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及思考题部分答案…… 下载本文

劳动力作为商品,它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延续后代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些因素组成的。劳动力的价值还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水平,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等各方面影响。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工资水平。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异,主要由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决定的。无产阶级为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对提高工资水平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工资水平高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因此,资本主义各国的工资水平,过去存在差距,现在仍然存在差距。

2、美国是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仍然存在着失业工人。据美国劳工部发布的资料,2000年5月美国有600多万人失业,失业率达到4.9%。试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阐明这一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侣。

答:失业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大量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失业是“资本主义基础上积累或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方面资本对劳动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在某些部门或企业中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在迅速地增加。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要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失业,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也是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在存在大量失业人口的情况下,资本家就可以随时找到供他们剥削的劳动力。资本家正是利用大量的“产业后备军”作为加紧压迫和剥削在业工人的一张王牌。经济危机一到来,资本家更是变本加厉地压榨工人阶级,采取各种办法降低实际工资,大批解雇工人,使失业的队伍急剧扩大,工人阶级的状况更加恶化。资本主义制度是必然产生失业的制度,失业并非因竞争,而是这个制度需要失业,只有保持一定的失业率,才可以控制被雇佣者的工资水平。 3、根据下列有关失业问题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在经合组织发达国家中,欧盟失业问题最为严重。1997年,欧盟15国平均失业率达10.7%,而美国为5.0%,日本为3.3%,欧盟经济首强德国,1970年~1980年间失业率为2.5%,1980年~1990年问为5.7%,1997年为10.0%,1997年大约为1970年~1980年年均数的4倍。

——摘自1998年《人民日报》

材料2

当前日本经济的“弱需求”相当顽固,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的改变。例如,对人们的消费心理影响最大的失业问题不仅难以在短期内改善,而且进一步恶化。其原因是结构性失业人数迅速增加,在4.3%的完全失业率中,因为经济萧条引起的失业仅占1.3%,结构性失业占3.0%;进入1998年以来非自愿性失业人数迅速增加,反映了越来越多的人是因为企业经营恶化而被迫失业的。 ——摘自1998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 材料3

我们对国有企业进行减员增效等深化改革的工作,是前进中的问题,同西方国家经济危机时期发生的大量失业现象是根本不同的,也不同于我国60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出现的就业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

——摘自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8年5月15日《人民日报》) 请回答:

(1)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失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1、2,说明二次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失业的新特点。

(3)根据材料3,说明我国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与西方国家经济危机时期发生大量失业现象的根本不同。

答:(1)运用马克思关于相对人口过剩的原理才能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多余的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必然造成两种对立的趋势: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社会上劳动力供给的增多。两种趋势的发展,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13

(2)由于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结构性失业人数显著增加;失业构成发生变化,一般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白领工人失业比重增加。当前,受“9·11事件”影响,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缓,失业人数上升。

(3)西方国家工人大量失业都发生在经济严重萧条、衰退时期,是各种危机因素长期积累、总体爆发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出现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是党和国家为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而主动采取的重大措施,我们具有西方国家所没有的解决失业问题的独特政治优势。

4、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美国国会预算局1999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1977年以来,全国人口当中,占1%的富有阶层的年收入显著增长,中间阶层增长不大,占20%的底层大众的实际收入下降。目前,约有40%的家庭没有财产,或只有几千美元的财产,许多家庭的负债大于财产。贫困人口的集中居住,形成了遍及大小城市的贫民区??1999年,英国约有1450万人处于贫困之中,1000万人的月积蓄不足10英镑,950万人无法支付供暖、隔热费用,400万儿童缺少正常的生活条件。

材料2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有三个资金来源:一是劳动者(投保人)上交的保险费,二是雇主为雇佣人员交的费,三是政府拨的财政补贴。工人的保险费,是直接从工资中扣除的。??法国工人要上交37年半,年满60岁退休之时才能领到相当于原来工资25%的保险费(年金)。上交不足37年半,保险年金就要打折扣。英国工人须交156次费,年老退休时才能领到基本年金。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劳动者每年所交的社会保险费和个人所得税,平均高达家庭收入的1/3。业主按工资比例为工人交费??政府财政补贴则是从增税中开支的.

材料3

《1999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承认,在美国,对已经接近退休年龄的人来讲,人均存款数额的差别很大。其中至少10%以上没有任何银行储蓄,30%低于1200美元,而最上层的10%则高于20万美元。1997年,德国有1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大城市中每6个年轻人就有一个靠救济金生活,而富翁的财产则增加了上百倍。 请回答:

(1)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

(2)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说明了什么?

(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看法。

答:(1)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

答: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但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它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因为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其二,由于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采取了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便把工资的本质给掩盖起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了。

(2)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说明了什么?

答:所谓的福利其实是来自于劳动人民,而且是普通劳动百姓家庭收入的很大部分,简单来说,也就是劳动人民对未来的一种长期投资。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并不能真正解决贫富问题,摆脱不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3)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看法。

答:从材料中不难看出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很严重的贫富差距,而且,大部分的财富只掌握在极少部分的人手中,生活在极低层次的人群比例大至六分之一,贫富的极大差距对于和谐社会的发展极为不利。

5.分析下列有关股份制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据报载,早在17世纪中叶,股份制就开始从资本主义合作制企业中产生。1660年英国东印度贸易公司已是股东550人的最初的现代意义的股份公司。 英国1825年依靠股份铁路公司建成了第一条铁路。

14

美国在1825年也是通过股份制铁路公司建成第一条铁路。

19世纪末,英国首先发行低面值的l英镑股票,通过小面额股票吸收社会游资。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大战后,股份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股份公司十倍、数十倍、成百倍地增加。股份公司迅速地扩展到工矿业、流通业、公用事业等几乎一切经济领域,其最突出的变化是股权散化。 材料2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股份制作过许多精辟论述,他们指出:“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修建铁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在工业上运用股份公司的形式,标志着现代各国经济生活中的新时代??它显示出过去料想不到的联合的生产能力,并且使工业企业具有单个资本家力所不能及的规模”

“股份制——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

“这种向股份形式转化本身,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界限之内:因此,这种转化并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的性质之间的对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态上发展了这种对立。”

“在股份内,已经存在着社会生产资料借以表现为个人财产的旧形式的对立面。”

“由股份公司经营的资本主义生产,已不再是私人生产;而足为许多结合在一起的人谋利的生产。” 材料3

10多年来,深圳市在大量的竞争性行业中,公有制经济普遍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并通过建立一大批国有与集体、国有与外资、国有与民营等互相参股的股份制企业,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形式的公有制模式。

如深圳中兴新公司1992年组建时注册资本200万元,其中国有出资153万元,占总股本的51%,民营企业出资47万元,占总股本的49%。由国有公司控股,授权民营企业经营,经营者以所持股本和分配权益作抵押,保证国有资产按一定比例增值。仅5年的时间,国有净资产总额增至2.1亿元,增长百倍。深圳开发科技公司成立于1985年,当时国家投资2印万美元与外方合作,外方以知识产权和销售网络折价入股,占有34%的股权,经过12年的发展,现在公司的总资产扩张到25.8亿元,净资产增长到10亿元。又如赛格集团,从贷款2600万元起家,先后通过与日本、香港等客商成立中外合资企业,用4亿元资产控制并盘活了40亿元资产,实现了国有资产的迅猛扩张,发展成为总资产近百亿元、净资产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国有净资产11年间增长了35倍。 请回答:

(1)什么是股份制公司?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2)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股份制公司如何评价? (3)如何认识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答:(1)股份制公司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利益主体,以集股经营的方式自愿结合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它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利于强化企业经营管理职能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股份经济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形式,产生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形成和广泛发展于资本主义自由上升时期,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的时期,就已成为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组织形式。单个资本数量有限与有效生产所需最低资本额不断提高的矛盾是股份制产生的直接原因;经济主体的独立所有权和利益是股份制产生的非凡条件;信用制度的发展是股份制产生的主要基础;竞争是股份制产生的催化剂。

(2)股份企业在保存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又否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体地说:

第一,从资本所有形式上看,股份企业的出现使原有单个私人资本转化为联合的社会资本而成为股份资本,股份资本取得了对他人资本和社会劳动的支配权,使它作为社会资本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因此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

第二,从企业组织形式上看,股份企业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方式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集中

为前提,是一种联合的生产和经营组织形式,因而表现为社会企业形式,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

15

第三,从经营治理方式来看,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治理权已经分离,执行单独职能的经理是对原来职

能资本家的扬弃。

(3)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现状看,股份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企业运作机制,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一是股份制理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从上面材料分析所知,股份制在我国改革的理论中,逐步得到肯定与运用,至党的十六大对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经济又作了完全的肯定。其二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实践的迅猛发展:首先是股份制改造面不断扩大,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改建和新设了大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其次是经过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增强了活力与竞争力,经济效益持续回升,总体实力和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 6、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二战后,西欧各国的国有经济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到70年代初,这些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达到30%左右。到80年代初,日本国有经济成分也在国民经济中占35%左右,即使国有经济发展较慢的美国,其国有经济的比重也占了10%左右,而法国一度高达40%。

材料2

据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1993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央政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美国为23.8%,德国为33.6%,英国为44.5%,法国为44.5%,意大利为45.5%。 材料3

据英国《经济学家》1978年底刊登的材料,在采煤、石油、钢铁、汽车、造船、电力、煤气、铁路运输、航空、邮政、电讯等11个重要经济部门的生产中,国有经济的比重达到50%~100%的部门,联邦德国和荷兰各有7个,意大利、瑞典和西班牙各有8个,法国有9个,英国、奥地利各有10个。1973年,西欧各国国有资产在金融业资产中的比重,奥地利为82%,意大利为75%,法国为60%,英国为20%。 材料4

80年代,英国政府首先发动非国有化运动,大规模向私人出售国有资产。到1988年底,英国出售的主要企业约25个,占国有资产总值的1/3以上, 而国有经济的比重已下降到6.5%。1986年法国希拉克政府开始推行非国有化,已出售10个国有公司,累计收入770亿法郎。其他发达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80年代也都规模不同、时间长短不一地先后推行过非国有化。到9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国有经济比重平均仅占7%左右。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2,说明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3,说明资本主义国有企业主要的行业分布。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如何理解评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国有化浪潮和非国有化浪潮。

答:(1)材料1、2说明,二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取得了迅速和持续的发展。国有经济的比重大大增加,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大大增强,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范围大大扩张。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的产物。战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从而同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由此引起一系列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些矛盾是私人垄断资本所不能解决或缓和的。这些矛盾主要表现为:①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进一步深化,使市场问题日趋严重。②大规模生产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与私人垄断资本数量有限的矛盾更加突出。③现代生产和科技的社会化发展与私人资本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加剧。④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私人垄断资本追求最大利润的矛盾加剧。

(2)资本主义的主要行业分布是基础工业部门、基础设施建设部门、公共产品生产部门以及国民经济的核心部门等,也就是那些为社会再生产所不可缺少的,同时由于投资资金巨大、经营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私人资本不愿或无力投资的部门。由此可见,国家垄断资本的运动有着其特殊的目的,其实质是服从私人垄断资本的总利益,通过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来实现为私人垄断资本的价值增殖服务的目的。

(3)不管是国有化,还是非国有化,其本质上都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为了维护垄断资本主义的利益,在自身范围内的一次局部调整。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手段和形式的不同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