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 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 doc 下载本文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3.思考一下,该用怎样的情感来朗读?

提示:第一、二句用深情的、自得其乐的语气来读;第三、四句应读出恬静、闲适的心情;第五、六句应读出满足的、得意的心情;第七、八句应读出陶醉、悠然的心情;第九、十句应读出意味深长、感慨无限的感觉。 四、品析诗句。

1.诗歌前四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怎么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然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表现高洁的情操。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会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味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描写有何关系?

(1)诗句的表面意思: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2)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3)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璞”。

4

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学生背诵诗文。 六、小结。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抄写《饮酒》。 板书设计 饮 酒 陶渊明

心 远——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采菊、悠然——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家之乐 真 意——返璞归真之意 (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 韩道红) (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诗歌二首》。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很多诗人写过描绘田园风光的诗篇,其中有一位诗人被后人视为无法逾越的高峰。他在诗的题材上进行了前无古人的开拓,在诗的语言上达到了时代的高度,以至盛唐山水诗人不得不有所回避。他是谁呢?他就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今天我们将通过对他的作品《归园田居》的学习,来感受他独特的魅力,同时提高我们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

5

二、学习《归园田居》。

1.回顾作者简介,背诵有关作品,体会诗人的心境及生活态度。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期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重点指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的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一种是平淡自然、疏散冲淡。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诗的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史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所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诗歌,注意读音:秽、荷、狭、沾、违。 (2)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 诗人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回归田园的志向抱着坚守的态度,所以即使农家艰苦的劳作,也不能磨灭他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

(3)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去南山劳作一天的生活图景。乐观向上。

3.赏析诗歌(想象情景,体会意境与感情)。

(1)前四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都交代了哪些内容?

劳作的地方,禾苗的长势,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思考:尽管“草盛豆苗稀”,但作者的劳动热情和心情怎么样?想象一下夜归时的图景。

热情高涨,倍加勤劳。归家的满足和快乐。内心充实而自由。

有明月、夜风,诗人扛着锄头,在月夜下归家,有点心急,却又对这种归隐田园的生活感到很满足。

思考:这四句在炼字上有什么特点? “盛”“稀”是对比而用。似乎也暗示了乱臣当道。而“晨”“月”都是时间的代名词,揭示了劳动的时间跨度。而“理”“荷”又写出了勤劳和自得其乐的心情。

齐读前四句,读出情感。

(2)后四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道路、草木、露水有何用意?后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6

都是农家夜晚的自然景物,草木和露水显然阻止了归家的路,且使疲惫不堪的诗人更加艰难。露水沾衣,有几分凉意,不知诗人心底如何感想。

而后两句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也点明了诗人心底所想,即使农家劳动艰辛,也会坚守田园。表达了诗人坚定的志趣,全诗的情感也达到了高潮。

(3)理解了诗的内容和情感后,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达到当堂背诵。 三、扩展阅读。

思考:下面这首诗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趣?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赏析: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让诗人的心灵如鱼得水,在这里,所拥有的只是愉悦和宁静。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是文人,而将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农夫,“短褐穿结”。他的所有喜悦与担心只同自己的农夫生活密切相关,拥有自然,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一切生命。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将此诗扩写为一篇散文。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盛”“稀”暗示了乱臣当道。

“晨”“月”写出了劳动的时间跨度。 劳作生活的情景——愿(返璞归真) “理”“荷”勤劳和自得其乐的心情。 “狭”“沾”辛苦却又快乐。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酒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市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他们或借酒浇愁,或借酒助兴,或借酒交友,或借酒抒发情感等。《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大都表达了陶渊明酒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饮酒》诗中的一篇。 二、学习《饮酒》。 1.介绍作者和相关知识。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饮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流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读。注意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