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22种心理防御机制 下载本文

留在冲动行为水平上。固着种类繁多,程度也不一,它妨碍着人的心理潜力的充分实现。可是几乎每个人都由于恐惧而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心理发育迟缓,即固着。

注:关于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可参看本站亲子教育专栏:《儿童心理发展系列之一:弗洛伊德性心理与人格发展理论》一文。

(4)利他(Altruism)

“替代性而建设性为他人服务,并且本能地使自己感到满足。”(Valliant)个体通过自觉的不图回报的利他行为,获得社会赞赏和他人感激(无意识动机),最终获得自我的满足。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说:“和利己主义相反,利他主义和它的区别是缺乏性满足的需求。”弗洛伊德描述了“因为其他人的利益而引退”的过程,这意味着一个人为了别人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冲动或利益,这些自己的冲动或利益对他来说是可恶的,接着他通过认同的方式获得一种替代性(vicarious)的快感。

安娜?弗洛伊德在其书中有句话说:“利他源于我们心里的邪恶(Altruism comes from the badness in our hearts)”。她举了个例子来说明:

有一个贪婪的、野心勃勃的老处女,她最大的愿望是穿着漂亮的衣服,有许多的孩子,实际上,她没有孩子,衣着破旧。但她很积极的帮助她的朋友结婚,帮他们挑选衣服,乐于照顾其他人的孩子。“看上去她自己的生活已经排空了利益和欲望,她活在别人的生活中,而没有任何她自己生活的体验。”实际上,这种机制包含了对冲动的投射,类似于“与攻击者认同”(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但接着又出现了分裂(dissociation),她对一些人认同,这些人被选中作为被禁止的欲望的宿营处。这里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为谁放弃我们的原始冲动?安娜?弗洛伊德解释说:“也许禁止的欲望在别人那里,这种观念足以暗示自我,这里有一个投射的机会。”“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替代者曾经是妒忌的对象。”常见的例子还有女人们为丈夫放弃自己的事业。

安娜?弗洛伊德对利他者表现出的勇气深感敬佩,但同时不留情地指出,利他者设法得到的乐趣不是专有的替代性的快乐(not exclusively a vicarious pleasure),但是包含着放弃自己的理想的达成,提供了一种伪装的、一定量的原始冲动的满足。因此,有许多其他的利他形式,如受虐。

弗洛伊德的忠实弟子Valliant说“利他与投射和发泄的区别在于,它为别人提供的是真实的而不是想象的好处。它与反向形成的区别是,它让应用者至少部分地得到满足。”Valliant又说:“利他包括良性的建设性的反向形成、慈善行为,以及对别人的报答性服务。”

社会学家认为,利他的原因,可能是动物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其收益是自我价值的提高和焦虑的减小。交互性规范是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

某人看到小孩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希望与之接近。假如她想办法去从事一种工作,如去幼儿园做保育员或者幼儿教师,就可天天与小孩子在一起,照顾小孩,满足自己的兴趣。同时,

又对孩子们有好处,可以说是利他作用的表现了。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人员,往往也是应用利他作用的机制既满足自己又满足他人的。

利他在对象有一定选择性,被帮助者与利他者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或更有吸引力的人,更容易让人产生利他。

利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无条件的利他,一种是有条件的利他。无条件利他行为相对地不受社会的奖励和惩罚的影响。但可以预期,无条件利他服务对象是利他者的最近亲属。随着这种亲属关系的疏远,无条件利他主义越来越少见了。有条件利他行为,实质上是自私的。“利他者”期望从社会上为自己或其亲属获得相应的补偿,其利他行为是往往是一种是有意识行为。但不是所有的利他行为都是防御机制,雷锋、白求恩的利他行为至少有一部分是在意识层面下的信念的指引下做出的行为。

利他是一种真正的防御机制,还是一种生物本能,心理学、社会学仍有分歧和争议。但从心理咨询角度讲,如果能有助人求助者心理健康与人格的完善,常会建议求助者采用一些利他行为。如依恋关系未满足的求助者,会建议他们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来获得心理能量,事实证明,是很有效的。

--------------------------------------------------------------------------------

七、总结

每个人心里面都会有一道心理防御墙,这道墙非常非常的坚固。利是:能保护好自己的自尊心,不让自己的心理崩溃;弊是:让人无法理性的对待问题,无法做出最好的决定,更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激烈冲突。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观念”,这个观念有时后早已伴随了自己10多年甚至20几年,简单地说:人会认为这样应对是对的,自己觉得舒服的,自己能承受的。就算是重客观理性

的利害分析后,事实告诉自己这样应对不正确时,甚至是弊大于利时,人们都不会对此动摇,还会为自己的行为,围绕“自己的观念”来进行辩护,弗洛伊德把其称为心理防御。

前面讲过,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ego)的功能,所以,我们采用的标题叫“自我防御”机制。当自我觉察到来自本我的冲动时,就会以预期的方式体验到一定的焦虑,并尝试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这个过程就是防御,或称为自我的防御(defense of ego)。防御是自我用来驱赶意识到的冲动、内驱力、欲望和想法,它们主要是针对能引起个体焦虑的欲望和攻击性。一般来说,防御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因此个体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发挥作用。

按照佛洛依德的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人因为有些个跟社会规则冲突的想法,于是心里着慌,科学说法叫做心里有焦虑。那你的“自我”就玩了些小花样,为的是让你不焦虑。这些小花样就叫心理防御机制。人非草木,总不免有些本我欲望是社会不容的。这“社会”在你脑子里有个代理人,就是弗洛伊德说的超我。超我整天板着脸检查你的思想是否健康,自我压力很大,所以就把很多本我欲念逼得藏身潜意识不见天日。但是藏起来不等于消失了,它们憋着一肚子气总在潜意识里涌动鼓噪,虽然没能明目张胆的跳出来表演,但它能让你隐隐觉得自个有点心事藏那儿呢要给人知道了咱就混不下去了,这就不免让您有点惶惶不安,学名叫做焦虑。那咋办,您的自我就给采取了一些措施,就是我们说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虽然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至少形式上它能掩盖症状让你不焦虑啊。所以这个心理防御机制就有了存在的理由了。

其实通俗地说,所有的人都用“防御机制”将痛苦的感情和记忆排斥于意识之外,那些正在进行心理咨询的求助者也不例外。可以说,防御机制是用来使自己适应来自心理内部(内驱力或超我)或心理外部(外在世界)的应激(stress)状态的。在我们的实际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防御机制是造成阻抗的一种重要原因。所以作为心理咨询师来讲,对防御机制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显得尤为重要。

防御机制和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防御机制是人格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人们会在无意识中以习惯化了的某种防御机制来应对心理危机和焦虑情景。因此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自己和别人的习惯化的心理防御机制,那么消极的防御机制对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就会减少,如果我们自己能够有意识地多使用积极的防御机制,无疑会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

本我的冲动与自我之间存在着内在冲突,就神经症或心身疾病而言,冲突并未得到良好地处理以适应冲动和自我,如果冲突过强或自我无力应对,冲突就会被以“潜抑”(repression)的方式成为潜意识的成分。尽管潜抑将不可承受的冲动从意识的层面驱逐出去,但它不能保证确保其无害,被潜抑的冲动总会找到返回意识的表达之路,此即为神经症及心身疾病的伪装形式,这个伪装就是防御机制。这样的伪装或症状,可以保护他们免于强烈的不快乐的情绪情感,如无法忍受的焦虑、抑郁或负疚感、羞耻感。

这些不快乐的情感体验从婴儿出生就开始形成和积累,婴儿由于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维持他们对满足的需求,他们需要成人的帮助才可解决殊如由饥饿、干渴而产生的紧张,他们还存在着对亲近、温暖和爱的欲望加以满足的需求。这些需求未能及时满足时,他们常常会陷入无法控制的创伤性情景中。如果身体为兴奋所充盈,婴儿视这种体验为“原始或自动性焦虑”。以后,他们在面临即将发生的危险时,以往的这种自动性焦虑又会出现,这时,它以

低强度的焦虑形式出现,作为一种信号,引发抵御不可承受之紧张的防御行为。

在儿童的早期存在着四种主要的焦虑形式:

1. 害怕失去能满足他们基本需求的客体,通常为母亲,孩子害怕冲动(如饥饿)得不到处理,陷入不能满足的无助感中;

2. 害怕失去客体的爱:孩子虽然能够确认他们的母亲或其他重要的提供他们生理需求人就在身边,仍存在着对这些人的爱的不确定感;

3. 以后,男孩出现阉割焦虑,这也同样出现在女孩身上,在男孩,它意味着害怕失去阴茎,或害怕阴茎受到伤害或被其他强大的男性所控制;对女孩则意味着害怕被剥夺女性的特征,如女性器官或代表女性魅力的特征被毁灭。

4. 在所谓的“超我”或良知(3-5岁)被建立起来后,焦虑则为负疚感所取代,这是指向良知的自我焦虑的特殊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良知的警示功能显示出避免强烈负疚感引起的痛苦的倾向。这些痛苦包括特别的内在的不悦:害怕失去自尊或害怕失去内在的愉悦感、保护感以及安全感。在良知方面,这一焦虑被内化,危险因此被整合成为属于人格的来自内部的成分。真实的外部惩罚虽以焦虑的方式被感受,但我们不将此称为真实的负疚感,因为这一恐惧不能与其他倾向下发展出来的焦虑信号相鉴别。

这些在儿童时期非常常见的焦虑也同样出现在以后的生活中。它们均可在心理神经症中出现。区别在于神经症性焦虑及现实性害怕的危险来源不同。真实的危险威胁来自于外部的客体,而神经症性危险则来自于本能的需求。焦虑与神经症之间的紧密关系来自于自我保护自身不受本能冲动威胁的事实,这与抵御外界真实的危险是一样的方式,即借助于防御机制而逃逸,但从此启动了神经症的过程。

尽管存在着许多不同的防御机制,每个个体实际上应用的却并不多,它们只在内部危险出现的情景下自动开始工作。如果我们在面临特殊的挑战时启用了这一特别情景下的防御机制,我们可以推测,该防御机制也将会为该个体在其他很多情景下所惯用。这就提供了治疗师理解病人的重要途径,如果在自由联想中出现了阻抗,通过上述的观点,我们就能了解病人采用的防御机制的情况。如果我们的注意力被个体特别的防御机制所吸引,我们就可以在所有的活动中对他们指出此点,使发挥着作用的潜意识自动地被呈现于病人面前,暴露无遗。一旦这些机制被确立,便可以按图索骥,追溯到童年它们开始的时候。防御机制及其它们的早期情形一旦被呈现于意识层面,就可能在该层面将个人对现实的判断及推理与之联系起来,从而开始在主观上的修正。

前面我们按防御机制的性质分类,进主要防御机制进行了描述。心理学更愿意从人的心理成长或成熟水平来划分各种机制:自恋性防御机制、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神经症性防御机制和成熟防御机制四类。

第一、自恋性防御机制:

这一防御机制通常见于5岁以前的幼儿,在成人的梦境及幻想中也很常见。运用它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