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解题规范通关
规范一 全国卷第24—35题解题能力规范
历史选择题的分值大,在高考试卷中差不多占半壁江山,其正确率对获得高分尤为重要,成为决定高考成败的重要题型,可以说“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天下”。然而学生这部分的失分现象却很严重,哪怕是在平时的训练和考试中,命中率都很低,更有甚者,做选择题基本都不能肯定自己答案,有的人停留在答案基本靠猜的阶段。而另外很多同学虽然书背熟了,但同样并不能拿高分,每年高考过后总有很多学生抱怨,说历史选择题很难下手。所以要重视做历史选择题的训练,要在文综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首先必须在选择题中获得较好成绩;而要取得好成绩,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在必要的学科知识贮备的前提下,临场应试中运用一定的解题技巧,可以减少失分,提高得分率。做选择题有以下方法和技巧。
一、从历史表象入手,解答“表明”类试题
“表明”类题在近几年的全国卷高考试题(2套或者3套试题)中,每年都有3-5道题,属于常考题型。表明,指历史表象、历史史实,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地表示出来,学生容易把它和“说明”类、“反映”类相混淆。
解答这类试题,主要应抓住“表”这一关键字,实际上就是考查题干材料的表面现象是什么,不要往前或者往后推导。一定要抓住材料说的是什么事情,不要去联想教材知识,不要给材料添枝加叶。做错题的学生往往是没有仔细分析材料,而去联想材料之外的其他知识了,思考的多了反而做错,盯住题干材料少想点,就做对了。解答这类试题,一定记住:材料的表象是答案的唯一来源。另外,要迎着材料叙述的正面去选择,一般不要从否定的角度去回答。
1.(2016·全国乙卷·28)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情况表明阿凡题1086045(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解题指导:材料叙述的是外国商品已经大量输出到中国偏远农村,民众使用洋货日益增
多,而洋货来到中国市场,是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表面现象是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密切,故 C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中国市场的洋货增多,没有讲关税问题、自然经济问题,也没讲中国开放的态度问题,所以其余三项错误。
答案:C
2.(2015·全国卷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阿凡题1086046(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题指导: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材料表面叙述的是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 C 项正确;A、B两项是否定角度,错误。儒者称颂 “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这个选项有添枝加叶之嫌,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 300 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解析:关键信息是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财产达 300 万钱”、“田宅逾制”,表象意思汉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其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C 项正确;“经济支柱”说法错误,A 项排除;B 项无从反映;题干材料是政治手段,D项排除。
答案:C
2.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体现了苏格拉底的狂放不羁的自由思想;“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表明反对处死自己,就是捍卫自己的思想自由,重视个性,故选 B 项。苏格拉底的本意是强调思想自由而不是公民生存权利,A 项排除;C 项与题干材料本意不符;苏格拉底反对极端民主政治,D 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B
二、从历史阐释角度,解答“说明”类试题
“说明”类题在近几年的全国卷高考试题中,每年都有2-3道题,属于常考题型,难度比“表明”类试题大一些。“说明”,一般来说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另外还有阐释、分析之意。
解答此类试题的要诀,最关键的就是要分析材料、从题干材料中得出一个道理或认识,推导出一个结论。由甲而得乙,不再是材料的表象。要想得出正确的结论,还要把材料信息放到其反映的时代背景下去思考,材料现象与得出的结论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只有符合这种逻辑关系的选项才是正确的。错误选项往往转移话题,偷换概念,不符合这种内在逻辑关系。
1.(2016·全国乙卷·33)1702 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阿凡题1086047(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解题指导:材料表明在当时英国国王权力还很大,可以随便解除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还没有“统而不治”,因而得出的结论是君主立宪制尚有待完善,故 B项正确;内阁制基本确立于 18 世纪中期,时间不符,故 C 项明显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仍然拥有最高行政权,其解除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没有破坏《权利法案》,故 D 项错误;这时国王拥有行政权是法律赋予的,议会不能制约,故 A 项错误。
答案:B
2.(2014·全国卷Ⅱ·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
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阿凡题1086048(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解题指导:由题干提供的历史情境可知手纺车、手织机由大量使用到被弃置屋隅,结合时间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变化,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妇女解放,而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一,故B、C项不正确;家庭手工业至今依然存在,只不过不是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故D项不正确。
答案:A
1.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解析:题干反映依据《十二铜表法》规定致使原告正当利益没得到法律的保护,说明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B项正确;A、C项与史实不符,D项容易错误,原因在于题干材料的表象认识。
答案:B
2.1787年,汉密尔顿说:新宪法的支持者是“商事行业的美好意愿……(他们需要一个政府)有能力管制、保护和扩展联邦的商业”。这说明1787年宪法( )
A.增加了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 C.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D.明确规定了中央与各州职权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787年宪法支持者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并不是增加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原则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材料提及的是保障经济利益的要求,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反映1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