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整理 下载本文

元论。只强调真理的有用性,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将真理主观化,必然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理因人而异的混乱局面。

8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因为人的认识虽然就其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来说,具有客观性,但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由于认识主体之间的差异性,使认识又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包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现了主体认识的差异性,这些有差异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该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有主观差异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90、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错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就是说任何真理,都总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上述观点割裂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错误地理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91、绝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相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错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是指真理的客观性而言的,即强调真理性的认识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则是指,真理是一个不断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绝对真理的含义中虽然包含有真理客观性的意思,但它不能与之划等号。真理的客观性是从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上,而相对于真理形式上的主观性而言的;真理的绝对性则是从真理的属性上,相对于真理的相对性而言的。所以,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和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虽然紧密相关,但它们在含义上又有明确的区别,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92、在同一个问题上,真理只有一个

正确。真理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真理是不因人而异,不因阶级而异的,在同一个问题上,真理只能有一个。

真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主观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客观内容只能有一个。如果认为在同一个问题上真理可以有几个,那就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从而陷入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

93、时势造英雄。

正确。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任何英雄人物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的。英雄人物是适应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斗争的需要并在群众斗争中产生和成长的,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94、任何个人在历史上都起作用

正确。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个人按其作用的大小,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明显地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记并能影响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普通个人对历史的

作用小些,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中包括无数普通个人的作用。 95、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正确。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这一点决定一切。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一切反动统治阶级是不会自愿让出政权的,被压迫阶级通常要经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

96、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地直线上升的

错误。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是,社会进步的具体道路都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曲折前进的,有时甚至会出现暂时的倒退。在历史运动的长河中,绝对直线式的前进是不存在的。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把社会进步的总趋势同社会进步的具体道路等同起来,因而是不正确的。 97、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错误。无论是在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是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都只能既是目的同时又是手段,始终是目的各手段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表现为①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②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③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片面强调人是目的,实质上是把自己当作目的,把他人和社会变成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因而是错误的。

98、“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

错误。这是人本主义哲学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这一命题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理性、意志和情感是合理的,但它把人的理性、意志和心归结为人的本质是错误

的。它把人看成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质”,反映了抽象人性论的观点。从这种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去解释历史,必然导致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9、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答案要点:正确。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100、假象是一种错觉

答案要点:错误。假象和错觉根本不同。假象是从反面歪曲、颠倒表现本质的现象;它是客观存在的,存在于意识之外,是由各种客观条件造成或人为的。它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错觉则是与客观情况不相符合的错误感觉和知觉,存在于主观意识中,它是由异常的外部条件、人的生理或心理的原因,或观察问题的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造成的。它属于人的主观意识,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假象容易引起错觉,但不能把两者混同,两者是客观存在同主观认识和反映的区别。 101、“信则灵,不诚则不灵。”

错误(1)“信”、“诚”属于主观意识和态度,灵或不灵则属于客观现实结果。意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灵,才能引起和产生信。这种说法把主观的信、诚作为灵不灵的原因,颠倒了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也颠倒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2)真理具有客观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以主观的信、诚,以人们的信仰与否为标准(3)真理具有普遍性。这种观点宣传信、诚即能看到、感受到某种莫须有的东西,否则就看不到、感受不到,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否定了真理的可检验性,把人们看不见、感受不到某种莫须有的东西归结为他们的“不信”“不诚”,这是伪科学反科学的卑劣手法。

102、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正确。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带前进性质的运动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其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

东西。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往往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 103、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错误。无论是在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是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都只能既是目的同时又是手段,始终是目的各手段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表现为①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②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③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片面强调人是目的,实质上是把自己当作目的,把他人和社会变成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因而是错误的。 10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正确。体现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所谓“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与社会都有其各自的运动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尧”这样贤明的君主和“桀”这样邪恶的君主都不可以改变这些规律。这个认识符合唯物辩证法 105、存在即被感知

错误。这种观点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他说明物质只不过是我们经验到的感觉材料的累积,习惯的力量使它们在我们的心中联结起来。但根据辨证唯物论的观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也就是说,万事万物,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人感知不到的,未必不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所以“存在即被感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06、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正确。“哲学家”是指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那些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这句话的核心是哲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解析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并且通过行动及正确的理论做指导,才能让世界想更好的方向发展. 107、心无外物

错。这句话意思是心与物同体,它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违背了唯物论。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而非意识决定物质,即“心无外物”,所以该观点错误。(心外无物,是心学一派的主要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否认了世界的客观性,否认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夸大了精神的作用。) 108、白马非马

错。它认为白马不是马,因为白马与马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事物,所以不能说谁是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