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及思考题部分答案…… 下载本文

民众意识 , 动员民众 , 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力 , 因而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于是 , 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 , 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 , 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 , 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业已成熟的任务 , 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 。( 摘自斯大林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 材料 4] 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 , 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 , 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 , 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 ,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 , 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 , 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 , 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 , 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 请回答 :

(1) 根据材料 1-4, 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2) 根据材料 2, 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是什么 ? (3) 根据材料 3, 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答:(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 , 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 , 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的适合而变为不适合,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指的是: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成落后腐朽的时候,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成尖锐对抗。通过社会革命,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然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到一定程度时,便能检验出现存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3) 社会意识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但是,其反作用不是决定性的,而且其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19、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的材料 :

材料 1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 , 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求平民政治 , 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 , 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 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 , 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 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 出乎预料的影响 , 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 , 为了想得到耕地 , 把树都砍完了 , 但是他们梦想不到 , 这些地方今天竞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 3 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 , 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 , 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 , 不仅要求安排好当前的发展 , 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 决不能吃祖宗饭 , 断子孙路 , 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 , 选择有利于

25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 , 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 , 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

(1) 对材料 1 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 1 和 2, 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 , 并说明为什么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

(3) 根据材料 2 和 3, 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1) 孟德斯鸡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 , 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 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 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的同时 , 着重强调尊重自然规律 , 保持人和自然环境协调。恩格斯认为 , 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的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3) 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20、用阶级观点分析

[材料1]: 柏拉图:人是神造的,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这三个等级的相互干预,彼此替代是国家的大害,应该说是最大的坏事。”( 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2]:毛泽东:“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朋友,不可不将中国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做一个大概的分析。”(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

[材料3]:鲁迅:“我一向实行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对于青年,我敬重之不暇,往往给我十刀,我只还他一箭。然而后来我明白我倒是错了。这并非唯物史观的理论或革命文艺的作品蛊惑我的,我在广东,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后来便时常用了怀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无条件的敬畏了。”(《三闲集.序言》 问:(1) 材料1中柏拉图的观点错在哪里?

(2)材料2是不是说: 划分阶级有经济地位和对革命的态度两个标准?

(3)材料3说明鲁迅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是什么原因使其发生了这样的转变?

答:(1)历史唯物论认为,阶级是特点是生产关系的承担者,是一个经济实体。柏拉图说是神造的,是唯心的;另外,他还认为,阶级地位是不能改变的,其理论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阶级是个经济范畴,阶级产生后,就将在政治上,思想上表现出其阶级本性。但划分阶级只有经济地位一个标准;毛泽东讲的是辨别敌友,而不是划分阶级。

(3)鲁迅由一个进化论者转变为一个阶级论者,根本的是社会实践,是当时的现实教育了他。同时,唯物史观的理论和革命文艺作品,对他的思想转变,也产生了一定作用。

21、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尽心》下)和《荀子》(《王制》)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十六册和《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 请回答:(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26

答:(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22、材料 l :法国前总理若斯潘认为,既然狂风暴雨的时代已经来临,人们也就不再可能否认无控制的资本主义可能带来的危害了,即使是那些最能吹捧经济自由主义、不受边界限制的全球化以及市场法则的人也无法做到这一点。资本主义最坏的敌人可能就是资本主义本身。

材料 2 :由于资本主义使人类屈从于经济,它腐蚀了人类关系,破坏了社会基础,产生了道德真空,在那里,除了个人的欲望外,别的什么都没有价值。人类不适应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求没完没了地提高生产率,机器和产品可以变得越来越便宜,但人类本身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当效率的提高导致失业时,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绝望起来,他们只能靠福利和犯罪生存。社会主义者就是要提醒世界,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是人而不是生产。不能为了经济目的而牺牲任何人。这种对普通人的关注正是社会主义所主张和关心的。(〔英 〕 埃里克 · 霍布斯鲍姆: 《 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 》 ,载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1998 年第 2 期) 材料 3 :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比过去更好的社会,而是像社会主义者一贯坚持的那样,需要的是一个与现状不同的社会,这一社会不仅能使人性从不受控制的生产中制度中得到拯救,还能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有价值,不仅舒适,还有尊严。(仁英」埃里克 · 霍布斯鲍姆: 《 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 》 ,载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1998 年第 2 期) 请回答

( l )上述外国学者主要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什么弊病?

( 2 )社会主义如何应对 21 世纪的世界性挑战?

答:(1)上述外国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中,过分注重物质生产和经济利益,而忽略对普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弊病。

(2)2l世纪,人类面临环境问题、贫富差距悬殊、普通人的权利等方面问题的挑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展开了竞争。为了迎接挑战,大多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的应对21世纪世界性挑战的具体道路。 23、材料1:

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据 2004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也频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倒奶那几天,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分头外出,帮助奶农联系收购鲜奶的企业,但收效甚微。时隔一年,这样的事件又见诸媒体。2005年8月11日新华网报道,陕西某村十几家奶农无奈把鲜奶倒进污水沟。为帮助奶农售奶,当地政府联系了一家公司,收奶价格是每公斤1.2元。可就是这样的低价,该企业后来也不收了。

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牛奶多得喝不完了吗? 材料2:

其实,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为93公斤,中国仅为7.2公斤。奶农倒奶固然与牛奶易变质且不能大量贮存有关,但前几年一些地方农民一窝蜂地饲养奶牛,鲜奶的供应大量增加。同时,很多企业纷纷介入乳品加工业,有些产品尚未达标上市,消费者不敢购买。当乳品销路不好时,企业便限量收购鲜奶。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2)“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

(3)为避免发生类似的“倒奶事件”,你认为地方政府应如何作为?

答:(1)从表面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是,前者反映的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鲜奶销售渠道不畅导致的结果,不是经济危机的征召。

27

(2)这个案例说明,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市场机制自发的起作用,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人们过多、过快地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行业,一旦供过与求,企业就会压缩鲜奶收购量,奶农只好倒奶。这个案例还说明,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了资源地浪费,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逐步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 (3)由于奶农和企业往往缺乏充分的信息和对市场风险足够的认识,因此,地方政府有必要予以引导和服务。如着力帮助奶农和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开展事前的供需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链条;采取优惠措施,帮助奶农和企业开拓奶品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监督奶农和企业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促使其改进生产技术。

24、材料1: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此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犯页) 材料 2: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76 页) 材料3 :

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取决于某些“客观”的条件的成熟,特别是先进工业结构的形成,这些条件由资本主义通过盲目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的作用产生出来。这样资本主义就是注定要产生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他的理论不只是一种社会科学〕它还是另一种暴力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只要了解社会;它不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将起来推翻资本主义,而是积极地动员人们去这样做。它插手去改变世界。问题是,如果资本主义的确是由注定它要被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替代的规律所支配,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问题是要改变它”呢?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既然看来人们无论如何受必然规律的约束,为什么又必须动员和劝告人们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呢? ( [美 〕 阿尔温 · 古尔德纳: 《两种社会主义))。摘自陶德林、石云霞主编: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52 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如何理解“两个决不会”的?

(2)根据材料1和材料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3)根据材料3,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阿尔温 · 古尔德纳的观点。

答:(1)物质决定意识,只有物质条件成熟,新的意识形态才会出现,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生产关系的决定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论证,主要是从历史考察、现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等三个方面展开的。

从历史考察来看,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要导致整个社会的变革。人类社会各个形态的依次交替,都体现了这样的规律。除此之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前一个社会形态发展,也都为后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奠定着基础,创造着条件。由此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新的条件。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母体,它创造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孕育出的新社会因素,形成的世界性普遍交往,带来的思想观念的解放,使社会主义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经济文化基础。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