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上级号召,做专做精省级质检机构
河北省钢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武安)
白振民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规范和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检测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质监系统必须加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才能适应当今科技日益发展的需要。根据我省质监技术机构的发展思路,省级站是今后系统技术机构建设的重点,具有产业资源、人才资源、专业性强等优势,做专做精非常必要,且有可能。作为一个省级质检机构的负责人,我认为,做专做精省级站,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人才强检,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人员素质 “人才强检”已成为共识,一个理想的机构不仅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还必须培养管理、市场开发、科研等各类人才。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检测方法不断更新,检测工作对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要求不断提高。可我们技术机构的现状却是,人员文化水平低,尤其是理工科人才缺乏,学检验专业的人才更少。即使有一些有一定的检验技术和检验基础的人,比如干过一段检验工作,但由于检验机构的待遇低,出力不讨好,责任大,收入不多,因此也留不住人,向别的方面发展了。因此,首先必须提高检测人员待遇,健全激励机制。实行聘用制,用竞争上岗的方
式来创新用人环境;实行岗位责任制,不同岗位,不同级别,实行不同档次的工资;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根据工作的质量和数量核算工资。以引进和此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和实验室管理人才,以适应当今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和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其次,加强现有人员培训工作。加大技术管理人员和检验人员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产品标准、检验方法原理、检验操作程序、质量控制要求、实验室安全与防护知识、计量和数据处理等知识的培训。采用多种方式,可组织内部学习培训,共同提高;可以出去学习、向先进的地方学习;可以请进来教等。从各个方面,来加强检验检测人员在岗培训,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检测水平,使检验人员具有与工作相适应的工作能力、经验和技能,造就一批精干、高效、懂业务、懂法律的检验检测队伍。
二、争取上级和当地政府的支持,提高检测设备档次 实验室检测设备配置不齐全、不先进,检测项目不全,势必影响质监事业发展。而今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要求质检机构必须提高检验水平和检验效果,要使出具的检验数据科学、准确、有说服力,就要必备精良的检验设备和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惜投入一定资金购进精密、先进的检测设备来满足实验室的实际工作需要,所选购的检测设备特性应与检测要求相适应。因此,要多渠道不断加大投入,使省级站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每年保证收入的25%用于设备的更新换代和能力提升,检验检测水平和本地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尽量争取武安市政府和当地企业的支持。
三、强化科学管理,增加管理有效性
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到行动上。建立现代化的管理运行机制,具备创新和发展能力。进一步完善站的管理体系,根据业务要求和能力不断提升管理体系文件,保持检验工作的持续改进。特别要注重各类检验原始记录的文件化管理;注重参加能力验证和比对试验,定期进行管理评审和内部审核,加强监督工作。设备使用人员应经过严格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精密仪器应安排专人使用,使用时填写《设备使用记录》,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期间核查;对现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在组织资产清查、重新登记的基础上,对确需添置新设备的,要实行购置审批或备案制度,对设备的更新、升级等先进行咨询论证。为确保检测设备量值的准确可靠,实验室所有设备要进行购买后首次检定/校准,周期性检定/校准和维修后检定/校准。专人负责管理,和检测人员职能分开,要找懂管理,能管理的人来管理。注重发现检测工作中的问题特别是影响检验数据工作性可靠性问题的技术纠正;收集和听取企业、用户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四、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一流机构。
一定要突出省级站专业化建设特点,在相关专业领域要有一定的知名度,业务范围与本地区域主导产业紧密结合。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一流机构。要进行自我包装,要让社会了解我们的技术机构,利用各种机会和各种场合如产品招商会或者产品推介会上展示我们的形象,把我站打造成地方的一张名片,打造成本专业领域的先进知名技术机构,突出“凭技术吃饭,凭数据说话”的特点,围绕本
地经济特点,开展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符合系统资源合理配置要求的检验项目扩宽服务领域,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积极争取科研项目,提高质检技术机构的科学研究能力。 质检技术机构在做好检验业务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质检技术机构的人员优势、技术优势、设备优势,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增强质检技术机构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总之发展检测技术机构,做专做精省级质检机构,必须有正确的发展思路,发展方法和发展措施。检测机构的发展必须放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下来考虑,把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公众,履行好质量技术监督职能作为根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质量技术监督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管理和服务职能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