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方法简介——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精编版 下载本文

……………………………………………………………最新资料推荐…………………………………………………

修 辞 方 法 简 介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初中其它修辞:引用、互文、借代、顶真、通感、联想…… 一、【比 喻】补充

1、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如:在稿纸上踩出几朵小梅花(喻“猫爪子印”)

注意: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2、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句。见《点击中考》P37 3、作用:生动具体形象;

表达效果回答技巧: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比作……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写景咏物: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 例:下列句子的修辞及表达效果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紫藤萝的花朵比作帆,花萼比作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出紫藤萝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花盛开的喜悦之情(写景咏物: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

二、【拟 人】补充 1、作用: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1

……………………………………………………………最新资料推荐…………………………………………………

2、表达效果格式回答:

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事物人的思想情感或动作行为,生动体现了……表现作者……情感。

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油蛉、蟋蟀人的行为,生动体现了夏天的勃勃生机。 三、【夸张】 补充

1、 作用: 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2、夸张类别有:

扩大夸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缩小夸张: 我家门前只有巴掌大的地方。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伸手取弓,那箭早已呼啸着射中目标。

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表达效果答题技巧:

运用……修辞,突出了……,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运用夸张的修辞,突出了诗人愁绪之深,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四、排比补充

1、结构相同、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要三个以上!

2、作用:增强语势,节奏感,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 表达效果答题技巧:运用……修辞,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增强了语势,抒发了作者……(情感) 3、排比与反复区别

排比三个三个以上,词语句子部分相同;

2

……………………………………………………………最新资料推荐…………………………………………………

反复把某词语、句子重复两次以上,词语句子完全相同。

五、、【对 偶】补充

1、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

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对偶(正对):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流水对):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2、作用: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音韵和谐,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对偶(正对):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

腹中空。

(反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流水对):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表达作用答题技巧:

运用对偶修辞,使句子整齐匀称,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音乐美。表达了作者……(感情) 六、【反 复】补充

1、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连续反复):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间隔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

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七、【设 问】补充

1、自问自答,引起思考

2、作用: 提醒人们注意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3、不同位置设问作用:

开头设问:点明写作对象(内容),吸引读者注意,引出下文。 中间设问:引发读者思考注意。 八、【反 问】

1、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含其中)。 2、作用:增强语气。

3、表达作用答题技巧:运用反问修辞,强调(内容),强烈表达……情感。

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修辞手法答题格式:

这句话 把——比做—— 。生动、形象、具体地写出了—— 的——

3

……………………………………………………………最新资料推荐…………………………………………………

特点(相似点)表达了——之情。 2、拟人修辞手法答题格式: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 人的情感、动作行为, 使 —— 富有人情味。语言更优美。 3、夸张修辞手法答题格式:

突出了 —— ,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4、排比修辞手法答题格式:

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现了—— ,表达了 —— 的感情(之情)。

5、对偶修辞手法答题格式

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6、反复修辞手法答题格式:

强调了—— ,突出表达了 —— 的感情(之情)。 7、设问修辞手法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 进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8、反问修辞手法答题格式:

加强语气,强调了——意思是说 —— ,表达了—— 的感情(之情)。

练习典型练习典型练习典型练习 1、辨析修辞格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B.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

C.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