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向选择题 ……… 1 二、多项选择题 下载本文

(3)赵武灵王为何要以公子成为突破口? (4)从这里看,赵武灵王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37.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1)赵武灵王要进行怎样的改革? (2)赵武灵王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改革?

(3)从哪里可以看出赵武灵王进行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4)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38.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这里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个比喻有什么特点?

(3)这段箫声的描写中灌注着怎样的情感基调?与下文有何联系?

3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这段文字体现出怎样的人生态度?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人生态度? (3)指出其中的比喻及其比喻意义。

40.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这里表现出怎样的人生杰度? (2)这种人生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3)这里主要借用哪两种景物来抒情说理? (4)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1.孺子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下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1)这里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格? (2)这里主要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3)这里两次写到母亲娘家人来,对刻画母亲形象来说,属于什么表现方法? (4)这里是怎样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深情的?

42.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

罗拜而去。

(1)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从这里可看出马伶在第二次技艺较量中获胜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马伶口述来交待他“拜顾秉谦为师”的事实有什么好处? (4)这里讽刺了什么人?

43.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1)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这里整体上是什么描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3)马伶“易衣遁”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

44.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1)这里的描写对象是哪类人? (2)他们的看月心态如何? (3)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如何?

45.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 (1)这里的描述对象是哪类人? (2)这类人的“看月”心态是怎样的? (3)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如何? (4)这里是什么描写?

46.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

(1)这里的描述对象是哪类人? (2)他们的看月心态如何? (3)这里是什么描写? (4)这里的人物描写有何特点?

47.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映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1)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2)这“夜的天空”的寓意是什么? (3)从哪里可看出这夜空对民众的迫害? (4)这里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8.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