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各章知识点梳理 下载本文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一、管理系统与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时代特点: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成为生产力的时代,信息取代资本成为社会财富创造和经济发展的的关键要素,信息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价值迅速提升,信息活动遍布全社会。在这个时代,信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个人、企业及各种社会经济组织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也逐步提升。

摩尔定律:单块微处理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树木大约每两年增加一倍。

三网融合:电信网、移动互联网及广播电视网

电子商务:在因特网等相关技术支持下,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买卖交易和支付过程可以通过电子化和数字化方式实现,这种商务运营方式被称为电子商务

移动商务:指利用智能手机、PDA、掌上电脑等无线终端设备,借助移动通通信平台开展的电子商务业务

电子商务主要类型:B2B2、B2C、C2C、C2B、G2C、社交电子商务(SNS-EC)

电子商务对企业运作的影响:

1、推动企业的业务流程全面实现电子化和数字化

2、推动了各个行业的经营运作流程专项电子化数字化 3、是电子化和数字化应用延伸到经济活动中的所有主体

虚拟企业:当市场出现机遇时,为适应快速变动的需求,具有不同资源优势的独立企业通过因特网组成短期性合作联盟,共享技术与资源,分担风险与成本,实现凭自身能力达不到的超长目标。

信息分类:

1、按照稳定性: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

2、按照决策层次分类:战略信息、战术信息、业务信息

3、所依附的载体:文献信息、口传信息、电子信息、生物信息 4、加工程度:原始信息、二次信息

COBIT:专门从事信息技术管理的国际性组织ISACA设计了一个信息技术管理的理论框架叫COBIT

信息技术与企业密切相关的表现:

1企业对信息和信息传递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2、信息系统的脆弱性和风险威胁越来越广泛 3、信息和信息系统投资成本问题越来越突出

4、技术引发的组织变革和商业模式变革越来越激烈

5、技术创建就业机会和降低成本的潜力越来越明显

信息是对事物状态、特征、运动及变化的描述。数据是对事物状态和特征的表述符号,其区别在于:

1、数据是物理的,信息是释义的,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是数据含义的体现

2、数据反映了事物的表象,往往是零散的,是原始事实和状态的直接记录,而信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往往是互相关联的,是数据加工后形成的认识和概念

3、信息比较稳定,不随载体的性质改变而改变,而数据的形式往往变化多端,很容易受载体性质的影响。

4、数据是信息的重要来源,可以用人工或自动化装置对数据进行通信、翻译和处理,信息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对数据所承载的事实进行组织后的结果。

5、从数据到信息要经过一个转换过程几数据处理过程。

信息递归定义:信息处理是一个连续不管的过程,前项数据处理的结果可能是后项处理的输入,对单项数据而言,它既可以是数据也可以是信息,在不同的数据处理阶段充当不同的角色。

管理信息:对人们所从事的的社会经济活动有用的、可影响和控制生产、服务或经营活动的信息称为管理信息。

管理信息基本性质:正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可靠性、相关性、层次性、简单性、经济性、安全性、可处理性、可访问性、可检查性

管理信息特点:

1、数据来源广泛性 2、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3、信息形式的多样性

4、信息发生、处理、使用在时空上的不一致性 5、信息价值的不确定性 6、信息生命周期的主观性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主要用于军事和科学领域。UNIVAC适用于大规模高强度重复性计算。

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CBIS优越性: 1、支数据的自动化采集。

2、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海量数据的存储、查询和运算 3、使半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和手工处理的任务自动化

4、借助通信技术的支持,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海量数据安全、快速传递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5、以多种方式生动表现信息内容,超过人们想象力

企业面临的压力:市场压力、新技术压力、社会压力

信息的可用性要求:及时性、准确性、适用性、经济性

电子数据处理阶段(EDP):人们用计算机数据文件保存数据,用专门的应用程序实现数据的运算,帮助企业完成库存控制、物资采购等管理工作。此阶段为电子数据处理阶段。

管理信息系统阶段(MIS):系统帮助企业及时采集和迅速处理来自基层的、零散的业务数据,生成中高层管理人员所需要的管理报表,并自动打印出来,是他们随时了解组织的业务动态。此阶段为管理信息系统阶段。

决策支持系统DSS:DSS以数据库、决策模型库和方法库为基础,将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和决策者的分析能力有机结合,利用人机对话方式提供决策者所需要的信息和运算结果。

移动商务:借助无线通信设备开展的电子商务活动。

物联网(IOT):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范在网络,联网的对象从专门的计算机设备拓展到了所有的常规物品。

安全使用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1、无所不在的信息系统提高了工作于生活的便利性,同事工作和生活的质量也与信息系统的质量连在了一起。信息系统一旦发生故障,企业的业务就会停顿,就会给用户带来损失。

2、信息系统是人机系统,机的智能化程度再高,人的作用也不可替代,人的操作能力和应用水平始终是系统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

3、随着信息系统公用化程度的提升,系统用户的类型越发多样化和大众化,系统安全使用的要求更应该收到重视。

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自身的管理。

用户在信息系统改善中的作用:

1、在信息系统应用初期,电子化资源相对匮乏,用户要能够利用计算机系统和因特网努力搜索可用的服务,不断积累可用的资源。

2、在网络化程度提高之后,可供选择的外部资源数量激增,企业可能陷入信息过载,系统缺乏集成的局面。用户要转变系统使用策略,加强对资源的选择和组织,便于其发挥效力。

3、对自主创新资源和有潜力的知识资源,要进行前瞻性分析,可能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防止资源流失。

用户对企业信息系统改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1、信息系统融入到企业运营管理之中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这是一个与用户需求逐步贴合、逐步改进的过程。

2、信息系统的建设不是单纯的技术开发项目,用户支持和参与是项目成功的基础。有些项目甚至是用户主导或发起的。

3、系统开发中的人机交互设计、运营流程改善、资源服务、信息提供方式等,都需要在用户参与下完成。

4、高质量的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专家和用户项目学习的、沟通和配合的成果。

二、应用信息系统

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

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是多元的,每个系统至少由两个以上的元素组成。

系统的相关性:组成系统的各个元素不是简单加和的,而是稳定有序的,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系统的目的性:系统的存在是有理由的,它表现为系统在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中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功能。

系统的环境适应性:系统是边界的,存续于环境之中。

信息系统IS:是以信息处理服务为主要活动的、人机交互型计算机应用系统,也被称为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CBIS

信息系统的功能:信息系统以反映管理活动的内容为主要目标,完成特定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传递活动,具有将输入信息转化为输出信息的功能。

信息系统的分类:横向:战略规划层、管理控制层、运行操作层 纵向:不同职能部门信息系统(如: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等)

操作层系统作用:负责基层数据采集,日常业务处理和管理检测等,支持个人或团体用户的常规业务操作。

管理层系统作用:负责支持企业中层岗位的管理人员,帮助他们完成日常的计划、管理监控等活动。

战略层系统:主要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使用。

部门系统可以是独立的,服务于特定的管理部门,也可以是综合性的,覆盖多个职能部门或较广泛的领域。

信息化:企业不断地用信息技术装备自己,用信息系统覆盖手工运作的过程被称作企业的信息化。

根据信息系统与企业组织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将信息系统分为部门级信息系统、企业级信息系统和组织间信息系统。

网络化:企业的计算机应用会从组织内部向组织外部逐步扩展,应用领域逐步延伸的过程。

企业级信息系统整合了多个部门的流程,实现了整个组织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和传递。组

织间信息系统IOS实现了不同企业之间信息流的管理和集成,使不同组织间的产品和服务数据能够自动交换。

虚拟企业:由独立分布的机构、公司或者个人组成的临时或永久的集合体,组织成员之间借助信息及通信技术提供互补的能力,共享资源以完成“企业”的经营过程。(无总部办公室等实体机构)

业务处理系统TPS:又称事务处理系统,他的主要服务对象位于企业的操作和执行层面,TPS主要处理企业的日常业务,实现基本业务多处理环节的自动化和规范化。

TPS功能:支持组织基层,或前端机构的具体管理事务。

TPS作用:

1、可根据所处理事务的要求和特点,提供高度自动化的处理流程。 2、高效率的完成结构化数据的捕获、生成、存储和传递过程。

3、有效的数据编辑能力,可保证业务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实效性

4、可迅速有效的处理大量业务数据的输入输出,支持大量用户同时操作和查询。 5、具备可靠性和安全防护能力,保证业务处理流程和相关数据的安全性。

TPS五项基本活动:数据输入、业务处理、数据库维护、生成文档和报告、查询处理

联机事务处理系统OLTP:是对系统可用性要求很高的TPS。

OLTP特点:

1、OLTP是实时性系统

2、大量客户可远程接入系统,提交服务申请,系统能够正确处理多客户申请的并发操作。

3、系统会快速捕获数据并立即做出相应,完成该项事务的处理。

4、OLTP能保证系统业务处理和相应的时间符合用户需要,并保证操作流程的顺畅。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手机、传输、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拉里-朗MIS概括核心作用:将适宜的信息、在适宜的时间用适宜的形式提供给适宜的决策者

MIS最核心的功能是高质量的生成职能部门所需的信息报表。MIS报表一般有周期性报表、例外报表和推式报表

企业内部应用和管理的集成,出现了跨越多个职能部门的企业级应用系统,这种状况最先出现在制造业。MRP----MRPII----ERP

决策支持系统DSS:用来描述为组织中高层管理者服务的、以数据分析为特点的、具

有高度灵活性的信息系统。

DSS和MIS区别: 提供的决策支持 信息形式和频度 信息格式 信息处理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MIS) 提供关于组织的信息 周期性报表、例外事物报告、按需提供的推式报告和响应信息 预先指定的固定格式 为提取和操纵企业数据提供信息 决策支持系统(DSS) 提供信息和决策支持技术来分析特定的问题和机会 交互式查询和应答 制定的、灵活和自适应的格式 为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提供信息

联机分析处理OLAP:以实时方式提供查询需求、并执行在线任务,系统快速响应并返回查询结果,有力地支持了管理者的分析过程。

DSS系统的构成:

1、DSS以数据管理、模型管理和知识管理三部分为基础,加上人机会话界面构成。 2、数据管理功能可从企业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提取和复制资源到DSS。 3、模型管理功能可保存和管理DSS运算方法和模型。 4、对模型的选择和使用等需要有专门的知识管理功能。 5、会话界面是用户与DSS之间沟通的接口。

商业智能:随着万维网、企业内部网、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发展,DSS的资源基础和应用方式更加多样化,出现了智能化查询和服务支持系统。这种普及化的应用被称为商业智能。

主管信息系统EIS:是为组织的最高层管理者定制的决策支持系统。

EIS特点:

1、EIS聚焦于高管所关注的关键指标 2、EIS具有定制能力 3、EIS的使用异常简便

4、EIS的信息提供方式非常灵活。

专家系统ES:是一种模拟专家决策能力的计算机系统。特点: 1、ES具有咨询功能 2、ES具有学习功能 3、ES具有教育功能

专家系统可以用来对某个领域的特定问题提供专家水平的决策支持。

群决策支持系统GDS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群体合作支持系统。特点: 1、用来充分发挥时效优势,充分有效地传递信息 2、抑制群体合作过程中的各种消极行为

3、有效保存必要的记录信息,改进群体决策过程中的效率和质量 4、提升决策群体的满意度

ERP作用:可以从系统整体层面管理内部资源,包括人、财、物和产、供、销等各个方面,解决部门系统分割状态下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

ERP功能:用一个整合的系统协调企业的关键业务过程,是业务信息在销售、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多个部门间无缝流动,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高度共享和及时传递,有效控制企业中各个业务环节的衔接过程,消减低效流程,增强管理的有序性和透明化。

ERP软件特点:具有模块化的结构,可以有选择的购买某些功能模块。ERP软件不也是最终产品,可以根据企业的应用情况进行再开发和实施,才能最终获得可用的ERP系统。

供应链管理SCM:是一种组织间信息系统IOS,可跨越组织边界传递信息。

牛鞭效应:信息沿着供应链逐级传递时,会想一根甩起的的牛鞭那样逐级放大,不真实的需求传递到末端会发生很大的变异,引发非正常的波动起伏。

供应链信息可使用RFID电子标签。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企业中跨部门整合的信息系统。特点:

CRM和企业中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面向客户的部门联系最为密切,使原本由多个部门各自负责的诸多客户服务流程实现了集成化和自动化。

模块:1、沟通和账户管理模块 、 2、销售模块

3、营销和订单模块 4、客户服务与支持模块 5、客户留住及忠诚计划模块

三、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平台

信息、物质、能源一起构成人类社会三大资源。

信息处理基础平台包括:计算机系统平台、通信及网络平台、数据库平台等硬件资源,以及相关的理论、方法、标准、准则、制度、政策等软资源。

计算机系统平台:硬件系统、软件系统。

网络通信平台:主要作用是传输信息,使信息能够被处于不同空间的所有者所共享。

数据库平台: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和应用程序

C/S模式:客户端请求服务、服务器提供服务的方式称为C/S模式。其能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客户端PC的处理能力,具有较高的客户端响应速度。缺点在于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需要特定软件的支持,对于不同的操作系统需要开发不同版本的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软件,在安装、维护、升级的过程中费用十分高昂。

B/S模式:用户可以通过万维网浏览器访问因特网上的文本、数据、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信息,这些信息产生和保存是在网络中的WEB服务器以及与之相连的数据库服务器上,客户端除了万维网浏览器,一般无需安装任何程序,大大减轻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

数据库发展阶段: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

数据库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将数据组织起来进行处理和维护,并保证数据的共享性、独立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的数据管理工具。

独立性:是指数据的结构于应用软件之间相互独立,当数据的逻辑结构或物理结构发生改变时,无需改变应用软件。

信息处理平台可分为:集中式信息处理平台、分布式信息处理平台

集中式平台优点:终端可以使用功能简单而便宜的微机和其他终端设备,网络的规模越大,整体费用就越低。

缺点:一、所有终端运算和处理都在中央系统完成,必须通过网络进行结果的读取,而网络速度的瓶颈会制约信息处理的速度。二、每个终端用户的信息处理需求是不一样的,要使中央系统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就要配置各种应用程序和资源,这就会造成系统效率不高。

约翰-冯-诺依曼被称为计算机之父,世界上第一台冯结构计算机为ENIAC。

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

1、把需要的程序和数据送至计算机中(输入数据和程序的输入设备)

2、必须具有长期记忆程序、数据、中间结果及最终运算结果的能力(记忆程序和数据的存储器)

3、能够完成各种算术、逻辑运算和数据传送等数据加工处理能力(完成数据加工处理的运算器)

4、能够根据需要控制程序走向,并能根据指令控制机器的各部件协调操作。(控制程序执行的控制器)

5、能够按照要求将处理结果输出给用户。(输出处理结果的输出设备)

硬件:是组成计算机系统的各物理部件的总称,主要包括各种电子器件和机电装置。 软件:是一系列按照特定顺序组织的计算机数据指令的集合,是用户与硬件之间的接口,用户通过软件与计算机进行交流。(分为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媒体:在计算机领域中有两个含义,一个指用拉i存储信息的实体,另一个指信息的载体。

多媒体技术有如下特点: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

数字信息图像的压缩标准分为静态JPEG和动态MPEG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就是对图像进行计算机处理,使其更适合人眼或仪器分辨,并获取其中的信息。

数字音频技术:包括声音采集、声音识别技术和声音合成技术三方面。

数字视频技术:一般包括视频采集及回放、视频编辑和三维动画制作。

多媒体通信技术:利用通信网络综合性的完成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传输和交换。

多媒体数据库技术:一种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多媒体信息的数据库。

虚拟现实技术VR:又称人工现实或灵境技术,它是在许多相关技术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更高境界。

数据通信DC:它是依照一定的通信协议,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在两个终端之间传递数据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和通信业务。(原点----发送器----传输系统----接收器----终点)

单向通信:单工通信,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应方向的交互。

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即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同时发送。

双向同时通信:全双工通信,即通信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如电话网、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通信方式:并行通信、串行通信(异步串行通信、同步串行通信)

数据通信系统的必要功能:1、传输系统的利用 2、接口及信号的产生 3、同步 4、差错检测与纠正 5、寻址与路由 6、网络管理 7、安全保证

模拟信号:因变量完全随连续消息的变化而变化的信号。

数字信号:表示消息的因变量是离散的,自变量时间的取值也是离散的信号。

编码:由数据穿换成信号的过程称为编码。

调制:在原点,调制器将数字数据转换成模拟信号,称之为调制。 解调:在终点,解调器将模拟信号再转换成数据,称之为解调。

幅移键控(ASK):将数字数据的二进制码1和0用载波信号振幅的保持和终止来表示,数字1表示保持载波,数字0表示终止载波。

频移键控(FSK):由载波信号不同的两个频率分别表示0和1.数字为1时提高载波频率,数字为0时降低载波频率。

相移键控(PSK):由载波信号不同的相位偏移来表示0和1.以数字0变成1时,相位角移动180度实现调制。

传输媒体是指数据传输系统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物理信道,可分为导向和非导向两类。

导向媒体: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 非导向媒体:空气、真空、海水

光纤特点:容量更大、体积更小,质量更轻、衰减更小、隔绝电磁场、成本低廉。

无线传输介质: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蓝牙(低功率短距离的无线连接技术,实现最大传输距离10m,最高传输速度1Mbps的无线传输服务)

带宽:通信信道中数据实际传输的最高速率。

复用:让多个通信的双方共享数据链路的带宽容量,这样的技术叫做“复用” 可分为: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码分多路复用

同步技术:指通信系统中实现收发端两端动作统一、保持收发步调一致的过程。

数据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特点:1、信息传递 2、资源共享 3、增加可靠性 4、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

OSI七层模型从上到下是: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网络协议:人们在计算机网络中,用于规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系

列规则称为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三个关键要素:语法、语义、定时。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互联网 局域网:是指范围从几百米到十几千米内办公楼群或校园内的计算机互相连接所构成的计算机网络。

区别于其他网络的特点:1、网络所覆盖的物理范围 2、网络所使用的传输技术 3、网络的拓扑结构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总线型(IEEE802.3)、环形(IEEE802.5) 无线局域网(IEEE802.11)

广域网采用交换技术,X.25,帧中继和ATM

互联网:将世界各地的局域网、广域网通过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使海量的信息能再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就构成了互联网。

TCP/IP协议包括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网络接口层。 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层 网络接口层 FTP、 Telent 、http、 SMPT TCP IP ARP UDP RARP Ethernet、Token-ring、FDDI、X.25、ATM 网络接口层:又称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的IP数据报变成独立的网络信息传输单元(帧),负责帧在物理线路上的发送与接收。

IP地址:IPV4表示一个32位的无符号二进制数 IPV6长度为128位

IP路由:是指在不同网络的数据收发选择路径连接。

面向连接:是指先要在需要通信的双方之间建立一个传递信息的通道,再由发送方发送请求连接,当接收方响应后才开始传递信息。

面向非连接:一次性的传递,实现不需要接收方的响应,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无法保证信息传递的可靠性。

物联网: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并按照一定的协议,将各种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进行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形式。

满足的条件:

1、具有信息接收和发送器件 2、具有一定的存储能力 3、具有中央处理器

4、具有操作系统

5、具有可被识别的唯一标号 6、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

物联网的层次架构:1、感知层 2、网络层 3、应用层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它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和网格计算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的产物。

云计算的特点:1、虚拟化技术 2、安全性和可靠性 3、零花方便地获取服务 4、高性价云计算的服务模式:1、IaaS技术设施服务 2、PaaS平台服务 3、SaaS软件服务

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阶段:1、人处理阶段 2、文件系统阶段 3、数据库系统阶段 数据库系统: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以数据库管理方式管理大量共享数据的综合系统。它一般由数据库、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五部分组成。

数据库DB: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将特定组织各项应用相关的全部数据组织在一起并存储在外存储器上所形成的的、能为多个用户所共享的、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主体是物理数据库,数据字典称为描述数据库

数据库结构为三级模式,主要分为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两个方面。 物理结构称为内模式,逻辑结构称为模式(概念模式、逻辑模式) 数据库的三级模式中还提供了两个映射功能(模式)。一个是物理模式和模式之间的以映射,一个是模式与子模式之间的映射。

第一种映射使得数据物理存储结构(内模式)改变时,只需修改模式与内模式之间的映射关系,而逻辑结构(模式)不变,因而相应的程序也不需要改变,这就是数据库的物理独立性。

第二种映射使得逻辑结构(模式)发生改变时,只需要修改外模式与模式之间的映射关系,而用户结构(外模式)不需要改变,所以应用程序也不用改变,这就是数据库和程序的逻辑独立性。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1、数据描述语言DDL 2、数据操作语言DML 3、其他管理和控制程序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1、数据定义功能 2、数据操纵功能 3、数据库的运行管理功能 4、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数据库的新发展:1、分布式数据库 2、并行数据库 3、多媒体数据库

数据仓库的组成:1、数据仓库数据库 2、数据抽取工具 3、元数据 4、访问工具 5、数据集市

元数据:描述数据仓库内数据的结构和建立方法的数据。 数据集市:为了特定目的或应用范围从数据仓库中独立出来的一部分数据,可称为部门数据或者主题数据。

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企业或组织的决策分析处理。

四、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结构的三级结构中,模式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和关键,而模式的主体是数据模型。每个数据库系统是基于数据模型的。

模型的概念:对现实世界事物特征的模拟和抽象就是这个事物的模型。 数据模型也是一种模型,它是数据特征的抽象表示。 数据模型的划分:一、以人的观点模拟物质本身的模型称为概念模型或者信息模型,二、以计算机系统的观点模拟物质本身的模型称为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进一步分为: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

概念模型:是从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出发,根据建模的需要将具体的事物抽象为更加容易理解和研究的模型。

实体:客观存在,并且可以互相区别的事物。 属性:实体具有的特性称为属性。

码:在众多属性中能够唯一标示实体的属性或属性组称为实体的码。 域: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该属性的域。

实体型:用实体名及描述它的各属性名,可以刻画出全部同质实体的共同特征和性质,被称为实体型。

实体集:某个实体下的全部实体,称为实体集。

联系:一个实体型内部各属性之间的联系,称为实体型内部联系。 一对一联系:当前实体中的每一个实体在另一个实体集中最多只能找到一个可以与它相对应的实体。

一对多联系:当前实体集中的每一个实体,在另一个实体集中可以找到多个与之相对应的实体。

对多对联系:当前实体集中的每一个实体在另一个实体集中都能找到多个与之相对应的实体。

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描述概念模型的主要工具是E-R(实体-联系)模型。 E-R法:利用E-R图实现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称为E-R法。 E-R图主要由实体、属性和联系三个部分组成。 实体 联系 属性名 无向连接

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数据模型:1、逻辑数据模型 2、物理数据模型 常用的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 逻辑数据模型构成:1、数据结构 2、数据操作 3、数据完整性 物理数据模型用来描述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和存储方法。

格式化模型包括:层次数据模型、网状数据模型都支持三级模式结构 层次模型的特点:

1、有且只有一个无双亲的根节点

2、根节点以外的其他节点,向上仅有一个父节点,向下可以有多个子节点。

网状模型特点:

1、允许有一个以上的节点无双亲 2、至少有一个节点有多个双亲

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

1、关系:一张二维表对应一个关系

2、属性:表中每一列叫做一个属性,属性有名和值的区别 3、元组:由属性值组成的每一行称为一个元组 4、框架:由属性名组成的表头称为框架 5、域:每个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域

6、候选码: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元祖的属性或属性组称为候选码 7、主码:一个关系中往往会有多个候选码,可以指定一个为主码 8、主属性:可以作为候选码的属性

9、非主属性:不能作为候选码的属性叫非主属性

10、外部码:属性(属性组)X不是当前关系的码,而是另一个关系的码,则称X是当前关系的外部码。

11、参照关系:外码所在的关系叫做参照关系

12、被参照关系:主码与另一个关系的外码相对应的关系叫做该外码的被参照关系

描述关系模式 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3--------)

关系模型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条件:

1、表格中的每一项数据不可再分,这是最基本项 2、每一列数据有相同的类型、即属性 3、每列的顺序是任意的

4、每一行数据是一个实体诸多属性的集合,即元组

关系的完整性:

1、实体完成性:关系中的主属性不能取空值 2、参照完整性: 3、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关系操作:交、并、差

交:结果是两个关系中的所有重复元组的集合 并:结果是两个关系中的所有元组的集合

差:结果是两个关系中除去重复元组后,R关系所有元组集合

专门的关系运算主要是选择、投影和连接三种

选择运算:对关系表中元组打的操作,操作结果是找出满足条件的元组。 SQL:SELECT *FROM KB WHERE 时间 IN(“周一”) FoxPro:USE KB

LIST FOR“周一”$时间

投影运算:是对关系表中属性列的操作,操作结果是找出关系中指定属性全部值的子集。

SQL:SELECT 地点,课程名 FROM KB WHERE 时间IN(“周一”) FoxPro:USE KB

LIST FIELDS 地点,课程名 FOR “周一”$时间

连接运算:连接两个关系的运算,操作结果是找出满足连接条件的所有元组,并且连接成一个新的关系。

SELECT XK.学号,XK.姓名,XK.课程名,KB.时间 FROM XK JION KB ON XK.课程名=KB.课程名

数据规范化:

一般将关系范式划分为五个级别:一范式(1NF)、二范式(2NF)、三范式(3NF)、BC范式(BCNF)、四范式(4NF)、五范式(5NF)

5NF<4NF

关系范式越高,数据库结构越好,太高范式往往不方便使用,一般到三范式。

数据规范化:一个低一级范式的关系模式,可以通过分解转换为若干个高一级范式的关系模式的集合,关系模式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叫做数据规范化。

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具有的防止非法用户闯入,或合法用户非法使用造成的数据泄露、更改或者破坏功能叫做数据库安全性。

安全措施:身份验证、存取控制 存取权限:数据对象,操作类型 授权:定义用户存取权限

SQL语言:即结构化查询语言,它是集数据定义、数据查询、数据操纵、数据控制功能于一体的语言,其主要功能是数据查询。

SELECT 数据查询 CREATE、DROP、ALTER 数据定义 INSERT、UPDATE、DELETE 数据操纵 GRANT、REVOKE 数据控制

SQL Server2000文件扩展名是MDF Visual FoxPro 扩展名是DBC 数据库文件主要有:主数据库文件、其他数据文件、事务日志文件

索引:是依据数据表中某个关键字或关键字表达式值的顺序,使数据表中的记录有序排列的一种技术。

关键字:作为创建索引的表达式一般叫做关键字

视图: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表,往往由一个或者多个表中的部分字段或部分记录导出。

SQL2000C命令:

1创建一个学生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学生10”

CREATE DATABASE 学生10 2、创建数据库“学生10”,给“学生10”指定存放路径 CREATE DATABASE 学生10 ON

(NAME='学生10',

FILENAME='E:\\测试\\学生10.MDF')

3、在指定路径“E:\\测试\\”中,创建一个学生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学生”,主文件名为“学生_DATA.MDF”,初始大小为5MB,最大尺寸为无限,增长速度为10%,事务日志文件名为:“学生_LOG.LDF”,初始大小为1MB,最大尺寸为3MB,增长速度为1MB。

CREATE DATABASE 学生 ON PRIMARY

(NAME='学生_DATA',

FILENAME='E:\\测试\\学生_DATA.MDF', SIZE=5,

MAXSIZE=UNLIMITED, FILEGROWTH=10%,

LOG ON (定义多个事务文件,忽略生成和主文件名相同后缀为LDF文件)

(NAME='学生_log',

FILENAME='E:\\测试\\学生_LOG.LDF', SIZE=1,

MAXSIZE=3,

FILEGROWTH=1)

4、显示数据库信息 SP_HELPDB 学生 10

配置数据库 SP_DBOPTION '学生10','READ ONLY','TURE' SP_DBOPTION '学生10','SINGLE USER','TURE' 重命名:SP_RENANMEDB '原名','新名' 删除数据库:DROP DATABASE 数据库名

5、数据类型:SQL Server2000

1、字符型:CHAR、VARCHAR、NCHAR、NVARCHAR 2、整型数:INT、SMALLINT、TINYINT、BIGINT 3、浮点数:REAL、FLOAT、DECIMAL

4、日期时间:DATETIME、SMALLDATETIME 5、货币型:MONEY

6、二进制数:BINARY、VARBINARY

7、文本和图形:TEXT、NTEXT、INMAGE

8、特殊类型:TIMESTAMP、UNIQUEIDENTIFIER

Visual FoxPro 1、字符型:C

2、数值型:数值型(N)、浮点型(N)、双精度型(N)、整型(N)、货币型(Y) 3、日期型:D 4、日期时间型:T 5、逻辑型:L 6、备注型:M 7、通用性:G

6、SQL Sserver2000 语句命令格式

CREATE TABLE [数据库名.[所有者.] ]<表名>

(<列名><数据类型>[ [DEFAULT 初值] I [IDENTITY [(初值,增量)] ] ] [ROWGUIDCOL] [NULL I NOT NULL] [PRIMARY KEY I UNIQUE] [,--------] [CHECK (逻辑表达式)] DEFAULT可以给定该列初始值

IDENTITY可以指定该列为表的标识列

ROWGUIDCOL指定该列为该表的唯一标识列

PRIMARY指定一列或多列组合为表的主码,一个表智能有一个主码。

五、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划

拉里朗曾用“预备、开火、瞄准”描述不做规划就开发信息系统的行为。

信息规划的作用:

草率开发往往使信息系统项目无法完成,导致投资浪费和资源损失,先后建设的系统若缺乏集成基础,可能会彼此冲突,无法对企业运作提供一致性支持,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会将企业推入投资陷阱。前期缺乏规划导致的风险,会让企业在后期付出高昂的代价。

信息规划的类别:

从规划范围上看可以分为:规划范围上可分为战略性规划、执行性规划,规划主体上可分为企业级规划和部门级规划。

约翰亨德森提出的战略一致性模型。

信息系统规划的意义:

1、保证信息系统开发的有效性

2、是企业对未来技术与业务的结合过程有所准备

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 1、企业需要哪些信息系统 2、如何获得这些系统

3、现有系统和管理环境的变化 4、系统应急计划

信息系统规划书:是帮助企业制定信息系统规划的模板工具。

信息规划的流程: 不同规划之间的联系:

1、企业业务战略:企业业务战略是规划的起点和信息战略的支持目标,企业需要从未来的业务趋势出发,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业务策略

2、信息系统战略:信息系统战略受企业业务战略的指导,要根据业务发展方向,确定信息系统的需求,以及对业务的支持方式。

3、信息技术战略:信息技术战略侧重解决企业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资源等基础性问题。

四阶段规划流程:1、战略规划 2、需求分析 3、资源分配 4、项目规划

战略性规划与执行性规划区别:战略性规划是比较宏观的指导性规划,规划期一般为3-5年或者更长,执行性规划是对战略规划的落实和细化。

信息系统战略性规划的方法:

1、诺兰模型:萌芽、扩散、控制、集成、成熟

2、价值链模型 价值链:创造价值的一系列活动,而这些价值是顾客愿意支付的。 3、关键成功要素法

4、企业系统规划法BSP:1、定义企业目标 2、定义企业过程 3、定义数据类 4、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5、情景法:是一种权变的分析方法,他承认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这样的规划思路可以有最大限度的灵活性,有利于企业应对未来的变化。

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

1、技术的可行性:该项目是否能实现 2、经济的可行性:该项目何时能收回成本

3、管理的可行性:该项目在企业中是否能获得支持 4、法理的可行性:该系统有何潜在的风险

可行性分析的过程:1、确定可选方案 2、进行可行性研究阶段 3、撰写报告阶段 可行性分析的结论: 1、可以立即进行开发

2、需要推迟到某些条件具备后才能进行开发 3、需要对目标进行某些修改后才能进行系统开发 4、项目不可行,应立即终止

信息系统的基本建设方式:1、开发 2、购买 3、外包 开发方式:1、自行开发 2、合作开发 3、委托开发 优点:1、可以最大限度与组织的需求和环境相吻合 2、有可能凭借独特设计获得竞争优势

3、在需求渐变的场合下,系统可以方便的得到调整、更新和维护 问题:1、系统标准化程度不高 2、软件错误概率较高 3、容易延续原有低效流程

4、若管理不力,会导致服务成本提升

终端用户开发EUC优点:1、可及时满足终端用户灵活多样的需求 2、提高了终端用户参与系统应用的积极性 3、可以缓解开发部门的部分压力

合作开发成功条件:1、营选择富有技术优势和合作经验的合作伙伴 2、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规则,并做好信息共享和文档管理等基础性工作

3、项目进行中药进行协调管理,特别是要注意合作意识、文化关系等软性因素对开发进程的影响

外包方式:企业只需要有基本的软硬件和网络通信平台,就可以用租赁方式得到应用系统,或者用交服务费的方式直接购买信息服务。

优势如下:1、外包可以使信息技术实力不强的企业直接享受标准化、专业化的信息服务

2、外包可以做到按需付费,有效降低了企业信息技术投资,非常有利于那些服务需求有变动的企业

3、专业化的外包服务具有质量稳定、成本透明、技术更新及时等优点

4、外包有利于企业关注核心业务

5、软件服务市场的发展,会推动软件服务商主动地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存在的问题:1、外包后企业可能失去某些控制权

2、如果外包商资质不高或外包管理不当,企业可能会面临信息泄露的风险 3、企业对外包服务商的依赖性增强 4、更换外包商会付出代价

5、对具有信息技术优势的企业而言,外包服务的优势不明显

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

信息系统开发:从开始调查、形成概念到系统设计、开发并安装到位,最终交付使用的完整过程(结构化方法、生命周期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法、基于构件的开发)

最早的规范化开发方法是结构化方法,它是以信息生命周期为依据,以此完成信息系统的机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和结构化编程各项任务。

机构化方法的特点:1、它面向过程或数据流,把现实世界的问题抽象成信息流程 2、通过信息流程分解和数据关系描述,定义出系统模块 3、分析模块的算法和功能,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

生命周期法主要阶段: 1、系统分析阶段 2、系统设计阶段 3、系统实施阶段 4、系统维护阶段

原型法:

1、开发者初步了解需求后,在短期内快速开发出一个功能粗略的简易模型,称之为原型

2、与用户一起运行、评价和改进原型,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

3、经多个重复迭代的过程,原型被修正的越来越符合要求,直到用户接受为止。 适用于:演示宣传系统、“不分功能”的系统、缩微系统

面向对象方法的目的和特点:

目的:1、提高软件的可重用性、扩充性和可维护性 2、使软件系统向通用性方向发展

3、逐步使软件的生产像硬件组装那样用“软件集成块”构筑 特点:1、把“对象”作为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单位

2、对象把数据和作用于此类数据的特殊处理结合在一起

3、系统化建模的过程相当于对象集合及对象间合作关系的构筑

对象:是面向对象模型的基本单元。在用户眼中是现实世界中的某类事物或某个实体。在系统开发人员眼中,对象是将属性、结构相同的数据及相关操作封装后的整体模块,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可在程序中可靠地调用。

类:具有相同结构、属性、操作和约束条件的对象形成的集合。

消息:是对象之间的通信机制。

继承性:不同层次的对象类可以继承所有上层类的属性、结构和行为。

统一建模语言UML:描述面向对象系统并进行可视化建模的行业标准,用结构图和行为图等面向对象建模的概念、术语、符号等做了统一约定,便于人们之间交流,也便于编程实现,可以有力地支持从需求分析开始的软件开发过程。

快速应用开发法RAD:是一种通过采用已经设计好的技术、方法和工具来加快应用系统开发的方法。

联合应用开发JAD:鼓励由开发技术人员和用户联合组成开发团队,共同完成数据收集和需求分析过程。

接口 构件:模块化的、可部署、可替换的软件系统组成部分。 实现 部署

基于构件开发的特点:可以更快的构件系统,产出标准化的软件,增强了软件系统的互操作性,减轻了支持和升级大型应用系统的负担。

六、系统分析

系统开发分为两个阶段:1、系统分析 2、系统设计

系统开发的特点: 1、复杂性高

2、集体的创造性活动 3、质量要求高 4、产品无形

5、技术更新快、开发经验不足

系统开发的指导原则: 1、系统开发的目的性 2、系统的环境适应性 3、文档化管理 4、用户参与

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与团队:

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对现有系统进行详细调查,充分掌握现有系统的作用环境和真实情况,完成用户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1、系统分析师:是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领导者,也是信息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

2、业务人员:参与开发工作的业务人员,来自企业信息系统应用部门的用户代表,精通业务管理工作的骨干。

3、计算机专家:专门的计算机技术专家。

系统需求分析:

系统调查:在所确定的系统范围之内,对现行系统进行详尽、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系统调查的原则: 1、自上而下的进行 2、实现制定计划 3、深入沟通交流 4、避免先入为主

5、保守用户的商业秘密

调查内容:

1、企业的基本情况

2、系统需要支持的业务流程和信息处理状况 3、系统资源情况

4、各类人员对新系统的态度 组织结构图:为了了解企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观察组织进行横向和纵向划分的形态,并用组织结构图把他描述出来。

业务流程图:用来描述组织的具体业务活动、业务分部和相应的信息处理环节的图形化分析工具。(帮助系统开发人员的交流沟通。为他们分析和理解用户需求服务)

系统调查:

1、分析和确定数据来源

2、全面收集各种载体上的有用数据 3、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净化 4、对有效数据进行保存和整理

数据收集技巧:

1、直接查阅和收集文字资料、报表、账册等纸质载体数据和电子化数据 2、有计划的访谈

3、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4、现场观察和实践参与

需求分析报告:是开发方和用户方签订系统开发协议时的参考文档,可为将来形成更为细致的需求说明和系统说明书提供依据。

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1、经济可行性 2、技术可行性

3、管理可行性 4、法理可行性

系统逻辑模型设计:从企业的业务流程中抽象出信息流程,对信息流的运动进行梳理,使信息流、业务流和人员操作等形成合力的关系。这部分工作被称为系统逻辑模型设计。

数据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是系统逻辑模型设计的重要工具之一。他用规范化的图示符号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 抽象性 数据流程图 加线表示重复的外部实体、数据存储 概括性 数据流程图的符号: 数据流 数据处理 外部实体 数据存储 1、外部实体:不受所描述系统的控制,独立于该系统之外的对象。 2、处理功能:信息系统中从输入数据流到输出数据流的变换过程。 3、数据存储:表示要保存的数据

4、数据流:表示数据或信息载体的传递路径。

数据流程图的绘制:

1、背景图:阐述了基本环境、

2、顶层数据流程图:根据背景图分解细化得到

3、低层次数据流程图:由顶层图分解而成的下层图被称为第一层数据流程图

数据分析:将数据流程图中所出现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特征用数字字典的形式做出定义和说明。

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是由各类数据和说明所组成的集合,是可供人们访问和查询的、用来将记录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元数据的总目录。是对数据流层图中的相关成分进行解释和描述的工具。

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的关系:数据流程图中的要素都要有规范的编号,并借助数据字典进行说明。数据字典清楚地表名了各数据元素的编号、名称、构成、特征和联系等。

数据字典的条目:

1、数据项:数据中的最小单位,又称数据元素。 2、数据结构:描述了某些数据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3、数据流:可有数据项或数据结构组成。 4、处理功能

5、数据存储:需要说明该存储的数据结构。 6、外部实体

功能分析:可采用决策树或者决策表工具,详细说明该功能的处理规则,即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功能。

1、决策树:又称判定树,源自决策分析技术,一般用来对决策方案进行分析和选择,适合描述多种条件组合下的决策策略。

决策树的优点:非常直观,容易理解。但是当可选的策略较多,或有较复杂的组合时,并不容易清楚地表达出判断的过程,也难于保证判断的策略的完备性。

2、决策表:又称为判断表,是一种表格状的分析工具,适用于描述和处理判断条件较多 、各种条件相互组合的多方案决策过程。 1、影响处理的条件

决策表 2、条件发生的状态或取值 3、可能的处理决策 4、处理选择的规则

3、结构化语言:是具有规范表达形式的自然语言。

数据/功能分析:

格栅图是进行数据/功能分析时常用的工具,U/C矩阵是一种特殊的格栅图。借助这些工具可具体分析数据资源和新系统处理功能之间的对应支持情况,以便合理安排资源分布,并合理组织各项功能。

1、格栅图:用网格分布的方法直观地表示两个方面的开发资源之间的关系。

2、U/C矩阵:被称为功能格栅图。

1、完备性检验:每个数据类列必须有一个C,并至少有一个C,每个功能行必须有C或者U。否则这个U/C矩阵是不完备的。

2、无冗余性检验:每个行或者列必须有C或者U,不允许有空行或者空列。

系统说明书:系统分析最后一项任务是编写系统说明书,也叫系统功能需求报告。它是系统分析阶段正式提交的工作成果。

1、对原系统的阐述 2、新系统的目标与范围 系统说明书: 3、新系统的建设方案 4、系统应用环境 5、系统开发计划

七、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的主要活动: 1、系统总体设计 2、系统详细设计 3、编写系统设计报告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任务:根据系统分析的逻辑结构设计应用软件的物理结构。 系统物理模型必须符合逻辑模型,能够完成逻辑模型所规定的信息处理功能,这是物理设计的基本要求。

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思想:遵循基本的机构化程序设计的规范。模块化、结构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构成了结构化设计方法的核心内容。

1、程序的结构化设计:出发点是要改变人们在软件设计中率性、随意的方式,保持程序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读性和可维护性,降低软件程序合作开发的难度。 三种基本的程序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2、模块的结构化设计:遵循结构化设计的思想,模块之间的关系必须要阐明。

3、控制结构图:又称为结构图或者模块结构图。它表示出一个系统的层次分解关系、模块调用关系、模块之间数据流和控制信息流的传递关系,它是设计系统物理结构的主要工具。 模块 模块调用关系,箭尾连接上层模块,箭头指向被调用模块

。 表示模块间数据传递,实心表示数据控制的信息传递 数据存储

顺环调用下层 选择调用下层 模块调用规则:

1、每个模块有自身的任务,只有接受上级模块的调用命令时才能执行

2、模块之间的通信只限于其直接上下级模块,任何模块不能直接与其他上下级模块或同级模块发生通信联系。

3、若有模块要与非直接上下级的其他模块发生通信联系,必须通过其上次模块进行传递 4、模块调用顺序为自上而下

控制结构图的作用:既能反映系统整体结构,又能反映系统的细节,能准确反映各组成部分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控制结构图,将系统任务分散为许多模块,可以由不同的设计人员分别承担不同模块的设计和实施,便于管理与控制。

模块的划分的规则:

结构化设计对软精简系统自上而下的分解,表现在控制图上就是对模块的逐级划分,直到底层模块。其所要满足的条件: 1、系统项目容易开发 2、降低系统开发的成本 3、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4、系统容易维护:针对某个模块的纠错、升级和功能维护局限在该模块内部,不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其他模块的功能受到牵连而必须同时调整,避免系统陷入难于修改的被动局面。

高凝聚性:模块内部要紧实,每个模块只实现一个明确的功能。 相反相成 低耦合性:模块之间联系要松散,模块自身对其他模块的依赖程度要低。

模块之间的凝聚模式:

1、偶然凝聚:各组成部分处理无关,偶然组合。组织最差的模块,凝聚程度最低 2、逻辑凝聚:各部分处理逻辑相似,功能彼此不同。

3、时间凝聚:处理执行时间彼此有关,聚成在一起的模块。

4、数据凝聚:模块内部包含若干处理,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执行,且前一处理所产生的输出数据是下一处理的输入数据。

5、功能凝聚:一个模块只执行一个明确的功能,且完成该功能所必须的全部组成部分都包含在模块中。

数据耦合 模块耦合:模块之间的信息联系方式,被称为模块的耦合

控制耦合

1、数据耦合:两个模块之间通过调用关系传递被处理的数据被称为数据耦合

2、控制耦合:两个模块之间通过调用关系,不仅传递数据,还传递对运行过程有影响的控制信号。

3、非法耦合:一个模块与另一个模块内部发生联系,即一个模块中的某些内容在另一个模块中以某种方式被引用,被称为非法耦合。

控制结构图的绘制:控制结构图的依据是数据流程图。将上层数据流程图映射为上层结构控制图,由顶层数据流程图开始,逐级下推。

模块分解方法:1、以转换为中心结构的分解:如果待分解的模块是一个数据凝聚的模块,即内部包含若干顺序执行且对某些数据进行转换处理,称为转换为中心的结构。分解为:输入、处理、输出三大部分

2、以业务为中心结构的分解

处理过程设计:处理过程设计就是要对控制结构图中每一个模块内部处理过程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将成为以后编写处理程序的基础。每个模块都可以看成独立子系统,具有自己的输入、加工处理、输出几个部分。描述这个处理逻辑的图成为IPO图(输入--处理--输出)。 IPO图将为编制程序提供指导,所以又称为程序设计任务书。

界面设计:在总体结构约束下,对系统软件系统与用户之间交互接口的设计,包括对话窗口、选择菜单、输入输出窗口设计等很多方面。

卡片分类法:是一种探索人们如何将项目分组的技巧,在开发网站的结构上常用,它可以提高用户在网站搜索成功的可能性。

步骤如下:1、将需要分类的项目名称分别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写一个名称,像洗牌一样打乱卡片顺序并将其摊在桌子上,让参与者清楚看到卡片内容。

2、请不同参与者以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对所有卡片进行分类和归类。

3、要求参与者自行梳理各个分组,必要时为分组做出新的命名,写在空白卡片上 4、当所有参与者都完成分类过程后,根据最大共识的分类结果建立起选单结构

好的窗口设计应满足:

1、对功能和信息的表现力强 2、保持统一的风格 3、突出核心功能

输入输出界面设计: 1、保证输入的正确性 2、输入数据的完整性 3、数据输入的效率

输出界面设计: 1、输出内容 2、输出方式 3、输出版面布局

代码设计:

代码设计的重要性:

1、可以唯一的标识一个分类对象

2、加快输入,减少出错,提高处理效率 3、便于存数和检索,节省存储空间 4、使数据表达标准化,简化处理程序 5、为全局数据一致性提供了基础

代码:又叫信息编码,是作为事物唯一标识的、一组有序字符组合。 代码设计:就是用规范化的编码符号来标识所有信息实体的工作工程。 代码设计的原则: 1、唯一性 2、简单性 3、可识别性 4、可扩充性

C??Sii?1p

5、合理性 6、规范性

代码的类型:

1、顺序码:连续数字标识,简单易用,无逻辑含义

2、重复码:与原来手工系统相同边按摩,易于接受,不能随意更改,不一定合理

3、成组码:又称位别码,数字码,分组码。最常用的编码之一,对编码分段,每段表示不同含义

4、表意码:又称字符码或者助记码。将表示实体特征的文字、数字或记号直接作为编码。

代码校验:

校验码:根据事先规定好的算法构成的,将它附加到代码本体上以后,便于代码本体融合在一起,成为代码的一部分。当代码输入计算机以后,系统将会按照规定好的算法验证,从而检测代码的正确性。

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库设计的要求:目标是建立一个合适的数据模型 1、满足用户要求

2、妈祖数据库管理系统要求 3、具有较高的范式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

概念数据模型:按照人们的认识观点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属于信息世界的模型。概念数据模型是面向问题的模型,反映了用户的现实工作环境,是与数据库的具体现实技术无关的。建立系统概念数据模型的过程被称为概念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根据已经建立好的概念数据模型,以及所采用的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数据模型特性,按照一定的转换规则,把概念模型转换为这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所能接受的逻辑数据模型的过程。

物理结构设计:为一个逻辑数据模型选择一个最适合应用要求的物理结构的过程,就叫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称为数据库的物理数据模

型。

概念结构设计:概念结构设计的主要工具是E-R模型,利用E-R图实现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方法称为E-R法。

逻辑结构设计:任务是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建立的基本E-R图,按选定的关系数据模型的原则转换成相应的逻辑模型。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就是解决如何将实体间的联系转换为关系(1、转换关系 2、合并关系),并确定这些关系的属性和码。

数据库的物理实现:1、主数据文件MDF 2、辅助数据文件NDF 3、事务日志文件LDF

系统设计说明书:又称系统设计报告,是系统设计最后的成果,也是新系统的物理模型和系统实施的依据。

系统设计说明书的内容:

1、控制结构图及每一模块的详细说明 2、数据库设计说明

3、计算机和网络系统配置说明 4、代码设计说明 5、用户界面设计说明 6、计算机处理过程说明 7、实施费用估计

八、系统实施

系统实施的目标:实施系统要给用户提供一个完整、有用、易用的信息系统。 1、完整:该系统设计的全部功能都能够顺利实现,而不是只有某些部分能实现或投入使用。 2、有用:实施后的系统能够对企业组织和最终使用者提供有效的支持,与用户的业务环境顺利衔接。

3、易用:目标用户能够顺利地操作和使用新的信息系统,态度积极,愿意使用新的信息系统。

技术性因素的影响:

1、平台建设任务能否如期完成 2、平台建设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3、技术平台如何服务

非技术影响:人员、组织、文化等因素 用户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往往具有多重身份: 1、系统使用者 2、系统检验者 3、应用效果承担者 4、系统效果的传播者

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主要表现: 1、系统实施前期的号召和宣传 2、关键时刻积极表明态度 3、解决复杂的综合性因素

硬件安装工程:1、设备采购和安装 2、设备配置和部署 3、程序编制

系统实施的准备工作: 1、制定实施计划

2、用户培训:操作人员、业务部门用户、知识型用户、管理人员 3、基础数据准备 4、流程变革: ①业务流程改进 ②业务流程重组:根据信息系统的设计要求,重新规定业务信息流向,重建新的业务流程,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较大变革(压缩管理机构、撤并和新建机构) 5、任务外包

用户参与的主要任务:除了编程之外,系统实施的所有环节基本都需要用户参与。企业要建立全员参与意识。系统实施的场地准备、安装工程所需的物理环境、业务流程调整、系统切换等,都是用户主导的实施过程。软硬件购买计划、外包服务商的选择,咨询机构的选择等,也需要用户进行评判或审查。用户还要积极组织和参与系统验收测试,用户培训与质量保证,以及各种管理规定的指定过程。

系统测试的原则:

1、系统测试的对象是整个应用软件系统。

2、系统测试的目的:验证系统是否满足需求的定义。 3、系统测试的原则: 1、测试机构要独立

2、测试工作要按计划执行 3、测试应贯彻经济型原则 4、测试需要最佳人员 5、要安排回归测试

软件测试计划:是指导测试过程的纲领性文件,它主要包括了测试对象、测试目标、测试内容、测试方法、测试资源、测试环境、任务及进度、安全保密机私密性要求等内容。

负载测试:测试系统在最大负荷下的表现,看系统的响应是否会退化或失败

压力测试:了解系统质量保证水平的测试,观察系统在超载、故障、重启、资源缺失等负面情况出现的反应。

安装测试:检测软件在正常和异常情况下能否能正确安装。 验收测试:确定系统是否能满足合同规定或用户确认的需求,让用户决定是否可以接受该系统。

系统的测试方法: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 黑盒测试:又称功能测试。待测试的模块被看成一个黑盒子,无法考察其内部的结构和机制,智能通过输入输出的规范检测评定模块有无错误。

白盒测试:又称结构测试。待测试的模块被看成结构透明的白盒子,内部路径清晰可见。测试者会根据软件的结构和处理逻辑设计测试用例,考察路径的执行结果,检查它与设计是否

相符。不适合大型的复杂模块。

设计测试用例:全面性、正确性、完备性、可操作性

测试流程:单元测试----组装测试----确认测试----验收测试

单元测试:针对具体程序模块的测试,一般在模块编程后及时进行,可以由程序员承担的测试

组装测试:对组装后的多个模块的联合测试,也被称为系统测试或者集成测试,它是对集成后的系统进行检验,以确定系统的各个部件能否在一起共同工作而没有冲突。 确认测试:对装配好的整个软件系统的整体效果进行测试 验收测试:系统交付前的试运行及最终检测

系统切换方式:1、直接切换 2、并行切换 3、逐步切换 4、试点过渡

直接切换:在某个确定的时刻旧系统终止运行,由新系统接替新系统开始独立运行。

并行切换:让新旧系统同时运行一段时间,当新系统正常运行有保证时,或用户管理层完全同意切换到新系统时在停掉旧系统,让新系统独立工作。

优点:切换风险相对较小,可以通过差异比较发现新系统的错误,用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熟悉新系统

缺点:并行期间会提高工作量,切换速度较慢,成本较高,新系统改动较大时,并行工作意义不大,影响用户适应新系统。

逐步切换:让系统切换分批多个阶段完成

优点:风险分散,可避免系统切换的问题集中爆发,给技术人员以处理问题和调整的时间 用户有了逐渐适应的过程,便于掌握不同的流程,若管理上可行,较易部分现行成功可以为后续阶段提供经验

缺点:系统不同模块之间存在相互依存,逐步切换会体现技术安排上的困难,在系统切换期间,业务运行可能会因新旧系统交叉接口的变动而多次调整,容易出现混乱,用户需要同时关注多套新旧混搭的流程,容易出错。整个系统切换周期会变长。

试点过渡:先选一个或多个试点安装切换,试点成功后再推广到其余的地方。适合较大范围应用的系统。尽量选择基础条件好,用户配合程度高,实施内容较完备的地点作为试点。

系统切换阶段的管理工作:

1、指定切换规则,事前准备应急预案 2、严格审查数据,并监控数据移植过程 3、初始化环境的检查确认 4、切换时间考虑业务节奏 5、过程追踪与管理

6、积极促进切换的完成,保证后续跟进

九、系统运行管理和维护

系统运行管理的首要任务: 集中式 1、建立运行管理机构 分散式 互相结合 2、制定运行管理制度 3、系统日常运行服务管理 1、数据收集与维护 2、例行信息处理 3、系统运行及维护 4、系统的安全管理 4、系统评价及维护

集中式:所有信息资源的规划配置、协调服务和管理控制权都集中于统一的信息中心,支持企业运营的流程以及各个业务部门的信息服务需求都由信息中心负责提供。

集中式管理和集中服务的优点是:便于对集中运营的企业流程提供经济、高效的服务支持,统一的资源管理和控制,有利于内部信息资源的协调和平衡,便于系统保持整体运行,充分发挥系统的服务潜力,便于贯彻统一的信息标准、操作规程和服务规范,有利于实现数据的完成性和安全性控制。

分散式:是将信息资源分别置于企业各部门的管理和控制之下,信息系统的开发活动、开发人员、数据存储等都分散进行,信息服务和流程支持都尽量由本地提供。

系统的运行及管理机构:

1、信息中心:指企业中支持信息系统运行管理、承担信息化工具支持服务的职能机构。 2、信息技术监管委员会 3、企业的信息主管CIO

CIO职责:1、以整个企业为目标,着眼企业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管理

2、从性能、成本、可控性、复杂性等多个角度,对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的价值进行评价,不断改善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效益。

3、准确、及时地收集企业内外部的有用信息,深入开发信息价值,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4、以信息技术带动企业的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参与企业的高层决策过程,负责企业信息化战略和相关规划的制定。

项目安装后评价:

系统评价:对投入运行的系统进行确认和全面的分析,确定其有无缺陷,应该如何维护和改进的过程。对系统的首次评价被称为“安装后评价”

性能评价:着重评价系统的技术性能,一般包括应用系统的技术特性指标、可用性指标、安全性指标、环境适应性指标、可扩展性指标等。

经济效果评价:对系统经济效果的评价要尽量贴近企业的现实,注重分析信息系统能否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对企业提高业务及管理工作效率、改善经营决策水平做出应有贡献。

可靠性:是衡量信息系统稳定运行水平和能力的基础性指标。系统的可靠性是指信息系统在既定应用环境中正常工作的能力,即信息系统能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的能力。

可靠性技术:1、数据冗余技术 2、容错技术 3、负荷分布技术 数据冗余技术:以额外的资源配备及消耗换取系统正常运行的技术。

容错技术:当系统中出现了数据、文件损坏或丢失时,系统能够自动将这些损坏到或丢失的文件和数据恢复到发生事故之前的状态,使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一种技术。

负荷分布技术: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可靠性技术。它是将信息系统的信息处理、数据存储以及其他信息管理功能均衡分布在多个设备单元上或不同的时间段上,防止单一设备负荷过大,或某个时段容量超限致使系统瘫痪。

系统的安全性:是指系统防止外部灾害和人为破坏,防止系统资源受到侵害或者被非法使用的能力。

影响系统安全性的因素: 1、计算机硬件 2、操作系统 3、数据库 4、网络通信 5、检测与控制

系统安全管理的原则:

1、木桶原则

2、最小特权原则:确定访问范围,限制不适当的访问 3、安全隔离原则

系统安全管理的措施: 安全环境要求

1、物理系统的安全 信息存储介质的安全 建立灾后恢复预案

2、数据加密和信息隐藏:是一种伪装技术,将某种隐秘的信息隐藏在公开的普通信息中,并通过公开信息的传输拉传递隐秘信息

数字水印技术:在数据中嵌入水印,可证实数据真伪或者数据所有权的技术

3、操作系统安全

4、网络安全:要进行分等级进行保护 ①根据信息的机密程度对需要保护的信息资产进行分级,将大网络分成多个子王阔 ②针对各个子网络确定保护策略,控制用户的访问 ③对子网络的边界进行隔离,防止外部入侵 ④对通信信道和信息流进行保护 ⑤对子网络内部进行深度保护

访问控制的主要机制:1、入网访问控制 2、设定网络权限

入侵检测:是一种主动防御型的网络安全措施。它通过收集和分析网络中若干关键点的信息,检查网络中是否存在违反安全规则的模式和未授权的访问尝试,当发现异常行为和出现系统被攻击的迹象时快速做出反应。

5、数据库安全

6、非技术安全措施:1、安全观念 2、组织的管理战略 3、管理制度及规范 4、部门与人员 5、组织及文化

系统维护的内容: 分类:

1、应用软件维护(主要内容)当系统支持的活动和内容发生变化时,修改有关程序及文档适应变化 2、数据维护 3、硬件平台维护

4、代码维护 完善性维护 适应性维护 应用软件的维护: 纠错性维护 预防性维护

系统服务的外包:从市场寻求帮助,聘请专门的服务公司从事系统维护与管理任务

外包的利弊:系统维护及管理外包有助于企业缩减运行维护成本,降低维护与管理的风险,获得优质高效的专业性服务。但如果选择不当或者服务管理不到位,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麻烦。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技术需求和资金情况合理选择外包服务。

信息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审计: 运行管理制度: 1、机房管理制度

2、信息存储和文档管理制度:应当明确规定网络信息存储和保管的责任人,重要运营数据应当在服务器上备份,需要异地存储的数据备份应及时送往异地保管,特殊数据可专门建档保存和备份。

3、系统运行及操作规范。

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方法:

1、通过可靠手段记录审计对象的活动信息

2、进行数据分析,将安全活动与具体用户相对应

3、通过检测、跟踪、验证等方法,发现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安全侵害 4、发出隐患或危机警告,并上报信息 5、完整存储审计文档,以备今后使用

十、实际应用举例

POS系统组成:计算机、显示器、扫描枪、信用卡输入终端、小票打印终端等

收银系统的基本功能: 1、进货管理 2、销售管理 3、库存管理 4、统计查询

店铺业务集成管理:1、管报价 2、管库存 3、管欠款 4、管资金 5、管利润 6、管订单

KIS店铺版特点:

1、简化了数据初始化操作 2、智能化查询 3、支持淘宝用户 4、权限管理 5、用户增值服务 6、友好界面

ERP发展历程:1、再订货点法 2、BOM 3、物料需求计划MRP 4、制造资源计划MRPII 5、企业资源规划ERP

再订货点法:当物料库存量降低到预先设定的临界点,就发出订货单补充库存。(单个物料,没有考虑到物料之间的联系)

BOM:将产品物料清单表放到一个时间轴上,通过考虑独立需求物料和相关需求物料的加工提前期及采购提前期,计算出不同时间段上各个物料的需求量和采购量。

物料需求计划:双向调节使需求和能力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管理和信息封闭环路的方法。

ERP的基本目标就是帮助企业通过高度集成化的规划达到平衡运作及管理。

ERP的效果: 1. 物流水平提高 2. 改善物资供应管理

3. 改变行业收款规则,迅速收回呆账乱账 4. 简单易用的操作加快实现信息化 5. 准确、完整、及时地数据 6. 准确的数据分析

净需求:基于系统所提供的所有信息,主计划将生成最符合总体条件所需数量的计划采购订单、生产订单和转移单。此计划通常称之为“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