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下载本文

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数型 量官员任赋税供兵额与功能 免 纳 拥重兵以自立 (个) 河朔型 7 藩镇自不上供 擅 中原型 8 朝廷任少上供 命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少上供 命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上供 命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解析:依据表格中的信息,东南九省给中央缴纳赋税,中原和边疆也有少量上供,只有河朔地区完全不上供。而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富庶江南地区是国家财赋的主要来源地区,朝廷还是控制了最主要的经济命脉,A项错误。题干信息可以得知并不是所有地区的藩镇都是之间攻伐不已,只有中原型可能性最大,因此B项错误。从表格中河朔型藩镇的情况(不上交税赋,拥兵自立)表明中央的权威在这些地区已经基本丧失,因此,C项错误。从大部分地区的藩镇仍有朝廷任命,经济发达的江南仍向中央提供税赋的情况可知,这一时期的唐王朝在政治和经济上仍能比

较有效地维持统治,因此D项正确。

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并涉及经济重心南移问题,考查学生对图表材料的准确解读,通过藩镇的分类比较,引导学生对具体历史事物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打破模式化的认识和评价,引领历史教学。 答案:D

17.(2018年全国文综Ⅱ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的加强,要求考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在中书、门下省中增加低品级官员入职的宰相数量,是牵制以前身居高位的宰相权力,从而进一步分散弱化相权以加强皇帝对朝政的控制,因此C项正确。A项和D项都违背题意。题干中的措施客观上为某些官员提供晋升到与宰相同等地位的机会,但不是所有官员都有这一机会,而且不是皇帝进行这一政改的目的,因此B项不选。 答案:C

18 .(2018年全国文综Ⅲ卷25)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宰相人数 情况 高级官员 中级官员 北宋(71) 南宋(62) 20 15 8 10

低级官员 无官职记录 12 24 8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表格材料的解读能力,考查科举制度推行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的变化。“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考生需能够把握科举制度的本质特点和影响。表格中由北宋到南宋祖上无官职记录的宰相增多至占据多数,而“官二代”式宰相大幅度减少的信息,联系所学的科举制的推行打击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可知B项正确,A项和D项都违背史实和材料意思。C项表述与材料无关。 答案:B

19.(2017年全国文综Ⅰ卷25) 表1

皇帝纪年 汉高帝十二年 汉文帝十六年 汉景帝中六年 公元纪年 前195年 前164年 前144年 郡级政区 15郡 24郡 68郡、国 10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解析:汉初的王国问题是主干知识,本题通过表格,设置新的情境,考查考生阅读

表格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上表可知,汉景帝时,王国与郡一样成为朝廷直辖区,联系所学,发生这一变化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削弱王国势力,(把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等)将王国变为朝廷直辖区;汉武帝时期朝廷直辖的郡国数量大幅度增加,联系所学可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王国控制区域缩小,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逐渐缓和,故A项和D项均与史实不符,错误不选。中央直辖郡国是地方体制的调整,故B项错误。联系当时汉朝与匈奴等民族关系情况,可知随着内部分裂势力的逐步解决,到汉武帝时可以全力以赴解决边疆问题,故C项正确。 答案:C。

20.(2016年全国文综Ⅰ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解析:根据材料反映出来的信息,宋太祖觉得帝王做点事情不容易,偶有误失,就会被史官记下来流传后世,所以宋太祖担忧的是他的负面信息会流传后世。所以B 项“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和C 项“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可排除,(官修史书不可能全都真实可信,B项表述过于绝对,所以错误。史官只是忠于职守,而非故意冲撞皇帝,题干信息不足以说明史官与君主存在尖锐矛盾,因此C项错误。)D 项“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也可排除,因为宋太祖只是不希望史官记录他“误失”的言行,正确的言行还是愿意史书记录的。故正确答案为A。本题立意在于让考生理解中国古代具有重史传统的文化特征及其意义。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