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22种心理防御机制 下载本文

“补偿”一词,首先出现于阿德勒的心理学中。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

(inferiority)(来自小时候,自觉别人永远比自己高大强壮,所产生的自卑),而此种自卑感觉使个体产生“追求卓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的需要,而为满足个人“追求卓越”的需求,个体乃借“补偿”方式来力求克服个人的缺陷。我们使用何种补偿方式来克服我们独有的“自卑感”,便构成我们独特的人格类型。因此阿德勒主张,欲了解人类的行为,根本上必须掌握两个基本的观念一一自卑感和补偿。

就作用而言,补偿可分为消极性的补偿与积极性的补偿。所谓消极性的补偿,是指个体所使用来弥补缺陷的方法,对个体本身没有带来帮助,有时甚或带来更大的伤害。

? 一个事业失败的人,整日沉溺于酒精中而无法自拔;

? 一个想减肥的人,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以暴饮暴食来减轻其挫折;

? 一个被同学排斥的学生,参加不良帮派组织以取得帮派分子的接纳;

? 一个得不到正向注意与关怀的孩子,发展负面的行为以获得他人的注意。

另一种积极性的补偿,运用得当,会带给我们人生一些好的转变。所谓积极性的补偿是指以合宜的方法来弥补其缺陷。

? 一个相貌平庸的女学生,致力于学问上的追求,而赢得别人的重视;

? 某些残疾者通过惊人的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陷,成为著名的画家,运动员;

? 中国达人秀刘伟在10岁的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双臂,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凭着超凡的毅力每天坚持7个小时的练习,一年内就达到了钢琴7级的水平。刘伟还在2006年加入了北京市残疾人艺术团,并开始自己编曲填词。

? 前联邦德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许多慈善救济组织,也特别成立对犹大人救济的组织,以弥补次大战时希特勒政府对世界的浩劫和杀害犹太人的内疚;

? 古希腊的演说家笛莫斯安思,为了克服的口吃,而将石子含在中作练习,以使他的发音更正确,结果他不但克服口吃的缺陷,还成为名演说家与辩论家;

? 有位美国总统的第一夫人曾说,她年轻时,容貌不美,转而致力于培养内在美,去追求成就感,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 中国成语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句话的涵义也是积极补偿的诠释。

除了上述两种补偿,另有一种补偿方式,称为“过度补偿”(over,Compensation),指个人否认其失败或某一方面的缺点不可克服性而加倍努力,企图予以克服,结果反而超过了一般正常的程度。

【案例】有一个在学校被人嘲笑为“男人婆”的女老师,为了向别人证明,她是个有“女人味”的女人,就大量的购买各种名牌化妆品、名牌服饰,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每天一套新衣服,一反往昔衬衫、牛仔裤的打扮。她的改变,为她赢得了他人的赞美,但也因而造成她入不敷出的经济窘状,而她在缺钱又想维持被赞美的形象,在百货公司行窃时,被当场逮住,移送法办,断送了她美好前途。

补偿具有一种向后拉(补救)以防向前倒(失败、障碍)的功效,对个体之心理及行为而言,颇有裨益;然使用错误补偿方式则有害而无益了。上述女老师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证明。综合上述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完美的人生里,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使用补偿方法来克服缺陷,唯一差别在有人因生理上缺陷(如姿色平庸的女学生),有人因心理上缺陷(如怕别人怀疑她没有女人味的女老师),有人因社会性缺陷(如事业失败的人),有人因过错上的缺陷(如造成二次大战浩劫的人其心理之内疚),而使用各种不同的补偿方式。

--------------------------------------------------------------------------------

五、建设性防御机制

包括:

(1)认同/仿同(identification)

(2)升华(sublimation)

(3)幽默(humor)

在防御机制中较好的一类,是向好的方面去做补偿,是属于建设性的,它可分为认同、升华和幽默三种类型,其中认同/仿同机制较为复杂,将略加细说。

(1)认同/仿同(Identification)

在精神分析中,认同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是指无意识地取他人之长归为己有,并作为自己行动的一部分加以表达。个体无意识有选择性地吸收、模仿或顺从另外一个人(一般是自己敬爱、尊崇的人,或者归属、认同的团体)的态度或行为的倾向,以对方之长归为己有,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去表达,以此吸收他人的优点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安全感以及接纳等方面的感受,掩护自己的短处。一般说来认同的动机是爱慕,个体把别人具有的而自己感到羡慕却没有的品质不知不觉加到自己身上。广义的认同是指个体的身份界定过程,它包括三种情况:1、将自己的身份扩展到他人;2、向他人借取身份;3、与他人的身份混淆。

认同既是正常心理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防御机制。认同一般是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产生的挫折及所带来的焦虑。就定义来说,认同可借由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用以为个人带来不易得到的满足或增强个人的自信。在人生中,每个人都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而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完成“认同”的历程。“认同”始于儿童至青少年期成为主要发展任务。儿童用来学习社会团体态度与习惯,青少年用来找寻自我、肯定自我。因此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认同”是协助人格发展的重要方法。但精神分析学派的说法,“认同”虽是儿童学习性别角色所必须,如使用不当也可能成为一种防御反应,那不那么有“建设性”了。

? 中国成语“狐假虎威”“东施笑擎”都是认同的例子;

? 某人以与某富豪见过一面为荣;

? 一个不帅气的男孩子喜欢和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交往,他可以因为别人夸奖她的女友而感到自豪;

? 有些人喜欢把自己和在事业上非常成功的名人、名校、名牌衣物联系在一起,从而得到间接的光荣,借以减少挫折的影响;

? 一位物理系学生留了胡子,是因为他十分仰慕系中一位名教授,而该教授的“注册商标”就是他很有性格的胡子,此学生以留胡子的方式向教授认同。

认同有时也可能认同一个组织。

例如:一个自幼失学的人,加入某学术研究团体成为该团体的荣誉会员,并且不断向人夸耀他在该团体的重要性。

认同有四种形式:原发性认同(Primary identification),继发性认同(Secondary identification),内摄性认同(introspective identification),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A. 原发性认同(Primary identification):是存在于婴儿期的一种状况,指婴儿必须将他自己与客体区别开来。

B. 继发性认同(Secondary identification):是指当个体意识到与客体身份的不同后,向客体认同的过程。这是一个防御性过程,因为继发性认同降低了自我对客体的敌意,从而使自我体验到曾经被否认掉的分离。婴儿的继发性认同是正常发展的一个部分。

C.内摄性认同(introspective identification):是指与内化了的客体认同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指个体想象他人存在于他之中,并且是他的一部分的过程。根据对所认同客体的感受不同,又分为反感性认同、向攻击者认同、向失落者认同三种形式。

a.反感性认同:一方面感到反感,另一方面又去仿同。

一位少女自称生平最讨厌遇事大声吼叫的女人,可是自己遇到了生气的事,却总是控制不住大吼大叫,而事后又每每因其失态而愧悔,经深入查询,发现这个女孩子有一个非常专横的母亲和一个非常柔顺的父亲,家中的事情父母之间一旦存在意见分歧时,只要母亲大声一吼,父亲就俯首称是,照母亲的意思去做,做女儿的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认识,即遇事不分对错,只要谁的声音大,谁就得胜,虽然她理智上知道大声吼叫是不好的,但是在潜意识中,却处处模仿她母亲的粗陋行为,因她觉得这才是制胜之道,一方面她对母亲的这种行为很反感,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是应付困难的好办法,只要她面临困难就大声吼叫,这种一方面感到反感,另一方面又去仿同的现象,称之为反感性认/仿同作用。

b.向攻击者认同:也称与攻击者仿同、向强暴者仿同,向恐吓者模仿,自己也变成一模一样地去威胁或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斯德哥尔摩效应”就是一种向攻击者认同。

向攻击者认同是由A.Freud提出的一种防御机制,它是指个体无意识地模仿权威或攻击者,并以被模仿者特征自居或行动。当他以权威者/攻击者的特征行动时既表达了对攻击者的攻击,又摆脱了被攻击的焦虑与不安。有些人常受强者恐吓、威胁或欺负,很害怕,也很讨厌,可是因为被威胁,恐吓得没办法,结果向恐吓者模仿,自己也变成一模一样的去威胁或欺负比他弱小的人,以免因被人恐吓而害怕的心理,这也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的表现。

? 有些孩子经常被父母或哥哥殴打、欺负,结果,反而模仿他们,转而去打弟弟或动物,以减轻或消除自己被欺负的心理;

? 小孩子以大人的口吻教训同伴;

? 饱受暴力的孩子成年后变成施暴者。

c.向失落者认同:有时一个人失去他(她)所爱的人时,会模仿所失去的人的特点,使其全部或部分地出现在自己身上,以安慰内心因丧失所爱而产生的痛苦。

【案例】有一位年轻人自从母亲去世后,常常担心自己会患上心脏病,不时按脉搏,摸头部,只要身体稍感不适,就东奔西跑找医师,要求量血压,做心电图,唯恐心脏病突发而身亡,分析其原因,原来他母亲一向很关心他的身体状况,只要他身体稍微不舒服,马上就替他按脉搏,摸头部,找医生检查,现在母亲去世了,他不知不觉中扮演了母亲的角色,模仿母亲关心他身体不适的习惯,他这样过分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潜意识中保留了他已逝母亲的一些气质与习惯,借以使他产生仿佛母亲尚在身旁的感觉,略微失母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