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系统创新实验》
内容及要求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1、综合应用《信号与系统》、《随机信号分析》、《通信原理》、《Matlab与通信仿真》等所学课程知识,建立通信系统的整体概念;
2、使学生增进对通信系统的认识,加深对通信原理知识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利用Matlab软件平台进行通信系统仿真的能力; 4、提高和挖掘学生对所学习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课程设计要求和内容 课程设计总体要求: 1、正确理解题意;
2、文档内容详实,文档中应包括设计题目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思路、程序流程图、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设计中待解决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3、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独立思考、查阅工具书、参考文献,寻找解决方案。
课程设计内容即参考题目:
1、数字频带传输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4ASK及汉明码
(1)实现频带传输系统的数字调制和解调(4ASK),并正确画出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波形;
(2)实现信道编码和译码--汉明码(假设信道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或其他); (3)仿真系统整体运行正常,仿真得出误码曲线(应包括有、无信道编码两种情况的比较);
(4)将调制时的基带信号改为给定信号PCM编码(单频正弦信号、模拟音频信号或其他信号);
(5)扩展部分可适当加分。
2、数字频带传输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4FSK及汉明码
(1)实现频带传输系统的数字调制和解调(4FSK),并正确画出调制信号和解调
1
信号波形;
(2)实现信道编码和译码--汉明码(假设信道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或其他); (3)仿真系统整体运行正常,仿真得出误码曲线(应包括有、无信道编码两种情况的比较);
(4)将调制时的基带信号改为给定信号PCM编码(单频正弦信号、模拟音频信号或其他信号);
(5)扩展部分可适当加分。
3、数字频带传输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QPSK及汉明码
(1)实现频带传输系统的数字调制和解调(QPSK),并正确画出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波形;
(2)实现信道编码和译码--汉明码(假设信道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或其他); (3)仿真系统整体运行正常,仿真得出误码曲线(应包括有、无信道编码两种情况的比较);
(4)将调制时的基带信号改为给定信号PCM编码(单频正弦信号、模拟音频信号或其他信号);
(5)扩展部分可适当加分。
4、数字频带传输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8PSK及汉明码
(1)实现频带传输系统的数字调制和解调(8PSK),并正确画出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波形;
(2)实现信道编码和译码--汉明码(假设信道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或其他); (3)仿真系统整体运行正常,仿真得出误码曲线(应包括有、无信道编码两种情况的比较);
(4)将调制时的基带信号改为给定信号PCM编码(单频正弦信号、模拟音频信号或其他信号);
(5)扩展部分可适当加分。
5、数字频带传输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16PSK及汉明码
(1)实现频带传输系统的数字调制和解调(16PSK),并正确画出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波形;
(2)实现信道编码和译码--汉明码(假设信道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或其他);
2
(3)仿真系统整体运行正常,仿真得出误码曲线(应包括有、无信道编码两种情况的比较);
(4)将调制时的基带信号改为给定信号PCM编码(单频正弦信号、模拟音频信号或其他信号);
(5)扩展部分可适当加分。
6、数字频带传输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8QAM及汉明码
(1)实现频带传输系统的数字调制和解调(8QAM),并正确画出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波形;
(2) 实现信道编码和译码--汉明码(假设信道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或其他); (3)仿真系统整体运行正常,仿真得出误码曲线(应包括有、无信道编码两种情况的比较);
(4)将调制时的基带信号改为给定信号PCM编码(单频正弦信号、模拟音频信号或其他信号);
(5)扩展部分可适当加分。
7、数字频带传输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16QAM及汉明码
(1)实现频带传输系统的数字调制和解调(16QAM),并正确画出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波形;
(2)实现信道编码和译码--汉明码(假设信道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或其他); (3)仿真系统整体运行正常,仿真得出误码曲线(应包括有、无信道编码两种情况的比较);
(4)将调制时的基带信号改为给定信号PCM编码(单频正弦信号、模拟音频信号或其他信号);
(5)扩展部分可适当加分。
8、数字频带传输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64QAM及汉明码
(1)实现频带传输系统的数字调制和解调(64QAM),并正确画出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波形;
(2)实现信道编码和译码--汉明码(假设信道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或其他); (3)仿真系统整体运行正常,仿真得出误码曲线(应包括有、无信道编码两种情况的比较);
3
(4)将调制时的基带信号改为给定信号PCM编码(单频正弦信号、模拟音频信号或其他信号);
(5)扩展部分可适当加分。
9、数字频带传输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4ASK及循环码
(1)实现频带传输系统的数字调制和解调(4ASK),并正确画出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波形;
(2)实现信道编码和译码--循环码(假设信道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或其他); (3)仿真系统整体运行正常,仿真得出误码曲线(应包括有、无信道编码两种情况的比较);
(4)将调制时的基带信号改为给定信号PCM编码(单频正弦信号、模拟音频信号或其他信号);
(5)扩展部分可适当加分。
10、数字频带传输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4FSK及循环码
(1)实现频带传输系统的数字调制和解调(4FSK),并正确画出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波形;
(2)实现信道编码和译码--循环码(假设信道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或其他); (3)仿真系统整体运行正常,仿真得出误码曲线(应包括有、无信道编码两种情况的比较);
(4)将调制时的基带信号改为给定信号PCM编码(单频正弦信号、模拟音频信号或其他信号);
(5)扩展部分可适当加分。
11、数字频带传输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QPSK及循环码
(1)实现频带传输系统的数字调制和解调(QPSK),并正确画出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波形;
(2)实现信道编码和译码--循环码(假设信道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或其他); (3)仿真系统整体运行正常,仿真得出误码曲线(应包括有、无信道编码两种情况的比较);
(4)将调制时的基带信号改为给定信号PCM编码(单频正弦信号、模拟音频信号或其他信号);
4
(5)扩展部分可适当加分。
12、数字频带传输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8PSK及循环码
(1)实现频带传输系统的数字调制和解调(8PSK),并正确画出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波形;
(2)实现信道编码和译码--循环码(假设信道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或其他); (3)仿真系统整体运行正常,仿真得出误码曲线(应包括有、无信道编码两种情况的比较);
(4)将调制时的基带信号改为给定信号PCM编码(单频正弦信号、模拟音频信号或其他信号);
(5)扩展部分可适当加分。
13、数字频带传输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16PSK及循环码
(1)实现频带传输系统的数字调制和解调(16PSK),并正确画出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波形;
(2)实现信道编码和译码--循环码(假设信道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或其他); (3)仿真系统整体运行正常,仿真得出误码曲线(应包括有、无信道编码两种情况的比较);
(4)将调制时的基带信号改为给定信号PCM编码(单频正弦信号、模拟音频信号或其他信号);
(5)扩展部分可适当加分。
14、数字频带传输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8QAM及循环码
(1)实现频带传输系统的数字调制和解调(8QAM),并正确画出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波形;
(2)实现信道编码和译码--循环码(假设信道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或其他); (3)仿真系统整体运行正常,仿真得出误码曲线(应包括有、无信道编码两种情况的比较);
(4)将调制时的基带信号改为给定信号PCM编码(单频正弦信号、模拟音频信号或其他信号);
(5)扩展部分可适当加分。
15、数字频带传输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16QAM及循环码
5
(1)实现频带传输系统的数字调制和解调(16QAM),并正确画出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波形;
(2)实现信道编码和译码--循环码(假设信道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或其他); (3)仿真系统整体运行正常,仿真得出误码曲线(应包括有、无信道编码两种情况的比较);
(4)将调制时的基带信号改为给定信号PCM编码(单频正弦信号、模拟音频信号或其他信号);
(5)扩展部分可适当加分。
16、数字频带传输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64QAM及循环码
(1)实现频带传输系统的数字调制和解调(64QAM),并正确画出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波形;
(2)实现信道编码和译码--循环码(假设信道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或其他); (3)仿真系统整体运行正常,仿真得出误码曲线(应包括有、无信道编码两种情况的比较);
(4)将调制时的基带信号改为给定信号PCM编码(单频正弦信号、模拟音频信号或其他信号);
(5)扩展部分可适当加分。
17、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AMI及汉明码
(1)实现基带传输系统的基带码形变换(AMI码),并正确画出码形变换前后的波形;
(2)实现信道编码和译码—汉明码(假设信道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或其他); (3)仿真系统整体运行正常,仿真得出误码曲线(应包括有、无信道编码两种情况的比较);
(4)将原始基带信号改为给定信号PCM编码(单频正弦信号、模拟音频信号或其他信号);
(5)扩展部分可适当加分。
18、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AMI及循环码
(1)实现基带传输系统的基带码形变换(AMI码),并正确画出码形变换前后的波形;
6
(2)实现信道编码和译码—循环码(假设信道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或其他); (3)仿真系统整体运行正常,仿真得出误码曲线(应包括有、无信道编码两种情况的比较);
(4)将原始基带信号改为给定信号PCM编码(单频正弦信号、模拟音频信号或其他信号);
(5)扩展部分可适当加分。
19、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HDB3及汉明码
(1)实现基带传输系统的基带码形变换(HDB3码),并正确画出码形变换前后的波形;
(2)实现信道编码和译码—汉明码(假设信道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或其他); (3)仿真系统整体运行正常,仿真得出误码曲线(应包括有、无信道编码两种情况的比较);
(4)将原始基带信号改为给定信号PCM编码(单频正弦信号、模拟音频信号或其他信号);
(5)扩展部分可适当加分。
20、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HDB3及循环码
(1)实现基带传输系统的基带码形变换(HDB3码),并正确画出码形变换前后的波形;
(2)实现信道编码和译码—循环码(假设信道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或其他); (3)仿真系统整体运行正常,仿真得出误码曲线(应包括有、无信道编码两种情况的比较);
(4)将原始基带信号改为给定信号PCM编码(单频正弦信号、模拟音频信号或其他信号);
(5)扩展部分可适当加分。
21、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密勒码及汉明码
(1)实现基带传输系统的基带码形变换(密勒码),并正确画出码形变换前后的波形;
(2)实现信道编码和译码—汉明码(假设信道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或其他); (3)仿真系统整体运行正常,仿真得出误码曲线(应包括有、无信道编码两种
7
情况的比较);
(4)将原始基带信号改为给定信号PCM编码(单频正弦信号、模拟音频信号或其他信号);
(5)扩展部分可适当加分。
三、课程设计时间与进度安排
课程设计总时间2周(10个工作日),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序号 1 2 3 4 5 布置任务及准备 调研与分析(如资料收集、方案拟定等) 系统仿真设计、编码与调试 撰写设计说明书 答辩 合 计 阶段内容 所需时间 1天 2天 5天 1.5天 0.5天 10天 四、课程设计报告撰写规范
在完成任务书中所要求的课程设计作品和成果外,要撰写课程设计报告一份 (不少于3000字)。课程设计说明书须每人一份,独立完成。
课程论文题目由自己拟定合适题目,原则上必须一人一题。
特别提示:切忌盲目下载及拼凑他人论文,凡是雷同(相同或相似内容超过40%,即视为雷同)者一律以“不及格”处理。 一、具体要求。 1、论文标题
论文标题应当简短、明确,有概括性。论文标题应能体现论文的核心内容、专业特点和学科范畴。论文标题不得超过25个汉字,不得使用标点符号,可以分二行书写。论文标题用词必须规范,不得使用缩略语或外文缩写词。 2、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应扼要叙述论文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精练,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包括主要成果和结论性意见。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摘要,
8
即应包括研究目的、方法和过程、结果和结论。摘要中不应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并应避免将摘要撰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内容摘要一般不超过200个汉字。 3、关键词
中文关键词选词要规范,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不能采用英文缩写。 4、正文
正文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和结论等部分。正文必须从页首开始。
绪论一般作为课程论文的第一部分,应综述前人在本领域的工作成果,说明课程论文选题的目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资料情况以及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绪论即全文的开始部分,不编写章节号。一般包括对写作目的、意义的说明,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问题。
论文主体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应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文字通顺简练。
结论是对主要成果的归纳,要突出创新点,以简练的文字对所做的主要工作进行评价。结论一般不超过500个汉字。 5、附录
对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对论文确有作用的材料,可以编制成论文的附录。附录字数不计入论文应达到的文字数量。按照正文一级子标题以下格式打印,每个附录均从页首开始,并在附录起始页的左上角用标准小四号黑体字注明附录序号 6、提交方式:按照格式要求,排版打印,同时提交电子文档。 电子文档格式:学号_姓名.doc,全班收齐后统一提交。 二、论文格式要求
1、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封面、目录、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资料)等内容,以及附图或附件等材料。
2、正文段落和标题一律取“1.5倍行距” ; 题目字体用小三,黑体; 小标题用四号,宋体; 正文字体用五号字,宋体; 并用A4纸打印。
9
3、页边距:版面上页边距30mm,下页边距25mm,左页边距30mm,右页边距
20mm;
行间距为1.5倍行距。
图的编号由“图”和阿拉伯数字组成,例如“图1”、“图2”等;每个图号后
面都必须有图题,图的编号和图题要置于图下方的居中位置。
* 课程设计报告封面模板参加附录(最后一页) 五、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课程设计报告的质量(占60%)。
(2)独立工作能力及设计过程的表现(含出勤情况) (占20%)。 (3)答辩或回答问题的情况(占20%)。
2、课程设计的成绩可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六、参考书
[1] 樊昌信 曹丽娜.通信原理(第六版).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2] 郑阿奇 曹弋.MATLAB实用教程(第3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10
通信系统创新实验报告
题目:
学 院: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 业:__通信工程____ 班 级: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
2014年 7月 11日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