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13学制改革: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戌学制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我国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但是未能实施。 P83
1904年癸卯学制——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考试,以日本为蓝本,学习年限长,总共二十五六年。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P83
1922年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对各级学校修业年限作了规定:①初等教育6年。其中初级小学4年(可单设),高级小学2年。②中等教育6年,分初高两级,各为3年。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 ,可单设,亦可根据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高级中学分为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师范学校修业年限为6年。③高等教育3~6年,其中大学4~6年,专门学校3年以上。大学院为大学毕业及具有同等程度者研究之所,年限不定。 P84
14单轨学制、双规学制、分支型学制及代表国家
A单轨学制以美国为代表。美国单轨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八四、六六、四四四等多种分段。单轨学制最早产生于美国,后被世界许多国家先后采纳。
B双规学制以英国为代表。双规学制中一轨由上而下的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轨从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及其后的职业教育。这两轨学习内容和学习年限既不相通,也不相接,这就使得劳动人民子女在小学、初中结业后没办法升入中学和大学。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欧洲国家的学制多属于这种双轨学制。
C分支型学制以苏联为代表。苏联型学制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属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
15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P72
A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B社会制度 C文化
D人口状况
E受教育者的身体和心理特征
F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经验
16教师专业发展阶段:“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 、“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百度)
“非关注”阶段:“非关注”阶段,指进入正式教师教育之前的阶段。尽管后来做教师的人在这阶段很难说有从教意向,更没有专业发展的意识,但对后来从教的影响却不容忽视。这一阶段生活经历所养成的良好品格是教师成长中重要的生活基础。
“虚拟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主要是指师范学习阶段师范生的发展状况。因为这时的师范生所接触的中小学实际带有某种虚拟性。这种虚拟性的主要问题是,师范教育没有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环境,师范生的自我发展意识淡薄。
“生存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是初任教师阶段,这个阶段,教师有着强烈
的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他们特别关注专业发展结构中的最低要求——专业活动的“生存技能”。这个阶段的教师急于找到维持最基本教学的求生知识和能力,他们努力解决课堂纪律、激发学生动机、处理学生个别差异、评价学生作业、与家长建立联系。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他们又感到缺乏基本的教师专业知识和基本的教学能力,他们需要求助于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补充这些知识。
“任务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是教师专业结构诸方面稳定、持续发展的时期,由关注自我的生存转到更多地关注教学上来,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职业阶梯的升迁和更高的外在评价。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在“自我更新关注”阶段,教师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教师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这些已成为教师日常专业活动的一部分。这个时期的教师更加关注课堂内部的活动及其实效,关注学生是否真的在学习。教师能够对问题予以整体、全面的关注。这一时期教师的特征是自信和从容。
17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
1.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 4.获取报酬权 5.民主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二、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8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角色
一、专业素质: 1、教师的知识素质
(1)普通文化认识 (2)本体性知识(即所教学科知识、相关知识) (3)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 (4)实践性知识(产生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2、教师的能力素质
(1)细致全面的观察能力 (2)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 (3)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4)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5)教师的教育机智 (6)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3、教师的专业情意
(1)专业理想 (2)专业情操 (3)专业自我 二、专业角色:
1、教师的传统角色
(1)蜡烛论 (2)工程师论 (3)园丁论 (4) “桶论” (5) “警察说” 2、现代教师的专业角色
(1)学生的诊断师 (2)学习的指导者 (3)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 (4)合作者 (5)评价者 (6)学生潜能的发现者 (7)研究者 (8)教育共同体的协员 (9)真善美的追求者
19教师职业发展的途径:专业学习、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
专业学习: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专家引领:通过专家指导与及时讲解,对症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困惑与难题。
同伴互助:同伴互助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 ,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
个人反思:是教师以专业自我为对象,对自身的职业动机、工作动力,以及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对教育意义的理解、对自我专业发展的把握等各种深层问题,不断进行审视、反省、调控、探索,以及解决自身职业问题的一种行动研究过程。
20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学生的基本权利:生存的权利 受教育的权利 受尊重的权利 安全的权利 一、学生享有下列权利:
(1)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教育法》第42条规定,学生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 (2)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教育法》第42条规定,“学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的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教育法》第42条规定,学生享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 (4)享有申诉权,《教育法》第42条规定,学生享有“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 (5)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学生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1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及建立
一、特征:
1) 师生间的心理关系——相互尊重。尊师爱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尊师爱生是互为条件,
即学生要尊敬和热爱教师,教师要尊重和热爱学生。师生之间只有互敬互爱,才能实现互谅互让、感情相融,才能在所有师生双边活动中配合默契,顺利实现教育目标。 2) 师生间的工作关系——教学相长。作为师生间工作关系的“教学相长”,它确认了师生在政治
上、人格上和真理面前是平等的关系,要求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验和分享教育中的欢乐、成功、失望与不安,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相互启发,使师生的情感交流不断深化,认识层次不断提高。
3) 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标志,指师
生双方相互平等对待。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策略)
(1) 教师应该做的努力。
1)采用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2)努力提高自我修养,树立教师的人格和威信 3)研究学生,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4)善于倾听,胸怀满腔的教育爱 5)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师生合法权利 (2) 学生应该做的努力 1) 正确认识自己 2) 正确认识老师
(3)其他方面应该做的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22教学原则确立的依据、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依据:
1) 教学实践经验。这是制定教学原则的最原始的依据。最早的原则就是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而
形成的,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出一些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对这些经验或教训进行理论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制定出教学原则。
2) 教育教学目的。既然教学原则来自于实践,是总结教学实践而得出的,而教学实践又是为了
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因此,教学原则的制定和实施必然受到教学目的的制约。
3) 教学过程的规律。原则是规律的反映,它的提出必须以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为依据。
4) 现代科学理论依据。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识活动过程,并且是学生的整个身心的得以发
展的过程。心理学便成为制定教学原则所必需的理论。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 直观性原则 4) 启发性原则 5) 系统性原则 6) 因材施教原则 7) 巩固性原则
2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制
班级教学制,是把学生按年龄、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基本特点:
1) 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活动单位 2) 在教学活动程序的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 3) 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优点:
1)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 有利于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 3)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4)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缺点:
1) 妨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 2) 缺乏灵活性 3) 不利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