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公共财政概论_章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有小改 下载本文

第七章 财政收入总论

1. 怎样从动态和静态角度理解财政收入的概念? 从动态的角度看,财政收入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的一个阶段或一个环节,通过组织收入、筹集资金,形成特定的分配关系。

从静态的角度看,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

2. 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性作用? (1)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财政收入的最基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如GDP、人均GDP等从总体上反映了一国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国民生产总值就多,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制约,两者之间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

(2)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内涵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因为一定的生产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的。所以,对生产技术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事实上是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分析的进一步深化。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一方面是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生产速度加快和产品质量提高,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带来物质消耗的降低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因此,大力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财政收入持续高效增长的主要途径。

3. 你是怎样看待最优财政收入规模的?

对于最优财政收入规模,现实中并不存在统一的、绝对的衡量标准,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各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政府的职能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同,财政收入规模必然存在差别,不能简单类比。就此而言,与其说最优财政收入规模,不如说适宜的或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更为恰当。

判断财政收入规模的大与小、多和少,应当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运用的计算口径和方法须一致;与经济发达程度相适应;与政府职能大小相关联;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相对应。

最优财政收入规模其实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是一种在一定时期处于社会经济均衡状态下的适度规模,一种持之以恒、不断靠拢和接近“最优”的状态。

4. 试对财政收入结构变化做出理论解释。

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经济形态、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机制所决定的。

(1)经济形态的影响。在自然经济形态下,小农经济和农耕制度是主要的生产方式,财政收入结构表现为较为单一的农业税赋及少量的工商税。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工商税收逐渐取代农业税赋成为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随着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工商企业利润的很大部分以企业和公司所得、红利、利息、股息等形式为企业和个人所占有,又为所得税成为资本主义社会重要的财政收入形式提供了经济前提。基于缓和阶级矛盾、缩小贫富差距、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以及调节经济运行、防止经常性经济危机发生等多重考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除了继续保持以所得税、流转税为主体的财政收入结构外,财政收入形式日渐多样化,陆续建立了包括财产税、社会保险税(费)、国有或公有资产收益等在内的多元财政收入结构。

(2)经济制度的影响。我国实行的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国家兼有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政府同时拥有行政管理权和代表人民行使的

15

国有资产终极所有权。财政收入主要采取税收和国有资产收益的形式。同样出于宏观管理、社会稳定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需要,我国的财政收入中还包含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主要是政府规费、土地出让金及基金性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主要是养老保险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等。由此可见,由于我国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的特点,形成了多种收入形式并存,更加多元化的财政收入结构。

(3)经济运行机制的影响。在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下,不同财政收入形式发挥作用的经济条件存在差别,因而所要求的财政收入结构也就有所差异。不同的收入结构与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前者受后者的制约。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机制客观上要求实行以税收为主体,与其他各种非税收入并存的多元复合型财政收入结构。

5. 试从财政收入结构角度分析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途径。 以财政收入的部门结构为例进行分析。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第一产业的发展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也是财政收入的基础。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对财政收入的状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产业生产技术装备先进,劳动生产率高,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多。第三产业部门创造的价值构成国民生产价值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构成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素。

目前世界各国对第一产业普遍实行稳定负担和轻税政策,因此,来自第一产业的财政收入仅占有很小的比重。在我国,第二产业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但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发生明显变化并且越来越高,财政收入来源于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出于增加财政收入的考虑,应在提高第二产业发展质量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6

第八章 税收

1. 税收与其他收入形式有什么区别?

(1)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在取得收入时凭借的是政治权力,而非产权或债权。这种政治权力是所有社会领域中最具权威性、强制性的一种权力,它是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机器实现自己意志的一种制度保障。强制性意味着只有国家才拥有征税权,社会上的其他组织或团体不能行使征税权。税收的强制性关键体现在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手中的政治权力。

(2)无偿性。由于国家征税依据的是政治权力,所以通过税收取得的收入是不需要偿还的,它是一种无偿的征收,不需要像公债那样需要事后偿还给债券认购人。同时,税收的无偿性也意味着国家向纳税人征税不需要做任何直接的返还,即税收不需要像收费那样,国家一方面从企业或个人手中取得收入,另一方面要向企业或个人直接提供一定的服务。

(3)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以前要通过立法预先规定征税的数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数量比例(即税率),不得临时或随意变更征税的税率。另外,税收的固定性还包含连续征收的含义,即这种课征要定期进行,而非只征收一次了事。

2. 如何理解税收替代效应、税收超额负担和税收中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税收替代效应是指政府课税后,纳税人的替代行为选择。税收超额负担是国家征税给纳税人造成的超过税款的那部分负担。税收中性是指税收不影响或不干扰人们的经济选择。

税收替代效应、税收超额负担和税收中性三个概念是紧密相关的:一种税如果不产生替代效应,就没有超额负担,同时就是中性的;而如果一种税在产生收入效应的同时也产生替代效应,则一定会带来超额负担,同时也一定是非中性的。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所以不需要税收处处都起调节作用,因此税收在多数情况下应当保持中性。但由于市场是不完善的,存在缺陷和失灵,所以政府有时也需要利用税收的非中性来调节经济。

3. 如何看待我国的宏观税负?

如何看待我国的宏观税负,需要从下几个方面考虑。

(1)税负轻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首先要看宏观税率,比率越高,税负往往就越重。 (2)税负的高低要看税负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如果税收负担主要由中低收入者承担,那么绝大多数人就会感觉税负重;反之,如果主要由高收入者负担,而高收入者有负税能力,其占人口的比重也低,这时大多数普通百姓就会感觉税负不重。

(3)考察税负轻重,还要结合税收收入的使用方向。如果税收收入的使用效率很高,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即使宏观税率较高,但公众从政府那里得到的公共服务水平也较高,那么他们也不会感觉税负过重;反之,如果税款的使用不尽如人意,广大的纳税人和负税人的获得感不强,那么即使宏观税率不高,公众也会普遍感到税负重。党的十七大以后,“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深入人心,国家财政开始向“民生财政”的模式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所占比重逐年加大。从这一角度分析,近年来我国的税负状况是不断改善的。

4. 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税制结构?

(1)政府的税收工具范围。税收最主要的职能是筹集财政收入,因此,一国开征哪些税,以什么税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首先要考虑政府手中掌握着哪些有效的税收工具,即哪些税征收率高,征收成本较低。这实际上是从管理角度考虑税制结构问题。

(2)政府的税收政策目标。在保证财政收入的前提下,税制结构还要服务于政府的微观税收政策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看政府在公平和效率目标之间如何进行选择。政府在公平和效率之间的侧重点不同,税制结构制定就可能不同。

(3)财政支出规模。税制结构与财政支出规模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支

17

出规模要受一定的税制结构所制约;另一方面,政府一定的财政支出规模又要求有适当的税制结构与之相适应。

5. 我国下一步税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今后税制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即“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