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2.16 下载本文

北师大实验中学历史高三古代史综合复习题09.10

题意。

28.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至11—12亿亩。其中,新增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下列属于明清时期“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成为耕地的重要条件有

A.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B.人口增多 C.高产农作物甘薯、玉米的引进和推广 D.明代发明的曲辕犁适应不同土壤的耕作

28.BC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不高情况下,人多力量大,人口增多是征服“瘠卤沙冈”、“陡绝之地”重要条件;另外明清时期,我国从美洲引进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这些作物对耕地的条件要求差,在很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长。

29.据《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说明了

A.唐朝时的市有时间限制 B.唐朝时市坊分立 C.唐朝时对市进行严格的管理 D.唐朝时期商业繁荣

29.AC 注意材料的出处,是描述唐朝商业的情况,“日中而市,日落而息”,对商业从时间和地点上严格限制,而BD两项无法从材料中反映出来。 30.明朝中期以后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形式有 A.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 B.官营手工业采用雇募制 C.苏州丝织业的“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D.景德镇制瓷业雇佣临时工按日发工资

30.CD 租佃制属于农业的封建剥削关系;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在私营手工业生产中以盈利为目的、存在雇佣关系的商品生产,故AB错误。

二.非选择题(3题,共40分)

31.(13分)以下是古代关于农工商关系的一些观点言论,阅读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清雍正帝:“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材料三: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 回答:

(l)结合两宋史实,简要说明并评述陈亮的观点。(3分)

(2)清雍正帝在农工商的关系上持何种观点?他持此观点的根据是什么?(3分)

9

北师大实验中学历史高三古代史综合复习题09.10

(3)结合时代背景评述黄宗羲的观点。同是明清之际,雍正帝和黄宗羲为何在同一问题上有正好相反的看法。(7分)

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的不同出发点和根本原因。(6分)

(2)明清的海外贸易政策反映当时何种显著的社会特征?这种政策的沿用和发展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6分)

10

北师大实验中学历史高三古代史综合复习题09.10

11

北师大实验中学历史高三古代史综合复习题09.10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

4.十七大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下列儒家经典名句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的价值取向的是 ①《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

②《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③《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荀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4.C 排除③,③是一种学习的态度。

6.儒家思想经过2000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主要表现在

A.提倡“仁政” B.提倡“以德服人” C.主张礼法并用 D.提出“天人感应” 。

6.C.A是“仁”的含义,B是一种民本思想,非目的, D也是对“仁”的解释, “仁政”的实施者是君主,故选C。

7.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7.B.A、C容易排除。D中荀子虽然提出人性本恶,但他认为施行仁政就可改变。B中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一种无差别无等级的爱,而儒家的“仁”是有阶级差别的爱,故批判的是墨子思想。

9.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9.D.见第8小题解析。 。

11.“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持这种观点的是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11.B.仍然要读懂材料,这仍是韩非的观点,认为实行严刑峻法就能做到“国安而暴乱不起”。原话后还有“吾是以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14.《吕氏春秋》记载:“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下列不属于上述思想的是古人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