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清华简《保训》的“中”-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 … 下载本文

清华简《程寤》主旨试探

申超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程寤》中大姒所梦的内涵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从而展开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文章结合学术界的现有成果,辅以个人的认识,对此梦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论述,认为梓与太子发密切相关,代表周;松、柏、棫、柞指周的贤臣。太子发在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此梦的象征意义乃是太子发将会率周的贤臣推翻商朝,占领商都。

【关键词】《程寤》;梦;梓;松柏棫柞

关于清华简《程寤》的研究,已有学者展开积极讨论,成果丰富,如李学勤先生《<程寤>、<保训>“日不足”等语的读释》①,黄怀信先生《清华简<程寤>解读》②、何有祖先生《清华简《程寤》补札》③、李锐先生《<程寤>试读》④、袁莹先生《清华简<程寤>校读》⑤、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清华简<尹至>、<尹诰>研读札记(附:《尹至》、《尹诰》、《程寤》释文)》

等,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不过学者们大多将注意力放在周文王身上,忽略了太

子发在梦中的重要作用。笔者不避浅陋,拟就初步探讨《程寤》简文所表达的主旨,解析梦的内涵,并尝试说明太子发在简文的地位,以求教于时贤。

简文按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惟王元祀正月既生魄,大姒梦见商庭唯棘,乃小子发取周廷梓树于厥间,化为松柏棫柞。寤惊,告王。”是第一部分。“王弗敢占,诏太子发,俾灵名凶,祓。祝忻祓王,巫率祓太姒,宗丁祓太子发。币告宗祊社稷,祈于六末山川,攻于商神,望,烝,占于明堂。王及太子发并拜吉梦,受商命于皇上帝。”是第二部分。余下的简文属于第三部分。 李学勤:《<程寤>、<保训>“日不足”等语的读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②

黄怀信:《清华简<程寤>解读》,《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③

何有祖:《清华简《程寤》补札》,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2010年5月31日。 ④

李锐:《<程寤>试读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3月30日。 ⑤

袁瑩:《清华简<程寤>校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1月11日。 ⑥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清华简<尹至>、<尹诰>研读札记(附:《尹至》、《尹诰》、《程寤》释文)》,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1月5日。

1

简文第一部分是说周文王元年正月,大姒梦见商的庭院长满荆棘,姬发把周的梓树种在商庭,变成松、柏、棫、柞。大姒醒后很吃惊,便将此梦之情景告诉周文王。在此应当注意“棘”、“梓”、“松”、“柏”、“棫”、“柞”的具体所指,方能明白此梦的真实含义。

“棘”,是指一种带刺的草木。《说文》:“小枣丛生者也。”《易·坎卦》:“系用徽纆,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这是说有人被官府置于监狱之中历时三年,而不释放,是为凶矣。丛棘就是指监狱墙上墙外有刺的棘木,作用是防止

①②

犯人逃走。黄怀信先生认为指代朋比小人,不过笔者认为应当引申为商纣王及

其所宠幸的佞臣。

“梓”,《说文》:“楸也。”③黄怀信先生认为梓是楸树,乔木,良材。④

《尚书大传》:“梓者,子道也。”⑤《国语·楚语》:“晋卿不若楚,其大夫则贤,其大夫皆卿材也。若杞梓、皮革焉,楚实遗之,虽楚有材,不能用也。”韦注:“杞梓,良才也。皮革,犀兕也。”⑥《埤雅·释木》:“梓为木王,盖木莫良于梓,故《书》以《梓材》名篇,《礼》以《梓人》名匠也。”笔者以为梓既是材质极佳之木,又可以子道喻之,相对文王而言,当可指代太子发。大姒所梦的主角是太子发,不是别人,值得令人深思。文王在占卜之后,对太子发作了一段训诰,也能间接说明文王意识到此梦会应验在太子发身上,因此有必要告诫其兢兢业业,以求早日实现梦里所预示的大命。

“松”、“柏”、“棫”、“柞”,是四种树木,黄怀信先生指出皆栋梁之材,质地较坚硬。⑧也有学者认为“松”“柏”是栋梁之才,“棫”、“柞”是小人。①

①②③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278页。

黄怀信:《清华简<程寤>解读》,《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426页。 ④

黄怀信:《清华简<程寤>解读》,《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⑤

[汉]伏生撰,[清]皮锡瑞疏证:《尚书大传疏证》卷五,清光绪二十二年师伏堂刻本,第13页。 ⑥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89页。 ⑦

[宋]陆佃:《埤雅》,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0页。 ⑧

黄怀信:《清华简<程寤>解读》,《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2

今按《说文》:“松,松木也。”②“柏,鞠也。”③《尔雅·释木》:“如松柏曰茂”。郭璞注:“枝叶婆娑。”④《诗·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郑笺:“或之言有也。如松柏之枝叶,常茂盛青青,相承无衰落也。”⑤此以松柏茂盛之状比喻贤才众多。《诗·商颂·殷武》:“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毛传:“丸丸,易直也。”郑笺:“取松柏易直者,断而迁之,正斲於椹上,以为桷与众楹。”⑥《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叔曰:‘不然,部娄无松柏。’”⑦《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⑧《史记·伯夷列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⑨这又以松柏正直之品性比喻贤能之士。

关于“棫”、“ 柞”,《说文》:“棫,白桵也。”⑩“柞,柞木也。”段玉裁注:“陆玑引《三苍》:‘棫,即柞也。’”11柞、棫常连言,如《诗·大雅·绵》:“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毛传:“兑,成蹊也。”郑笺:“今以柞棫生柯叶之时,使大夫将师旅出聘问,其行道士众兑然,不有征伐之意。”12《诗经?大雅?皇矣》:“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毛传:“兑,易直也。”郑笺:“省,善也。天既顾文王,乃和其国之风雨,使其山树木茂盛,言非徒养其民人而已。”陈民镇先生认为这里的“拔”是枝叶茂盛的意思,可从。《诗·大雅·棫朴》:“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毛传:“芃芃,木盛貌。朴,枹木也。槱,

袁瑩:《清华简<程寤>校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1月11日。

1314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436页。 ③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436页。 ④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9页。 ⑤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87页。 ⑥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66页。 ⑦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92页。 ⑧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27页。 ⑨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26页。 ⑩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427页。 11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428页。 12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23页。 13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4页。

14

禚孝文集释:《清华简<程寤>集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9月17日。

3

积也。山木茂盛,万民得而薪之。贤人众多,国家得用蕃兴。”①这是以茂盛的棫、朴比喻众多的贤臣。《诗·大雅·旱麓》:“瑟彼柞棫,民所燎矣”。毛传:“瑟,众貌。”郑笺云:“柞棫之所以茂盛者,乃人熂燎除其旁草,养治之,使无害也。”孔疏云:“言瑟然众多而茂盛者,是彼柞棫之木也。此柞棫所以得茂者,正以为民所熂燎,而除其傍草矣。傍无秽草,故木得茂盛。”②棫、柞之所以能够生长繁茂,乃因民去除其周围的杂草。由此可见,棫、柞亦属良才,可以代指贤臣。

结合上述分析,梓是代指太子发,松、柏、棫、柞指周的贤臣。此梦的意义是太子发将会率周的贤臣推翻商朝,占领商都。

第二部分“王弗敢占,诏太子发,俾灵名凶,祓。祝忻祓王,巫率祓太姒,宗丁祓太子发。币告宗祊社稷,祈于六末山川,攻于商神,望,烝,占于明堂。王及太子发并拜吉梦,受商命于皇上帝。”

其中“币告”,《周礼·春官·占人》:“凡卜筮既事,则系币以比其命,岁终则计其占之中否。”杜子春云:“系币者,以帛书其占,系之于龟也。”郑玄谓“既卜筮,史必书其命龟之事及兆于策,系其礼神之币,而合藏焉。”③

“宗祊”,整理者认为是宗庙,可从。甲骨文中“祊”作“”,如《粹》812:“??酒(祊)于上,不冓雨。”④

“攻”,包山211号简:“思攻解于盟,?叙于宫室。五生占之曰:吉。三岁无咎,将有大憙,邦智之。”⑤ 217号简:“思攻解于不。苛嘉占之曰:吉。”

《周礼·春官·大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一曰类,二曰造,三曰禬,四曰

禜,五曰攻,六曰说。”郑玄注:“类、造、禬、禜、攻、说,皆祭名也。??攻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96页。 ②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7页。 ③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963页。 ④

郭沫若:《殷契粹编》,科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558页。 ⑤

陈伟:《包山楚简初探》,武汉大学1996年版,232页。 ⑥

陈伟:《包山楚简初探》,武汉大学1996年版,233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