、虚构或错构、定向(尤其时间定向)障碍。没有明显的意识障碍或严重智能障碍。常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及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十七、试述智能障碍的分型及其临床表现。 答:智能障碍可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及痴呆两大类型。精神发育迟滞是指先天性或围生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如遗传、感染、头部外伤、内分泌异常、中毒或缺氧等因素,使大脑正常发育受阻或发育不良,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阶段,随年龄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正常的同龄人,并伴有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

痴呆是一组综合征,是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及人格的全面受损,通常发生于大脑发育成熟以后(18岁以后),其发生具有脑器质性病变基础,临床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受损,抽象、理解、判断、推理能力下降,记忆力及计算力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或丧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并伴有行为症状及精神症状,根据病变的性质及所涉及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全面性痴呆及部分性痴呆。

十八、何谓假性痴呆?常见的假性痴呆有哪些? 答:假性痴呆是指在某种特殊的心理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类似痴呆的表现,而无明显脑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常见于癔症及反应性精神病,一般预后较好。常见类型有:①刚塞综合征: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即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给人以故意做作或开玩笑的感觉,也可出现一些愚蠢幼稚行为,但对某些复杂问题反能正确解决;②童样痴呆:以行为幼

稚、模仿幼儿的言行为特征,如成人表现出儿童稚气的样子,学着幼童讲话的语态声调,逢人就称阿姨、叔叔;③抑郁性假性痴呆:指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在精神运动性抑制的情况下,出现认知功能降低,表现出类似痴呆早期症状,如计算能力、记忆力、理解判断能力下降、缺乏主动性,但患者有明显抑郁体验可予以鉴别,抑郁缓解后智能可完全恢复。

十九、如何理解定向力?

答:定向力是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及人物,以及对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前者称为周围环境的定向力,后者称为自我定向力。时间定向包括对当时所处时间的认识及年、月、日的认识;地点定向是指对所处地点的认识,包括街道、楼层及毗邻关系等;人物定向是指辨别周围环境中人物的身份及其与患者的关系;自我定向包括对自己姓名、性别、年龄及职业等状况的认识。定向障碍多见于症状性精神病或脑器质性精神病有意识障碍或严重痴呆时。此外,精神病人尚可出现双重定向,即对周围环境的时间、地点、人物出现双重体验,其中一种体验是正确的,而另外一种体验与妄想有关,是妄想性判断或解释。

二十五、何为精神运动性兴奋?常见有哪些类型?

答:精神运动性兴奋是指思维、情感及行为的多种形式的兴奋,通常可分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及非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可见于各种类型的精神障碍。

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躁狂性兴奋:指行为动作的增加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并且与环境密切联系,行为具有目的性、可理解性,可引起共鸣,整个精神活动是协调一致的,给人以感染力,多见于躁狂症。②青春性兴奋:指行为动作与其他精神活动之间的同一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

(精神运动性抑制:指行为动作和言语活动的减少。临床上包括木僵、蜡样屈曲、缄默症、违拗症。)

二十六、何为木僵状态?常见有哪些类型?

答:木僵是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或减少,并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严重的木僵称为僵住,患者不言、不动、不食、面部表情固定,大小便潴留,对刺激缺乏反应,如不予治疗,可维持很长时间。轻度木僵称为亚木僵状态,表现为问之不答、唤之不动、表情呆滞,但在无人时能自动进食,能自解大小便。 木僵状态可分为以下几类:①紧张性木僵:是紧张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类运动性抑制表现,木僵程度不一,轻时言语、动作及行为的显著减少,呈亚木僵状态,严重时运动完全抑制,呈典型木僵状态,僵住不动。在木僵基础上,有些患者肢体可任人摆布,即使一个极不舒服的姿势也可保持很久不动,这种现象称为蜡样屈曲。如将患者头部抬高似枕着枕头姿势,患者也可维持很长时间不动,称为空气枕头。患者意识一般清晰,对外界仍能感知,事后能回忆发作过程。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②心因性木僵:是在急剧而强烈的精神创伤作用下出现的普遍抑制状态,病人的活动显著减少,呆滞、缄默、拒食,甚至呈现僵住状态,躯体方面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面色潮红或苍白、出汗及瞳孔的变化,可有轻度意识障碍,一般当环境改变或外因消除后,木僵症状就可消失,事后患者常不能完全回忆。③抑郁性木僵:常由急性严重抑郁引起的,患者反应极端迟钝,经常呆坐不动或卧床不起,且缄默不语,在反复劝导或追问下,有时对外界刺激尚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如点头或摇头,在木僵之前、之中及之后尚有抑郁情绪表现,有时有消极观念或行为,病人的表情或姿势与其内心体验是一致的,常见于抑郁症。④器质性木僵:常见于脑炎、脑肿瘤、癫痫、脑外伤或中毒的患者,病人可呈木僵或亚木僵表现,此外,患者尚有相应的器质性疾病的病史或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