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 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曾经被称为“时代的歌中之歌”的是( )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3.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 )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阶级性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 )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5.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根本的方法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分析与综合 C .归纳与演绎 D.历史与逻辑的方法
17.从( )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A.创造者 B.继承者 C.主要内容 D.阶级属性 18.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 )时代
A.自由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C.和平发展 D.资本主义 19.马克思恩格斯的( ),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A.高尚人格 B.崇高理想 C.奋斗精神 D.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
20.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 )的统一。
A.科学性与革命性 B.世界观与方法论 C.唯物论与辩证法 D.政治与经济 2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
A.历史唯物主义 B.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C.剩余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22.学习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是(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理论联系实际 C.密切联系群众 D.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23.( )开创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纪元,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之一。 A.《共产党宣言》 B.历史唯物主义 C.剩余价值学说 D.《资本论》 2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参考答案:1.A 2.A 3.B 4.A 5.B 6.C 7.A 8.B 9.B 10.C 11.A 12.A 13.A 14.B 15.A 16.A 17.D 18.A 19.D 20.A 21.D 22.B 23.B 24.A]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
A.相对和平 B.世界大同 C.对话与对抗 D.发展与不平衡 E.联合与竞争
2.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来看,可分为两大思潮,这两大思潮是( ) A.人本主义 B.唯意志主义 C.实用主义 D.科学主义 E.存在主义
3.19世纪30~40年代,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新阶段的欧洲工人运动是( )
A.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B.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C.意大利罗马工人大罢工 D.英国工人争取政治权利的宪章运动 E.西班牙船员大罢工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D.德国古典哲学 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理论品质是( )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改革开放 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剩余价值学说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包括:
A.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D.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E马克思的理论创造 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和理论品质是:
A.继承 B.创新 C.解放思想 D.实事求是 E.与时俱进 9.大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系到:
A.新一代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B.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C.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D.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E.祖国的未来
10.马克思主义是( )
A.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B.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C.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D.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1.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总结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主要有(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的学说
12.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是( )
A.第一要义是发展 B.核心是以人为本
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参考答案:1.ACDE 2.AD 3.ABD 4.BCD 5.BC 6.ABC 7.ABC 8.CDE 9.ABCDE 10.ABCD 11.ABC 12.ABCD]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研究对象与理论来源。
2、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科学基础。 3、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四、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坚持与时俱进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3.既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理论,因此,我们中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用马克思的所有论断和结论。 4.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已经超越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 5.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
6.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 2.试论述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六、材料分析题
下面是江泽民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一段论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我们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战胜挫折,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党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大家必须牢牢记取。全党同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根据以上论述分析回答:
(1)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2)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哲学是 (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
A.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C. 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
A.物质范畴 B. 实践范畴 C.运动范畴 D.意识范畴 6.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 )
A.唯理论和经验论 B.唯物论和唯心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世界观和方法论
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8.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 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 D.客观性 10.“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 )
A.论前者承认可知论,后者否认可知论 B.前者承认一元,后者承认二元论
C.前者承认唯物论,后者承认唯心论 D.前者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后者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
12.事物发展的动力是(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 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 13.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 )
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 B.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C.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D.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
14.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 )
A.激变论 B.循环论 C.庸俗进化论 D.庸俗唯物论 15.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1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17.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的认识方法是( ) A. 联系的方法 B. 发展的方法 C. 实事求是的方法 D. 矛盾分析法
18.规律的根本特点是:( )
A. 可知性 B. 客观性 C. 偶然性 D. 随机性 19.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
A. 社会规律的历史性 B. 自然规律的不可重复性 C. 社会规律的间断性 D. 自然规律的盲目性
20.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段话说明了( )
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规律的平等性 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规律的能动作用
21.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提出“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观点。这是根本错误的,原因在于( )
A.人的理性是有局限性 B.人的理性受到情感的作用 C.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D.人的情感也为自然立法
22.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这说明了( )
A.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 B.观念的作用是不能够忽略的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人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23.有人说由于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而人的活动是受到他们各自的目的、理想和愿望等因素支配的,因此不存在社会规律。这种说法违背了( ) A.社会规律的可知性 B.社会规律的属人性 C.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D.社会规律的差异性
24.“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说明了( )
A.哈姆雷特会在不同人的头脑中显现不同形状 B.人的个体差异性 C.人的意识的个体差异性 D.人的意识的能动性
[参考答案:1.C 2.D 3.A 4.B 5.A 6.B 7.B 8.A 9.C 10. A 11. C 12. B 13. A 14. B 15. C 16.A 17.D 18.B 19.A 20.A 21.C 22.C 23.C 24.D]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 )
A.前者是自觉建立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 B.前者能指导实践,后者对实践不起作用 C.前者是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是零碎的观点 D.前者有阶级性,后者无阶级性 2.“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
A.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B.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C.意识的能动性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规定 D.有力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 )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D.实践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 4.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如下特点( )
A.客观性 B.普遍性 C.多样性 D.条件性 5.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A.保持事物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D.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 6.新事物是 ( )
A.在时间上最新出现的事物 B.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事物 C.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D.为大多数人所拥护的事物
7.意识被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突出表现在意识具有能动性,其能动性作用主要表现在( )
A.意识的创造性 B.意识的目的性
C.意识还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D.意识能够调节人们的生理活动 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 )
A.人们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B.意识能动性作用的客观制约 C.人的意识的创造性 D.人类活动的受动性 9.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方法的有:( )
A.“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B.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C.“尚和去同”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0.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关系 1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参考答案:1.AC 2.BD 3.ABC 4. ABCD 5. ABC 6.BC 7.ABCD 8.AB 9.ABCD 10. ABCD 11. ABCD] 三、简答题:
1. 简述唯物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2. 简述唯心主义及其两种形式。 3.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 4. 简述意识的本质。
5. 简述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
6. 简述实践定义、基本形式与特点。 7.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论的基本内容。 8. 简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9. 简述两种根本对立的否定观。 10. 简述质、量、度的辩证关系。
四、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事物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3.唯物辩证法就是不偏不倚的折中法。
4.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所谓既肯定又否定实质上是自相矛盾的说法。
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8.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9.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10.世界统一于存在。
1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2.存在即是被感知。 13.理在事先。 14.心外无物。
15.人是世界上最精妙的机器。 1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17.我思故我在。
18.飞鸟之影未尝动也。 19.白马非马。
五、论述题
1.运用物质世界统一性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试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4.运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必然性和前进道路的曲折性。
5.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六、材料分析题
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
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一切唯物主义都是( )
A.不可知论 B.唯实论 C.可知论 D.辩证法
2.“我思故我在”是(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
A.实验和工业 B.人的经验 C.科学理论 D.逻辑证明
4.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共同点是( ) 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关系 B.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
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D 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
5.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6.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 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7.“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8.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9.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10.一切真知都发源于( )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客观事物 D.人的意识
11.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客观物质性的优点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 )
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B.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C.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D.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
13.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是在真理上坚持了( )
A.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唯心主义 D.可知论
14.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工具的改进发达 D.人类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
15.感觉、知觉、表象是(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1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1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A.进行社会调查 B.分析实际情况 C.理论付诸实践
D.从实践中得出可靠的结论
18.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任何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这说明真理具有(
A.客观性 B.绝对性 C.全面性 D.相对性
1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具有( )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普遍性 C.能动目的性 D.社会历史性
)
2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21.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
A.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B.真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 C.真理是对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具有绝对性,谬误具有相对性
22.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是否( )
A.被大多数人承认 B.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C.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D.对事物有新的认识
23.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基本观点,其中一个是都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另一个是都主张(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
D.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24.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作出了准确的预报。这件事说明( )
A.认识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D.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参考答案:1.C 2.D 3.A 4.C 5.C 6.A 7.D 8.D 9.C 10.A 11.B 12.A 13.B 14.B 15.A 16.C 17.C 18.D 19.A 20.D 21.A 22.C 23.C 24.A]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是( )
A.从物到感觉到思想 B.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C.认为物和思想同时产生 D.反映论 E.先验论
2.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 )
A.抽象性 B.间接性 C. D.直接性 E.内在规定性 形象性
3.“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表明( )
A.感性认识不可靠
B.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根本对立 C.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联系 D.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依赖 E.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促进
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一论断揭示了( ) 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B.对一个具体事物认识的实践只是相对的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认识是一个无限过程 E.人类认识活动的总规律
5.下列现象什么属于理性认识( )
A.“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B.蹲点调查,掌握材料 C.调查研究,制定政策 D.总结经验,制定政策 E.政策妥否,实践检验
6.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7.实践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这是因为( ) A.逻辑证明是实践之外的辅助标准
B.实践检验的结果还靠逻辑证明来判决 C.逻辑证明为实践检验提供理论指导
D.逻辑证明是与实践检验互补的一种探索真理论证真理的方法 E.认识的形式决定的
8.在真理标准的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统治者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经过实践反复证实的就是真理 E.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就是真理
9.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实践不断( )
A.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D.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10.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E.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11.下列选项中,属于正确实现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条件的有( ) A.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
C.把关于事物的认识和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D.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E.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2.头孢曲松钠这种临床应用广泛的抗生素,如果和某些药物一起服用就会导致药效减弱、副作用增强的现象,在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时曾出现病人致死的案例,医学上称之为配伍禁忌。卫生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没有禁止这种药物的使用,而是要求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上写清配伍禁忌的有关情况说明。这一事例说明( )
A.认识是一个永远不能达到真理的过程 B.认识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过程 C.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D.认识是一个包含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E.应该在普遍联系中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
13.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是因为( ) A.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唯物的性质 B.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的性质
C.它是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
D.它既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参考答案:1. AD 2. CE 3. CD 4. ACDE 5. CDE 6. ABDE 7. AD 8.ABCE 9.ABDE 10.ABDE 11.CDE 12.CDE 13. ABCD]
三、简答题
1.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简述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3.认识的本质是什么?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什么? 4.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形式、特点与辩证关系。 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所需要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6.真理的特点有哪些?
7.简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8.简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四、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一切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先验论。
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 3.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都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5.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6.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正确的理论对革命的行动有决定性作用。 7.“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8.“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五、论述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怎样?割裂两者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会犯什么样的错误? 2.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3.用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原理,说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4.试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意义。 5.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6.试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依据及其现实意义。
六、材料分析题
下面是一个关于对西红柿认识经过的材料。
酸甜可口、营养丰富的西红柿,人们都喜欢吃,然而当初人们却不敢吃它。原来西红柿生长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尽管它很讨人喜爱,但当地人认为它有剧毒,不用说吃,就连碰也不敢碰它,并给它起了吓人的名字叫“狼桃”。直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的精神,决心要尝试一下。在吃之前,画家作好牺牲的准备,吃完之后,就躺在床上等待“上帝的召见”。可是时间过了很久,他不但没有死,而且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实践有哪些基本特性?
(2)结合案例说明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人类社会和自煞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 ) A.地理环境 B.劳动
C.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区分各种经济时代的客观物质标志是(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社会财富的多寡 C.生产方式的性质 D.生产工具的进步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 )
A.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4.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本质上体现了(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物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物与物的关系 5.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B.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D.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6.生产关系的本质是( )
A.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B.人们的阶级关系
C.人们在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 D.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 7.国家是代表( )
A.统治阶级利益的 B.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 C.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 D.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 8.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 )
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B.精神文明的发展史 C.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D.国家政权的更替史 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具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10.“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 A.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自发的发展过程 B.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是没有区别的
C.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D.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不受意识影响的过程 1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同经济基础变化是同步的 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
12.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A.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3.在社会革命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环节是( )。
A.产业革命 B.思想革命 C.政治革命 D.经济革命
1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把社会历史理解为( )。
A.社会形态的演变史 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国家政权的更替史 D.思想文化的交流史
1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16.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必然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宿命论 C.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并不矛盾
17.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活动的根本标志是( ) A.改造自然 B.适应自然 C.制造工具 D.控制自然 18.社会规律和自然界的规律的区别表现为( ) A.社会规律是主观的,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
B.社会规律是有阶级性的,自然界的规律是没有阶级性的
C.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自然界的规律是盲目的、不自觉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D.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自然界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1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问题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20.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
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21.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22.社会意识是(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们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们改造社会的过程
2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 (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事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24.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 ) A.地理环境 B.生产资料 C.生产劳动 D.社会意识 25.社会存在是( )
A.社会环境 B.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社会生活精神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C.经济和政治的统一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 27.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
A.人和人的关系 B.人与工具的关系 C.物和物的关系 D.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28.上层建筑结构中的核心是( ) A.国家元首 B.意识形态 C.国家政权 D.政党
29.下列观点中,正确表达了人的本质的是( )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C.人是符号动物 D.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0.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 ) A.地理环境 B.生产资料 C.生产劳动 D.社会意识
31.上层建筑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是( )
A.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国体和政体 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思想 32.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 )
A.阶级妥协的结果 B.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 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D.使用暴力的结果 33.生产关系的根本内容是( )
A.分配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参加生产劳动与否 [参考答案: 1.B 2.C 3.B 4.C 5.D 6.D 7.A 8.A 9.A 10.C 11.B 12.D 13.C 14.B 15.C 16.D 17. C 18. C 19.A 20.A 21.D 22.A 23. A 24.C 25.B 26.B 27. D 28.C 29.D 30.C 31. A 32.C 33.B]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是( )
A.没有研究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没有考察人们思想动机的物质根源 C.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D.忽视了历史人物的社会作用 2.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 ( )
A.—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B.人们能动创造的过程
C.社会主体自我认识的过程
D.社会发展过程不受人的主观意志决定
3.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有( )
A.政治学 B.文学 C.道德 D.修辞学 4.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包括(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 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E.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5.下列各项中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有( )
A.一切按群众的意愿办事
B.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C.满足群众的一切眼前利益 D.一切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 E.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杰出入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 )
A.能决定历史发展趋势 B.能改造历史发展规律
C.能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 D.在斗争中起核心作用
E.对社会发展起某种促进和推动作用 7.下列各项体现人与社会关系的有(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D.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E.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劳动创造了人”的基本根据是( )
A.劳动使人们结成了社会关系
B.劳动创造了生产工具并使猿手变成了人手 C.劳动推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D.劳动使人的意识得以形成
E.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9.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多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1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为( )
A.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不同步性 C.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E.社会意识是人天生就有的
11.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在于 ( )
A.前者是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后者不是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 B.前者是某一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后是同一社会制度的部分质变 C.前者的发动者是被统治阶级,后者的发动者是统治阶级 D.前者一般都是暴力的形式,后者一般是非暴力的形式
E.前者是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后者是同一社会制度的自我调整 12.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 )
A.人的自我价值 B.人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C.人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D.人的社会价值
E.人的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13.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根本对立表现在( )
A.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唯心史观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唯心史观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D.唯心史观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参考答案:1.BC 2.ABCD 3.A BC 4.ABCDE 5.BE 6.CDE 7. ACE 8. ABCDE 9. ABD 10.ABCD 11.BCDE 12.AD 13. ABCD]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3、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4、怎样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四、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2.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3.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4.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5.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6.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7.“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8.“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9.人既是社会的自然前提,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 10.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地位的高低。
11.社会规律是客观的,因而它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
12.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金钱关系。
四、论述题
1.论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论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试用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
4.根据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实,说明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的一致性。 5.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五、材料分析题
在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上,不同思想家有不同理解。
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
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马克思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1页)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对材料2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资本主义萌芽于( )
A.14世纪 B.14世纪末15世纪初 C.14-16世纪 D.17世纪
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 ) A.平等互利的关系 B.互利互惠的关系
C.劳动雇佣资本的关系 D.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3.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4.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 )
A.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B.劳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C.雇佣工人丝毫不占有自己的劳动价值 D.劳资双方既排斥又依靠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是( ) A.劳动过程 B.价值增殖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 D.价值实现过程 6.货币的本质是( )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C.商品的等价物 D.商品相对价值形式 7.作为商品的资本是( )
A.商业资本 B.借贷资本 C.产业资本 D.流通资本 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
A.商品的不等价交换 B.小生产者有人身自由 C.资本的原始积累 D.劳动力成为商品 9.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 )
A.社会化大生产 B.国际化大生产 C.剩余价值生产 D.现代商品生产 10.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
A.工作日绝对延长的结果 B.工人工资低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
C.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结果 D.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11.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 )
A.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B.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 C.资本积累本身就是扩大再生产 D.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无内在联系 12.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13.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实现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是( ) A.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 B.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C.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 D.资本生产和资本流通 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消费力下降 C.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D.流动性偏好 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 ) A.生产不足 B.生产过剩 C.消费不足 D.失业增加
16.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
A.资本在剩余价值实现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B.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D.资本的价值补偿方式的不同 17.剩余价值率是( )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 B.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之比 C.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比 D.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1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
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抽象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D.脑力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9、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其直接原因是( ) A.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
B.产业资本家为销售商品将部分利润让渡给商业资本家 C.商业资本家加强对商业雇员的剥削
D.产业部门将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分割给商业部门 20.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 ) 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D.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21.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B.价值补偿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生产问题 D.实物补偿问题 2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 )
A.为世界和平服务 B.为世界稳定服务
C.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 D.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23.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RMB8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 A.实在的货币 B.信用货币 C.观念上的货币 D.现金 24.商品的二因素是( )
A.使用价值和价值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交换价值和价值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参考答案: 1. B 2.D 3.C 4.A 5.B 6.B 7.B 8.D 9.C 10.D 11.A 12.D 13.B 14.A 15.B 16.C 17.D 18.C 19.A 20.B 21.A 22.C 23.C 24.A]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
A.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B.用暴力手段掠夺小生产者的工场
C.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D.用暴力手段掠夺商人的财富 2。商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 )
A.与货币的价值量变化无关 B.与商品的价值量变化有关 C.与商品的生产价格变化无关 D.与商品的供求变化有关
3.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提高利润率的途径有( )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C.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D.节省不变资本 4.G—W—G’是( )
A.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 C.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 D.资本总公式 5.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 )
A.私有制的出现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6.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是( )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B.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实现的原因 C.可以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D.可以确定资本的年增殖程度 7、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 ) A.名义工资 B.实际工资 C.计时工资 D.计件工资 8.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 )
A、对内实行政治统治 B、进行社会管理
C、进行国际交往 D、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9.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 A.民主与法制 B.政权组织形式 C.选举制度 D.政党制度
10.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对资本应理解为( ) A.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资本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就是生产资料 D.资本不是静止物,而是一种运动 11.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12.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 )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B.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C.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D.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1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 ) A.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 B.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C.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发生转移的过程 D.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1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构成的理解是( )
A.资本的技术构成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B.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
C.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的构成 D.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
[参考答案:1.AC 2.BD 3.AD 4.AD 5.BD 6.AC 7.CD 8.ABCD 9.ABCD 10.ABD 11.AD 12.ABCD 13.BCD 14. ABCD]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2、简述马克思对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及其重要意义。 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四、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3.劳动力商品不同于普通商品。 4.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内容的。
5.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 6.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7.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五、论述题
1.试运用马克思关于“商品二重性原理”,阐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及其使用价值的特殊之处。
2.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原理,揭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辩证关系。 3.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
4.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5.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6.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和重要经济基础是( ) A.垄断 B.剥削 C.国家 调节 D.对外掠夺
2.要达到共赢和共存的经济全球化,关键是( )
A.实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扩大国家关系的民主化
C.发展世界政治多极化 D.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3.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 ) A.内容 B.作用
C.表现形式 D.作用后果
4.金融寡头实现其经济上统治的主要途径是( ) A.“参与制” B.公私合营
C.建立垄断银行 D.相互联合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6.金融资本是由( )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成的 D.垄断的银行资本和中小银行资本融合成长而成的。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是代表和维护( ) A.极少数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B.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C.中小资本家的经济利益 D.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8.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 ) A.物质资料生产 B.生产社会化
C.固定资本更新 D.资本主义私有制 9.从资本形态上看,资本输出可分为( )
A.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B.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C.国家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输出 D.私人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A.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B.实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根本变革 C.代表个别垄断资本的特殊利益 D.符合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11.垄断时期垄断的银行资本 ( )
A.只和中小资本有固定的联系 B.只和大企业有短期联系 C.是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 D.是存贷款的普通中介人 12.“ 个人联合 ” 是金融寡头实现其在( )
A.政治上统治的主要方式 B.经济上统治的主要方式 C.生产中统治的主要方式 D.流通中统治的主要方式 13.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即( )
A.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B.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C.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D.国家控制的中小资本
14.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大量“过剩资本”的根源是( ) A.生产社会化 B.生产国际化
C.垄断统治的形成 D.国内经济部门投资饱和
15.作为国际垄断组织具体形式的跨国公司一般是( )
A.由一国垄断组织为主建立的多国公司 B.由多国垄断组织共同建立的经济联盟 C.由一个国际组织为主建立的多国公司 D.由多个国家共同建立的经济联盟 16.垄断资本主义经济( )
A.只有迅速发展趋势,没有停滞趋势 B.只有停滞趋势,没有迅速发展趋势
C.停滞和发展并存,但没有迅速发展趋势 D.既有迅速发展趋势,也有停滞趋势
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 )
A、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 B、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18.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这主要是指(
A.生产全面社会化 B.产品的商品化 C.产品的市场化 D.市场的计划化
1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意味着( )
A.资本主义制度已起了根本性质的变化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有了局部的调整和变革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已不再存在 D.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将不再存在
20.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
A.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B.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C.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同时实现 D.缓和与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21.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首要特征是( ) A.议会制 C.两党制或多党制 B.分权制 D.普选制
2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持有垄断企业的小额股票表明( )
A.人人都成为有产者 B.工人成为企业的主人
C.垄断资产阶级失去了生产资料所有权 D.工人的雇佣劳动地位并未改变
23.新殖民主义的主要特征是
A.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军事占领
B.打着援助旗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控制和剥削 C.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领土
D.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属国
24.二次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A.没有得到发展
B.出现缓慢的发展
C.得到迅速和广泛的发展
D.发展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惟一的经济形式
[参考答案:1.A 2.D 3.C 4.A 5.D 6.C 7.D 8.C 9.B 10.D 11.C 12.A 13.C 14.C 15.A 16.D 17.C 18.A 19.B 20.B 21.A 22.D 23.B 24.C]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之所以必然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的原因有( ) A.从一个短时期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还能继续容纳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B.社会主义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水平都还没有全面超过资本主义国家 C.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要超过资本主义国家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D.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某种自我调节能力,在短时期内能够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
E.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主导力量仍是资本主义国家 2.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主要表现是( )
A.管理的社会化 B.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C.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D.资本的社会化 E.产品的社会化
3.马克思把股份资本看作是“通向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单纯过渡点”,这说明( ) A.资本主义股份制经济已包含社会主义新生产方式的成分
B.资本主义股份制经济比非股份制经济更能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资本主义股份制经济比非股份制经济更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D.资本主义股份制经济还不能完全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E.资本主义股份制经济已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输出资本的目的在于( )
A.为大量过剩资本寻找出路 B.垄断重要原料来源 C.帮助落后国家发展经济 D.占领可靠的商品销售市场 E.占领有利的投资场所
5.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标志 D.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E.能够使所有企业都成为资本主义的国有企业
6.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和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迅速发展的原因包括( )
A.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 B.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社会制度的根本转变 D.国内竞争的推动 E.国际竞争的刺激
7.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大体可分为( ) A.直接调节和控制 B.间接调节和控制
C.国家直接投资 D.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 E.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
8.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有经济的途径是( )
A.资产阶级国家利用财政收入投资建立新企业 B.通过国有化将私人企业变成国有企业 C.国家掌握一个企业的控股权
D.国家与私人资本共同投资建立新企业 E.国家将一定资本注入私人企业
9.二战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也在逐步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趋势表现为(
A.公民权利逐步扩大的趋势 B.公民民主出现“泛化”的趋势 C.民主政治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D.管理出现民主化的趋势 E.阶级矛盾有缓和化解的趋势
)
[参考答案:1.ABCDE 2.ADE 3.BCD 4.ABDE 5.ABD 6.ABDE 7.AB 8.AB 9.ABC] 三、简答题: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基本经济特征? 2.如何理解竞争与垄断的关系?
四、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 2.金融资本是“银行支配而由工业家运用的资本”。
3.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4.资本主义垄断阶段股份公司促进了资本社会化和生产社会化,意味着资本主义占有关系的改变。
5.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均以生产价格为中心,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资本民主化”,表明人人都是有产者,人人都是企业的主人。
7.垄断价格的出现否定了价值规律的作用。
8.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本输出是为了帮助落后国家发展经济。 9.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五、论述题
1.试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的原理及其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 2.试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
3.试述垄断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 4.试述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政策。
5.试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试述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必然趋势。) 6.试述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
六、材料分析题
下面是一组关于经济全球化方面的材料。
材料1:“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摘自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波音747飞机由29个国家参与了制造。美国设计和生产座舱,日本生产机身和高技术部件,加拿大生产机尾,意大利生产机首和机翼。波音公司充分利用了全球各国的优势,来生产极具竞争力的飞机。欧洲空客也不示弱,准备在中国天津市生产和组装空客飞机。 如今,互连网和现代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普及,以及各国的开放政策和各全球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为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扩张准备了极好的投资环境。
材料2:(1)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亚洲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引进外资,并且鼓励和促进出口。它们持续保持了5%-8%的年经济高速增长。其中发展最快的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2)经济全球化使美国获得了巨额的国际资本。过去10多年里,美国始终是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大量的外资净流入,有效地抵销了国内私人储蓄水平持续下降和巨额贸易逆差的不利影响,对于保持较高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水平具有重
要作用,同时为美国保持较低的物价水平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3)但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不少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现今拉美国家也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倒退之中。这些都是国际投机资本和英美新自由主义经济造成的。
材料3:“各国应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共点和共存的目的。”(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2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 (3)综合材料1、2、3,说明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对策。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2.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 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 D.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 )
A.俄国共产党 B.中国共产党 C.共产主义者同盟 D.法国共产党 4.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资本论》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 C.巴黎公社的工人起义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5.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理论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6.斯大林提出了( )
A.社会主义同时胜利理论 B.社会主义一国首先胜利理论 C.反法西斯战争理论 D.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
7.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立 B.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立 C.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1936年通过的苏联新宪法 8.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形式是( )
A.政治斗争 B.思想斗争 C.经济斗争 D.暴力革命
9.“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一著名论断出自于: A.《人权宣言》 B.《独立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资本论》 10.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 ) A.阶级统治 B.工农联盟 C.消灭阶级
D.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11.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 )
A.人民当家作主
B.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C.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D.全体人民享受广泛的民主权利
12.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全球化的最初表达是( )
A.世界市场 B.世界消费 C.世界交往 D.世界历史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阶段,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即(
A.帝国主义时代 B.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C.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D.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14.构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是( )
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B.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C.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有机统一
15.社会主义具有不可抗拒的生命力就在于( )
)
A.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B.社会主义的成功和辉煌 C.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
D.社会主义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6.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
A.全面改造旧社会 B.发展生产力
C.维护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 D.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17.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和策略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是( ) A.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B.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C.为工人阶级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在当前斗争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D.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参考答案:1.C 2.D 3.C 4.D 5.C 6.D 7.D 8.D 9.C 10.D 11.A 12.D 13.C 14.D 15.D 16.D 17.C]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两大理论基石是( )
A.劳动价值论 B.剩余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辩证唯物主义 E.暴力革命论 2.19世纪初期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 A.莫尔 B.摩莱里 C.圣西门 D.傅立叶 E.欧文 3.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缺陷是( ) A.没有尖锐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
B.没有科学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C.没有找到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 D.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E.没有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4.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是( )
A.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逐步激化 C.现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D. 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E.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5.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C.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D.无产阶级解放的基本道路和主要任务 E.无产阶级的建党思想和策略原则
6.无产阶级革命是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在于( ) A.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D.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E. 无产阶级革命消灭一切阶级的革命
7.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划时代的意义是( )
A.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成了现实。 B.提升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水平。
C.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统治。 D.动摇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E.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新局面。 8.社会主义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C.共同富裕 D.按劳分配 E.消灭阶级和剥削
9.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历史贡献是( )
A.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B.社会主义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
C.社会主义坚定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D.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获得广泛的影响和认同 E.社会主义最终战胜了资本主义
10.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的根本区别是( )
A.经济基础不同 B. 阶级本质不同 C.民主原则不同 D.民主形式不同
E.民主原则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
1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政治保证是( )
A.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B.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 D.坚持社会主义改革 E.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
1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在于( )
A.各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差异性 B.各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性
C.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D.各国生活习惯的差异性 E.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1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
A.工人运动的发展 B.工人组织的形成
C.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E.形成独立的纲领、路线、策略
14.在列宁时期,哪些是不符合俄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政策主张( ) A.实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B.实行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 D.实行工业现代化和农业集体化 [参考答案:1.BC 2.CDE 3.BCD 4.ABCDE 5.CDE 6.ABCD 7.ABCDE 8.BC 9.ABCD 10.ABE 11.ABC 12.ABCE 13.AD 14. ABD]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简述空想社会主义及其局限性。
四、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空想社会主义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体系。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没有背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4.苏东剧变的原因在于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的和平演变政策。
5.无产阶级专政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政权,新就新在它是工人阶级的国家政权。 6.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在工人运动中自然产生。 五、论述题
1.结合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论述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2.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论述经济全球化给当代社会主义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如何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4.试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
六、材料分析题
1.下面是一组关于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改革的认识的材料。
材料1:“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摘自《邓小平文选》
第3卷)
材料2:“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3:“要实现我们的雄心壮志,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我们走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需要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摘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根据以上论述分析回答:
(1)材料1体现的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合理性是什么? (2)联系材料2和材料3说明改革的必然性 。
(3)联系材料1、2、3说明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崇高的的社会理想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突出地表现在( )的历史过程中。
A.人的全面发展
B.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C.生产力发展 D.生产关系变革
2.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 )。
A.独立国家联合体 B.独立个人联合体 C.自由组织联合体 D.自由人的联合体
3.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 )发展阶段。
A.资本主义
B.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当前,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集中体现在( )。
A.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B.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C.为实现小康社会而奋斗
D.为建构和谐社会而奋斗
5.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党的最高纲领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建构和谐社会 C.实现“天下为公” D.实现“大同世界”
6.共产主义只有在( )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A.社会主义社会 B.和谐社会 C.小康社会
D.自由人的联合体
7.社会进步必然促进并直接表现为( )。
A.物的极大丰富 B.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C.人的发展
D.社会形态的变更
8.在共产主义社会里,( )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劳动
C.按劳分配
D.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9.最早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的著作是( )
A.《乌托邦》 B.《太阳城》 C.《自然法典》 D.《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 10.16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是( )
A.圣西门 B.傅立叶 C.欧文 D.托马斯?莫尔
11.“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是( )说的。 A.恩格斯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12.“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这是( )对马克思哲学的功能说明。 A.恩格斯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13.“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这是( )对共产主义具体历史性的阐述。 A.马克思 B.恩格斯 C.斯大林 D.毛泽东
14.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初期经历了( )的过程。
A.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B.从新经济政策到战时共产主义 C.从土地革命到工业革命 D.从农村暴动到城市起义 15.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 )
A.实行计划经济 B.计划经济加市场经济 C.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共同富裕 D.和谐社会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是( )提出来的 A.毛泽东 B.马克思 C.列宁 D.邓小平
17.工人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向“自为的阶级”转化的重要标志是:( )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工人组织的形成 C.共产主义理想的提出 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以及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
18.“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这一命题的本质内涵是:( ) A.工人阶级和其他阶级在本质上融为一个阶级 B.工人阶级和其他阶级在利益上没有差别
C.工人阶级只有使整个社会彻底摆脱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才能彻底解放自己
D.工人阶级的解放分为两步:首先解放其他阶级,最后解放自己 19.科学理论与“空想”或“幻想”的差别是:( )
A.科学理想具有客观必然性,“空想”或“幻想”是纯粹的主观想像
B.科学理想是对未来社会的详细描绘,“空想”或“幻想”是对未来社会的大致构想 C.科学理想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空想”或“幻想”缺乏严密的理论论证 D.科学理想面向未来,“空想”或“幻想”局限于现实 20.“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它的意义是指:( ) A.社会主义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变革活动 B.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形态的更替 C.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
D.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斗争
21.“社会主义道路不是涅瓦大街,它不是笔直的。”这句话是:( ) A.历史唯心论 B.历史倒退论 C.历史进步论 D.历史循环论 22.社会和谐是指:()
A.人与自然没有矛盾 B.人与社会没有矛盾 C.人与人没有矛盾 D.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
23.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像一个魔术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魔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这里的“魔鬼”是指:( ) A.科学技术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生产方式
24.“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这种观点是:( ) A.历史唯物论的观点 B.历史唯心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怀疑论的观点
[参考答案:1. B 2. D 3. C 4. A 5. A 6. A 7. C 8. B 9. A 10. D 11. A 12. B 13. B 14. A 15. C 16. D 17. D 18. C 19. A 20. A 21. C 22. D 23. B 24. A]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是( )。
A.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B.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C.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
D.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看作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认识过程 2.三大差别是指( )。
A.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差别 C.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3.马克思曾把人的发展的历史进程区分为( )三个阶段,并认为它们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
A.“人的依赖关系”阶段
B.“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 C.“物的独立性”阶段 D.“自由个性”阶段
4.共产主义是( )。
A.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B.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C.人类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D.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5.“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的社会状态。
A.相互联接 B.互不关联 C.两种不同 D.基本相同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具有的一般市场经济特征主要表现为( )
A.经济关系的市场化 B.宏观调控间接化 C.企业行为自主化 D.经济管理法制化 7.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经典构想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计划经济 C.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 D.消灭商品和货币 8.社会主义国家在早期模式建构过程中所存在的局限性是( )
A.否定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要性 B.用行政手段代替经济规律 C.计划高于一切 D.平均主义
9.共产主义理想的根本特点是:( ) A.建立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之上 B.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 C.具有实现这种理想的现实力量 D.提出了实现这种理想的正确道路
E.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并正在用实践证明着它的必然性
10.“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包含着人的努力奋斗”,这句话有如下几层意蕴:( ) A.社会规律的实现不能离开人的活动 B.社会规律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 C.人的一切活动都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D.共产主义的实现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自觉能动性 E.共产主义离不开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11.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并向共产主义过渡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是因为:( ) A.共产主义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B.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交往普遍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C.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D.共产主义只有在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E.共产主义只有在民族国家消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是( ) A.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B.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C.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空想的详尽描绘
D.坚持发展观点,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看作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认识过程 [参考答案:1.ABCD 2.ACD 3. ABD 4. ABCD 5. AC 6. ABCD 7. ABCD 8.ABCD 9. ABCDE 10. ABDE 11. ABCDE 12. ABCD]
三、简答题
1、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2、共产主义社会有哪些特征?
四、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共产主义实现是一个自然和自发的历史过程。
2.全部人类历史进步的根源是对抗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
五、论述题
1.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2.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3.试联系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阐述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4.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论述共产主义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六、材料分析题
下面是一组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论述的材料。
恩格斯:“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于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
于现代社会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恩格斯:“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会和我们一样聪明。”恩格斯:“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能在幻想中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
毛泽东:“资本主义要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转变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还是要转化的,也是有始有终的,一定分阶段的,不会固定不变的,将来或许要另起个名字。只有量变,没有质变,那就违背了辩证法。”邓小平:“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运用材料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看待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方法。 2.正确认识我国现在尚处于社会主义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