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暑期社会调查报告中国地质大学 - 图文 下载本文

暑假社会调查——恩施的夏天团队

体验到了这里最原生态的饮食文化。比如金黄松脆的“油馅儿”,酸辣有味儿的榨广椒,鲜香四溢的油汤茶,清淡可口的合渣,香而不腻的土家腊肉、土家扣肉、土家蒸肉,还有芭蕉叶包裹的香甜的洋芋粑粑……尤其是在土家族的农家里,各类传统小吃更是让来自东部地区的各位实践队员大饱口福。然而,在进入县城之后,我们了解的情况还不尽如人意。尽管还有老一辈的人会做传统土家菜,很多年轻人却因为工作忙没时间学习制作土家菜,或者根本没有学习传统菜肴的意识。传统的土家菜肴更多的是在餐馆里能才能找到他们的身影。 面对土家菜具有独特口味而受众广的这一商机,建始土家菜完全可以面向更广阔的市场,发挥它的潜能。而且宜万铁路的通车更是方便了土家食品的出口外销。现在需要做的应该是加大传统食品的系列开发力度,使这个产业更加丰富和专业化;同时,也要注重营销策略,可以通过构建品牌、开展连锁经销活动,使土家食品扩大影响力。 1.3 居住生活

土家族传统的住宅是吊脚楼,其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撑持,正屋和厢房(即吊脚部分)的上面住人,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物。

吊脚楼在建始的保留现状也令人担忧,基本上只在山中隐秘之处还能看到保留较好的吊脚楼,在较繁华的城镇则罕见吊脚楼的遗迹,即使有也大都残败不堪。在交通不便的建始县官店镇东坪村,这里的吊脚楼虽有几百年的历史,仍然坚实牢固,保存得较完好。村里几乎所有家庭都居住在楼中,只有一两户人家在老吊脚楼旁建起了钢筋结构水泥房,现代砖瓦房与古老木房分立左右,形成了古老与现代的鲜明对比。

经过对居住在吊脚楼的土家乡民的采访和实践小组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山村中吊脚楼还一直保留是因为山路崎岖交通不变,不利于运输建筑石材和钢筋,且村里留在家中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缺乏盖新房的劳动力,而山外的建筑工人又不愿到这些隐蔽的小山村工作。此外,山中地势陡峭,少有平地,而建设现代新房需要平稳的地基,以上种种原因致使在山村中盖水泥房困难重重,所以只要吊脚楼没坏,村民们一般都不会考虑盖新楼。但是如果交通便利了,大部分村民只要手头宽裕都会偏向于盖新房。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山村的交通应该会越来越发达,保留村里的吊脚楼的难度会越来越大,除非大家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能在盖建新房的同时不破坏老吊脚楼。令人欣慰的是当地政府很重视吊脚楼的保护,专门为这里的居民提供了修缮老吊脚楼的资金支持,为吊脚楼的妥善保留和传承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1

5

暑假社会调查——恩施的夏天团队

1.4 传统节日

土家族很注重节日活动,全年几乎每月都有特定的节日,如赶年、岁时、正月十五夜、二月初二土地菩萨生日会、三月三日蒿子节、四月十八日牛王节、六月六等众多节日,但如今保留下来并坚持庆祝的节日只有赶年、月半等一小部分,庆祝形式也大都汉化,民族特色不浓。如今的土家族人庆祝的大都是汉族节日,本民族的节日庆祝趋向于渐行渐少。通过建始一中学生完成的120余份对土家族文化了解程度的问卷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如今土家族人普遍庆祝的节日,但是对很多历史记载的土家族节日不甚了解甚至闻所未闻。而这批被调查的学生中有73%是土家族人。土家族的孩子尚且对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不甚了解,更何况是其他民族呢?

总体而言,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保留工作做得是不够的,不是很令人满意。当被问到怎样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时,许多学生想到了像汉族端午节、清明节等在土家族传统节日放假庆祝的办法。此办法虽然可以让土家族人记住自己的传统节日,但要实施这样的休假政策很难,毕竟中国民族太多。要是为土家族人放传统节日假,考虑到公平性,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也要放假,这会扰乱了社会工作秩序。大部分学生还提到在学校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这个办法应当是可行的。在校园里实施民族文化教育,覆盖面广,目标明确,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可为土家族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做贡献。部分学生也想到了在小区里进行文化教育和宣传,加深所有土家族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树立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保护意识。此外,建立文化保留示范地区也是个可取的方法,可以为其他地区树立榜样,带领土家族聚居区保护民族宝贵文化。 1.5 民风民俗

丝弦锣鼓作为土家极具特色的民族艺术之一,广泛应用于土家族红白喜事。建始丝弦锣鼓,又叫北乡丝弦或长梁丝弦,已有200多年历史,享有“土家族的交响乐”的美誉,是湖北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现已被确定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丝弦锣鼓经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已成为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从乐器到曲牌演奏都极具特色:吹奏的唢呐由本地工匠打造,胡琴由艺人自制,传承以口传心授为主,即需要拜师学艺。正因为此特点,丝弦锣鼓的传承难度较高。且长梁乡大部分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很少有人愿意专门拜师学习,丝弦锣鼓的传承出现了断层。长梁乡是建始丝弦锣鼓的发源地和传承地,为解决民间艺人人才断层问题,从2008年开始,长梁乡在部分小学开设丝弦锣鼓课程,并在长梁乡民族小学设立了丝弦锣鼓传承基地,召集感兴趣的学生组成丝弦锣鼓艺术团,

1

6

暑假社会调查——恩施的夏天团队

由民族小学的老师和长梁乡的民间老艺人执教,使这一民间艺术后继有人。同时,传统只有口授没有文字的曲牌,经过著名艺人多年的努力,也被“翻译”成了简谱,为丝线锣鼓的传承做了极大的贡献。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步伐加快,丝弦锣鼓的演出实用性受到了制约。如今,红喜事一般都不再请丝弦锣鼓班子演奏了,只有办白喜事时才会请锣鼓乐队,丝弦锣鼓几乎等同于是“死人锣鼓”,影响了丝弦锣鼓的名声和人们对它的兴趣。且丝弦锣鼓的曲牌用途各有不同,红、白事各有相应曲牌,开吹各有讲究。红喜事不再请锣鼓班子会逐渐导致红事曲牌的失传。据老艺人介绍,原丝弦锣鼓中有24个祝寿的曲牌,仅在1981年抢救出来1个,其他的23个曲牌现有艺人连曲牌名都不知道,已失传了。

据建始县民宗局、文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丝弦锣鼓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他们联合出台了七条措施。“一是收集、挖掘、整理散落在民间的调子、曲谱,建立文字、音像档案;二是县建立?丝弦锣鼓培训基地”、乡〈镇〉以‘文体服务中心’为依托,办好?丝弦锣鼓传艺馆?,利用现代数字音像技术,使传艺教学科学化,联合办好湖北民族学院以丝弦锣鼓为研究主题的非物质生态文化研究的田野课堂,支持武汉大学媒体网络传播系开展的土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课题研究与调研活动;三是建立活化传承保护村,对原已建立的105支丝弦锣鼓班子中的重点艺人予以保护;四是以传艺馆为平台,以县?民间艺术家协会?为支撑,举办培训班,不断提升整体演奏水平,丰富演艺内涵,每年培训好丝弦锣鼓女子吹打演奏人员10人以上,逐步使丝弦锣鼓走进小学课堂;五是建立长效机制,解决艺术传承中的难题;六是建立激励机制,举办两年一度的锣鼓节,对优秀者给予物质奖励;七是汇集民间器乐制作人,组织加工传艺,促进丝弦锣鼓的传承与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健康之路。” 1.6 生产生活

在建始县,最能代表土家生活生产风情的就是人们身上背着的一个个背篓。在这里,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可以见到它的踪迹。经过探索,我们了解到了隐藏在土家背篓后所蕴含的意义。

背篓属于土家族早期的搬运工具。土家族自古以来都依赖土地,珍惜土地。背篓是土家农业生产的一个符号。随着时代的进步,背篓不再仅仅是山民的主要搬运工具了,它同时成为了土家族人身上的一件饰物。尽管从现代土家生产文化来看,土家的生产习俗已经完全融于汉文化之中,但是背篓依旧以其独特的风貌保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说到背篓,当然不能不提编织背篓的艺人。编织竹篓的手艺人一般是男性,在农闲时从

1

7

暑假社会调查——恩施的夏天团队

事竹艺编织。在长期的实践磨练过程中,产生了一批批工艺精湛的手艺人,曾经创造过属于竹篓和竹艺编织的辉煌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背篓经历了一个被创造和广泛应用的时代。但是,同样也因为生产发展,制作背篓的手艺已渐渐在土家族的历史中隐退。

我们在此次实践活动中的了解,现在土家竹篓的编织一般都是一个师傅带一两个徒弟学,学习的时间不等,有长有短。可是,随着逐渐的机器化,学这门手艺的人就越来越少,现在大致一个村只有一两个会竹艺编织的人。学徒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项手艺赚不了很多钱,依靠这门手艺赚得的微薄收入很难支撑一个家庭,有时连补贴家用都不够。对于这样一个调研结果,不免让我们对土家竹艺编织的未来命运产生担忧。在这样一个崇尚物质的社会,人们的功利性都太强,文化的传承也会更加的艰难。在未来的某一天,制作背篓的手艺会不会完全退出土家族的历史而演变成一种回忆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敢断言。谁也不知道,再过十几年或者几十年,我们还会不会有机会再见到有人手工编织这些竹篮和竹篓。其实,每一位土家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让更多的人熟悉、了解、热爱独特的土家生产生活文化,我们希望通过更多人的关注,让这一切都得到认可和传承。 1.7 歌舞娱乐

有两种舞蹈是土家族人经常上演的节目。首先便是摆手舞。摆手舞又名“社巴”,整个舞蹈似乎是向我们无声地讲述土家族的起源、战争狩猎、生产劳作等。摆手舞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跳摆手舞击大鼓、鸣大锣,气势宏浑壮阔,动人心魄。舞蹈时,舞者双手呈同边摆动,踢脚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意境生动。摆手舞不仅是民间一种娱乐和健身性质的体育活动,亦是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正是“摆手堂前艳会多,携手联袂缓行歌。鼓锣声杂喃喃语,袅袅余音嗬呓嗬。”令人欣喜的是在建始很多地方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有教授这种民族舞蹈的活动,比如景阳清江中学、小精灵幼儿园等。这为土家族文化在下一代的传承作了很好的铺垫。

另一种舞蹈便是跳丧。跳丧是土家人特有的丧葬习俗,又叫“散忧祸”、“撒尔活”。 以前,在土家山寨,不论哪户人家有人病逝,乡邻们都不顾劳累从各家赶来,为亡人跳一夜闹灵舞。死者的家人也早早准备好烟酒,腾出跳丧的场子,将亡人的棺材停放在堂屋正中,在棺材左前方放一个自制的大牛皮鼓。随着门外“嗵嗵嗵”三声铳炮响起,一班班男女老少涌进堂屋,他们在棺材前的空地上互相邀约,踩着鼓点边歌边舞,头、手、肩、腰、臂、脚上下一齐协调动作,跳着变幻多姿的舞步。是欢乐还是悲哀,难以说清。不过,土家人有这样一个习惯: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到土家族人乐观坦然的心

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