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些人发现自己有同性恋倾向,无法接受,结果成为强烈的反同性恋者;
? 有些人非常关心自己的病情,却表现出对生死无所谓的姿态;
? 一个女人总告诉别人她多么地爱她的母亲,实际上她在隐藏无意识中对母亲的强烈憎恨。
? 一位继母根本不喜欢丈夫前妻所生之子,但恐遭人非议,乃以过分溺爱、放纵方式来表示自己很爱他,企图证明她没有敌视孩子;
? 一位好吃糖但被告诫吃糖会蛀牙且不为妈妈所喜欢的女孩,每每与母亲逛超市,总指着糖果对母亲说:“不可以吃糖,吃糖会蛀牙,且妈妈不喜欢;
? 中国成语“此地无银三百两”、“以退为进”、俗语“赶狗人穷巷”也都是反向的表现;
? 有一首歌,曲名叫做《我的心里没有他》,这首歌从头到尾,都一直在强调“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如果“你”也懂得一点反向机制的话,你就该了解他的心里到底有没有“他”了。
通常使用“反向”者,本身对于自己在使用此机制一无所知,即是在无意识地使用此防御机制,并非“口蜜腹剑”、“笑里藏刀”,或“假仙”刻意而为。
(2)合理化/文饰(Rationalization)
个体无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以求得心理平衡。
个体用一种似乎合理的解释或理由来掩饰自己,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其目的是减少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个人的自尊。
当个体的动机未能满足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少焦虑、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虽然这些理由往往并不是主要的或真正原因,或是不正确、不客观、不合逻辑的,但本人却以这些理由来安慰、说服自己,从而避免精神上的苦恼,减少失望情绪。
这是一般人运用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事实上,在人生的不同遭遇中,除了面对错误外,当我们遇到无法接受的挫折时,短暂的采用这种方法以减除内心的痛苦,避免心灵的崩溃,并无可厚非,有句话说:“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就是一种适应生活的哲学。更何况在找寻“合理”的理由时,也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个人如常使用此机制,借各种托词以维护自尊,则不免有文过饰非,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之嫌,终非解决问题之道。很多强迫型精神官能症(obsessive neurosis)和幻想型精神病(paranoid psychosis)患者就常使用此种方法来处理其心理问题。
?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使用合理化防御机制的经典例子;
? 生活中常说的:不打不成才,棍棒下出人才;
? 病人把因疾病导致的明显体重下降解释为“减肥”;
? 有的人上课迟到了,当被询问理由时,他可能援引其他人也常常迟到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合理化有三种表现:
? 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用来丑化失败的动机;
? 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用来美化被满足的动机;
? 推诿(projection),此种自卫机制是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诿于其他理由,找人担待其过错。
三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平衡。
酸葡萄如:
? 一个体育能力差的学生,说只有四肢发达的人,才会喜欢体育;
? 容貌平凡的女子特别爱说“自古红颜多薄命”,“红颜是祸水”;
? 追不到女朋友的男孩说“这种女人品德不端、水性杨花,嫁给我,我都不要”;
? 某学生没有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名牌大学,而考取了一所一般大学,就在心里说,没考上名牌大学也好,那里竞争激烈,说不定学习要拼命才能跟上趟,而在一般大学学习,说不定我轻轻松松地读书就可名列前茅;
? 一名普通干部在竞争部门经理一职中落选了,心里有失落感,闷闷不乐,后来忽然一想:职务越高,职责越重,当个平民百姓可以逍遥自在,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钻研业务。这一来他情绪很快恢复常态,不再烦恼。
甜柠檬如:
? 娶了姿色平平的妻子,说她有内在美;
? 嫁给木呐寡言的丈夫,说他忠厚老实;
? 孩子资质平庸,说他“傻人有傻福”;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知足常乐,能忍自安”。
推诿如:
? 学生考试失败,不愿承认是自己准备不足,而说试题太难或老师教得不好;
? 老师评卷不公或说考题超出范围;
? 战败的将军不愿承认战败是因自己策略运用错误,而说是“天亡我也,非战之过”;
? 打人说是自卫;
? 喜欢应酬、饮酒作乐,说是为了生意或工作在联络感情;
? 球赛输了,说场地不好,裁判不公;
? 老师体罚学生,说“爱之深,责之切;
? 有一句台湾俚语:“不会划船说溪窄”;
? 民间也有一句俗语:“拉不出屎来怨茅坑”。
(3)仪式与抵消(Ritual and Undoing)
以象征性的行为、活动、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好像那些事根本没有发生,以减轻心理的不安,补救心理上的不舒服。有时,抵消作用不是用来弥补已经发生了的事实,而是用来抵消自己内心的罪恶感,或自己以为邪恶的念头。健康的人常使用此法以解除其罪恶感、内疚感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人有意或无意犯错,都会感到不安,尤其是当事情牵连他人,令他人无辜受伤害和损失时,的确会很内疚和自责,倘若我们用象征式的事情和行动来尝试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事件,以减轻心理上的罪恶感,这种方式,称为仪式与抵消。
? 一位有了外遇的丈夫,买轿车、送钻戒给妻子来消除心中的罪恶感,并且以这个行动来证明他是个尽责的丈夫;
? 一位工作繁忙无暇陪孩子的父亲,提供孩子最好的物质来消除心中愧疚感,并目似这个行动来证明他是照顾孩子的;
? 一个小孩因为犯了过错,刻意在父母面前表现乖巧的样子;
? 妈妈照顾小孩,不小心让小孩碰到了门、撞到了桌角而哭起来,做妈妈的常常会用打门、打桌子的方式来哄小孩子。其实并不是作大人的相信门或桌子真会撞人,或者是打门或打桌子就帮小孩子出了气,只不过是因为内心不安,觉得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故总得做出一些事情来象征“我也尽了力”,以抵消其内疚;
? 有一位病人,因为曾经一次不慎说错了话而出了纰漏,以后他每说一句话,就倒抽一口气,
表示已把刚才的话收回来了,不算数;或用手蒙住嘴,表示我没有说,这样心理就塌实多了;
? 如不小心打喷嚏沾到人,说声“对不起”,以抵消自己内疚的心理;
? 婚嫁等喜庆日子,忌讳“死”“碰鬼”等不吉利的话,新年时节打破东西说“岁岁平安”也是一样,都是采用“仪式与抵消”的防卫机制;
? 医院里,亲朋好友的去世,常常不叫:死亡,而称为“永远地离开”,来减轻失去亲朋好友的内心痛苦;
? 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乱伦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
【案例】有些心理疾病,是由此机制的过度使用而造成。有一因自卫不慎杀死人的中年妇人,患有强迫洗手症(每天洗手二十多次,且每次洗手时间长达二十多分钟,其手部皮肤近乎溃烂)。后经心理治疗,发现其强迫洗手症是来自干她的不慎杀人所引发的罪恶感。她认为她的双手沾满血腥,是污秽肮脏的,因此,她无法控制自己不断想洗手的念头与行为(事实上她想洗去的是自己的内疚),她以洗手来减轻内心的罪恶感。
(4)隔离(Isolation)
将一些不愉快的事实、情景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心理上的尴尬、不愉快或焦虑。此处所讲的事实,是指整个事情中的一部分,不一定是全部事实,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因为此种感觉易引起焦虑与不安。通过这种隔离,当事人使自己相信什么也没有发生,也无需因此做什么。此时,那些不愉快的情景并不是被遗忘了,而只是与该情景有关的联系被阻断了。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对病人的反移情有时候是以情感隔离(Isolation of affect)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情感隔离机制与理智化关联密切,会放在最后做单独介绍。
? 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或者说“大姨妈来了”;
? 人死了叫“仙逝”“归天”“长眠”,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不祥或太悲哀;
? 有人把“厕所”说成“上一号”或“去唱歌”;曾在一家饭店的男厕所标识用“观瀑亭”、女厕所标识为“听雨轩”,也都是一种隔离;
? 向他人讲述自己创伤的故事却说这是自己身旁朋友的案例,让自己觉得这件事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
? 谈恋爱的男女,为减少肉麻的感觉,不说“我爱你”,而改用“I 1ove you”代替。
?
两件事情,如果将之联系在一起,会得出令当事人感到不好的结论。为了不让自己感到不舒服,他有意隔离这两件事情,使自己内心有一个平衡、安静。这是内容与内容的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