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强化练习:专题八 变异与进化 下载本文

误;不同地区的小麦属于不同的种群,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可能存在差异,C正确;根据题意可知,穿梭育种利用了环境的选择作用,D正确。

9.(不定项)下图是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的流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四倍体西瓜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 B.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 C.上述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D.三倍体植株所结的无子西瓜一定不会形成种子

解析:选AD。四倍体西瓜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A错误。秋水仙素可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B正确。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三倍体无子西瓜在形成配子过程中染色体联会紊乱,但也可能形成正常配子,其概率极低,对三倍体植株授以二倍体植株的花粉,三倍体植株所结的无子西瓜偶尔也会形成少量种子,D错误。

10.(不定项)现在栽培的香蕉是由野生芭蕉培育出的,其培育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两次获得多倍体的方法相同

B.野生芭蕉和四倍体有子香蕉形态相似,并能自然杂交,但它们不属于同一物种 C.无子香蕉培育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野生芭蕉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D.用不耐寒易感病小果(AaBbDd)野生芭蕉培育耐寒抗病大果芭蕉的最简便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

解析:选BC。图中两次获得多倍体,由二倍体野生芭蕉获得四倍体有子香蕉是通过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方法,由四倍体有子香蕉和二倍体野生芭蕉获得的三倍体无子香蕉是通过杂交的方法,A错误;野生芭蕉和四倍体有子香蕉杂交获得的无子香蕉不育,野生芭蕉和四倍体有子香蕉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故它们不属于同一物种,B正确;无子香蕉培育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野生芭蕉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C正确;用不耐寒易感病小果野生芭蕉(AaBbDd)培育耐寒抗病大果芭蕉的最简便的方法是让不耐寒易感病小果野生

芭蕉(AaBbDd)自交,从自交一代中即可得到目标植株,单倍体育种操作比较复杂,D错误。

11.黑麦为二倍体生物,1个染色体组中含有7条染色体,分别记为1~7号,其中任何1条染色体缺失均会造成单体,即共有7种单体。单体的性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未配对的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产生的配子成活率相同且可以随机结合。单体与单体的杂交后代会出现二倍体、单体和缺体(即缺失一对同源染色体)三种类型。利用单体遗传可以进行基因的定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需区分7种不同的单体,可以利用显微镜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判断。 (2)每一种单体产生的配子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条。

(3)已知黑麦的抗病(B)与不抗病(b)是一对相对性状,但不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几号染色体上。若某品种黑麦为抗病纯合子(无b基因即视为纯合子),且为7号染色体单体。将该抗病单体与________进行杂交,通过分析子一代的表现型可以判断抗病基因是否位于7号染色体上。

①若子一代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则该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 ②若子一代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则该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

(4)若已确定抗病基因(B)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让该抗病单体自交,子一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可以在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时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等,并且1个染色体组中的每条染色体的形状、大小均不同,因此若需区分7种不同的单体,可以利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形状和大小进行判断。

(2)单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4-1=13,并且单体的性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未配对的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因此每一种单体产生的配子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为6或7条。

(3)要判断抗病基因是否位于7号染色体上,可将该抗病单体与不抗病的正常二倍体杂交,通过分析子一代的表现型来判断。①若该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可以表示为BO(染色体上不含相关基因)、bb,两者杂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O=1∶1,即子一代表现为抗病和不抗病两种类型;②如果该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BB、bb,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均为Bb,即子一代均表现为抗病。

(4)若已确定抗病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让该抗病单体(BO)自交,子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O∶OO=1∶2∶1,表现型及比例为抗病∶不抗病=3∶1。

答案:(1)染色体的形状和大小 (2)6或7 (3)不抗病的正常二倍体 ①抗病和不抗病两种类型 ②抗病一种类型 (4)抗病∶不抗病=3∶1

12.玉米子粒黄色基因T与白色基因t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已知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请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基因型为Tt的黄色子粒植株甲,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图1所示。

①植株甲的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

②为了验证植株甲的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上还是异常染色体上,让其进行自交产生F1。如果F1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则说明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

(2)以植株甲为父本,正常的白色子粒植株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子粒植株乙,其9号染色体及基因组成情况如图2。

①该植株出现的原因应是________________未分离。

②已知植株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或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若以植株乙为母本进行测交,植株乙可产生________种基因型的配子,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玉米子粒黄色基因T与白色基因t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其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据图分析,图1中异常染色体比正常染色体短,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图2中9号染色体有3条,且T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发生染色体片段缺失。(1)①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植株甲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②为了验证植株甲的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上还是异常染色体上,让其进行自交产生F1。如果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则能够受精的花粉的基因型只有t,则F1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Tt)∶白色(tt)=1∶1。(2)①由于只含异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即只含有T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黄色子粒植株乙(Ttt)中有一个t基因来自母本,另一个t基因和T基因都来自父本,由此可见,该植株出现的原因应是父本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②植株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地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或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若以植株乙为母本,其可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T∶Tt∶tt∶t=1∶2∶1∶2。以基因型为tt的植株为父本进行测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Tt∶Ttt∶ttt∶tt=1∶2∶1∶2;因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白色=1∶1。

答案:(1)①缺失(染色体结构变异) ②黄色∶白色=1∶1 (2)①父本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 ②4 黄色∶白色=1∶1

13.家蚕(核染色体组成为2N=56),其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有斑纹(A)对无斑纹(a)为显性,A和a所在的常染色体偶见缺失(但基因A/a所在的片段并没有缺失,如图1)现象,表示为A0、a0。家蚕的正常体壁(B)对透明体壁(b)为显性,相关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研究家蚕的基因组,应测定________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

(2)研究发现染色体缺失的卵细胞不可育,而染色体缺失的精子可育。基因型为A0aZBZB

的个体,产生的可育配子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基因型为A0aZbW的个体,产生的可育配子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这两个亲本家蚕杂交,得到的F1中,有斑纹正常体壁雄性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3)雄蚕由于吐丝多、丝的质量好,更受蚕农青睐,但在幼蚕阶段,雌雄不易区分。科学家利用已培育出的限性斑纹蚕(如图2)和无斑纹异性蚕杂交,选择其后代中表现型为________(填“有斑纹”或“无斑纹”)的个体培养,得到的都是高产的雄蚕。限性斑纹蚕的培育过程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

解析:(1)家蚕(核染色体组成为2N=56),其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若要研究家蚕的基因组,应测定27条常染色体+Z染色体+W染色体共29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2)染色体缺失的精子可育,因此基因型为A0aZBZB的雄蚕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可育配子的基因组成为A0ZB、aZB。染色体缺失的卵细胞不可育,基因型为A0aZbW的雌蚕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可育配子的基因组成为aZb、aW。基因型为A0aZBZB的雄蚕与基因型为A0aZbW的雌蚕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为A0aZBZb(有斑纹正常体壁雄蚕)、aaZBZb(无斑纹正常体壁雄蚕)、A0aZBW(有斑纹正常体壁雌蚕)、aaZBW(无斑纹正常体壁雌蚕),因此有斑纹正常体壁雄性所占的比例为1/4。(3)分析题图可知,图中的限性斑纹雌蚕的基因型为aaZWA。在生产中,可利用限性斑纹雌蚕和无斑纹雄蚕培养出能根据有无斑纹辨别幼蚕性别的后代。用限性斑纹雌蚕和无斑纹雄蚕培育后代的遗传图解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