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可以把两三支宫调相同、音律能协和连唱的小令连结在一起(最多只能三曲)。这种形式称为带过曲,即一曲带上另外一二支曲子的意思。带过曲的组合有一定规律,它必须内容衔接、节奏和谐、浑然一体。带过曲仍属小令范畴,不过是小令的变体。套数又叫套曲,它吸收了宋大曲、转踏和诸宫调的联套方式,把同一宫调的许多曲子连缀在一起。套曲要求有头有尾,少则两三曲,多则不限。多达三十支以上的套数,连缀时有一定的顺序,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用“煞调”“尾声”结束。套数必须一韵到底。它标调的方式是以宫调和第一支曲的曲牌作为调名,如马致远的名曲《双调·夜行船》、《秋思》由七支曲予连缀而成,而第一支曲子《夜行船》就和宫调名列在一起,作为套曲的标名。 元杂剧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是入乐的抒情诗。杂剧是一种戏曲形式,是在民间戏曲、宋金院本(指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诸宫调等基础上融合歌舞、讲唱、滑稽戏等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它将属于同一宫调的两个以上的曲调编排起来。组成“一套”,然后“一套”联接“一套”,成为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 南戏
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用南曲演唱的戏曲艺术;民间俗称戏文。因起源于浙江温州(永嘉)地区,故又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约在北宋末年,南戏初为民间歌舞的小戏。第二个阶段在南宋时代,南戏进入临
安和其他城市,吸收各种艺术的长处,如宋杂剧、诸宫调、唱赚、大影戏等,发展成为大戏。今存《张协状元》,就是这个阶段的南戏作品。第三个阶段是元代初期到中期,南戏文与北杂剧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使得南戏又获得比较完美的形式。今存《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都是这个阶段的南戏作品。第四个阶段是元末明初时期,南戏更有了突出的发展,而北杂剧却出现了衰落的趋势。《琵琶记》和“荆、刘、拜、杀”等南戏名剧,相继出现。这种新发展,为后来明代南戏系统的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话本
是指宋元时代说话艺人表演所用底本。宋元说话艺术分为小说、讲史、说经等。小说家的话本称为小说,均为短篇故事。按题材又分为灵隆、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等八类。现存的宋元小说话本约有三四十篇,见于明人编印的《清平山堂话本》和《古今小说》等书。其中较著名的作品有《错斩崔宁》等。讲史家的话本称作平话,篇幅较长,演说历史故事。作品有《新编五代史平话》、《三国志平话》、《大宋宣和遗事》等。说经是讲说佛经故事,没有话本流传。话本是民间口头文学的创作形式,继承了志怪传奇等古代小说的传统,对后世白话小说的发展影响很大,如《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西游记》等明清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便是宋元话本继续发展的产物。 宋金诸宫调
诸宫调是北宋时兴起的一种说唱技艺。因集合若干套不同宫调的不同曲子交替演唱,所以得此名称。诸宫调演唱的方式。是有说有唱,以
唱为主。每段曲词唱完后,有较短的说白,以便另起宫调接唱下曲。每段曲词都组成套曲,仅各别处用单曲演唱。 ……
[编辑本段] 目录
《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学常识》 中国文学
文体、术语、理论 文学 国学 体裁 诗歌
诗、词、曲的区别 诗歌的分类
古诗 古体诗 绝句 近体诗 新诗 抒情诗 叙事诗 说理诗
词 词的分类 词牌 竹枝词
自由诗 格律诗 散文诗 乐府诗 文人诗 民歌 信天游
敦煌曲子词
诗词术语:韵、平仄、对偶、用典 散曲 散曲的分类 元杂剧 南戏 宋元话本 宋金诸宫调 古文
古文辩类的论、说、原、辩 古文记叙类的传、行状、碑记、记 古文告语类的策、表、疏、书、奏议 古文的序、跋 古文的铭文 古文的祭文 古文的铭 楚辞 骚体 汉赋 骈文 变文 唐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