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初中必背40首古诗词赏析 下载本文

23.《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首句写景。笼,即笼罩的意思,两个“笼”连用将轻烟、寒水、淡月、细沙融为一体,诗人运用互文的写法,描绘了一幅月下秦淮河边朦胧(迷茫)冷寂(悲凉)的画面,渲染悲凉的气氛。

夜泊秦淮近酒家。

承上启下的枢钮作用,“夜泊秦淮”表明上句景物的时间、地点,且照应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两句看似在批评歌女,实际上是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真正不知国之将亡的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犹”字意味深长,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像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明诗人对现实的痛心,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主旨】全诗情景交融,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前朝之事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24.《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首句设问点题,在两个“期”的一问一答间,将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思念的急切与愁苦之情尽显。

“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既写出巴山之水灌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的绵绵愁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句诗是由当前离别愁苦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相聚的欢乐的憧憬。用反衬手法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渴望与妻子离别重逢的感情。

“何当”紧扣“未有期”,将思归的急切展现得更加有力。“却话”意为回溯追想,即以想象中美好的场景来凸显今日的相思之苦,构思巧妙。

用想象未来团聚是的欢乐来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而又含蓄隽永。

第一个“巴山夜雨”是写实,渲染凄清寂寥的情调;

第二个“巴山夜雨”是写虚,是想象与妻子团圆,突出重逢的温馨和愉悦。

【主旨】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这首诗通过对归期的询问和回答,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的寂寥之苦,又想象来日相聚之时的幸福欢乐,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的思想感情。

25.《无题》(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借写爱情抒发政治失意的苦闷。

首句写情,为突出见面不易而连用两个“难”字,第一个是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指心境的痛苦难受,把两种“难”作对比,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

第二句写景,①点明离别的季节;②情景交融,以春光将尽的特点进一步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③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人以象征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至死不渝的爱情追求。

先以“蚕丝”象征情思,再以“蜡烛”比喻相思之泪,最后用“方”“始”二字使痴情之意尽显,表现自己对感情生死不渝,而思念的痛苦也终生相随。

“丝”与思念的“思”谐音,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谐音,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表现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语言摇曳多姿,最为精彩感人,因而古今传诵。 “泪”字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将诗人内心情感展露于外,执着而又无望的内心世界被生动地展现于眼前。

这两句常用来表现忠贞不二的执着和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26.《相见欢》(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写景中渲染了清秋的独有的悲凉气氛。“无言”极言愁苦难言,“独上”勾勒出寂寞孤独的景象;“残月”“如钩”将环境渲染得凄凉、幽冷,同时移情于月,暗喻词人的孤独忧伤。

“月如钩”一句是写仰望之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是俯视之景。(1)从月的形状上看是残月,象征人事的缺憾,蕴寓着冷落凄清的感情;(2)从月所反映的时间上看,并非月圆团聚之时,为下文的“离愁”营造了气氛。

“锁”住的不仅是满园秋色,也是词人思乡的情、亡国的恨,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形象化。 这两句情景交融,反映出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国破后内心愁苦不能倾诉的孤寂、凄婉之情。

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这是词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印象,被“锁”者,非清秋也,是指人。

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其感情基调是凄婉。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含蓄抒情。暗用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难解,化抽象为具体。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别是”极言这不是一般的感受,而是亡国之君的离愁别绪。“一般滋味”自是离愁别恨,亡“离愁”是抽象的感情,李煜写得很形象,写出其滋味,写出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确是千古妙笔。六朝民歌中“丝”谐音思念的“思”。此词也用丝缕来比喻愁思,他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仿佛使人看到离愁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纠缠着人,而难以摆脱。实际上写词人此时愁情万端,有对过去的种种回忆,有对现状的种种伤感,有对未来的种种忧虑,千千万万的感情的丝缕,

缠绕着他,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结尾一句写离愁的滋味,也是绝妙之笔,“别是一般滋味”也就是说不出是什么一种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最真切的感受。 国之怨。

【主旨】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阕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阕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诗人内心真挚的感情。

27.《渔家傲》(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前句“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后句的“无留意”表面写的是雁,实则写人,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要坚守的无奈。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画面】远望重重叠叠的关山,苍茫的暮霭之中,落日的余晖之下,一座紧闭城门的孤城。

随着军中号角声,一种浓厚悲凉的气氛油然而生; 千嶂里——点出处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孤城;

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表面写夕阳西下孤城紧闭之景,实写战事吃紧,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 这三句动静结合,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这是“异”于内地的边城,一座被西夏军包围的宋朝将士守卫着的孤城。这是多么悲壮的氛围,也渲染了守边将士的艰苦。表现守边将士英雄气概,全词苍凉悲壮又豪放慷慨。 【主旨】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作笔力雄健,借景抒情,感情沉郁。 全词的上片写景,写边塞秋色,景中有情,“异”一字统领下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边境环境孤寂荒凉的特点。词的下片抒情,写思乡之情 ,“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勒石燕然——《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一杯”与“万里”悬殊对比,诉尽杯酒难消乡愁。

借用典故表明战争未胜,军事不利,归乡之事无从谈起,战争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了战士们杀敌报国、建立功勋的愿望和思亲念家的复杂情怀。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管”加上地上铺满的秋霜,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边地夜景的凄清悲凉之感,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悠悠”二字,表面是写笛声,其实也暗指作者缠绵悠长的思念之情,这情既有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也有对征战生活的愁苦。

“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互文,含蓄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画面】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

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

描绘了萧瑟肃杀的边塞秋景,展现了雄奇壮阔的边地风光;写出了宋军将士因边乱未平、长期戍边不能还乡而产生的浓郁乡愁,而其中又蕴含着作者希望剿平敌寇、保境安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风格豪放苍凉。

28.《浣溪沙》(北宋)晏殊

诗人运用了以景传情的表现手法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感时伤春情怀。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新”与“旧”暗指希望和留恋,表明时间又过去了一年,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表达出一种景物依旧人事全非的怅惘情思。

“几时回”,寓情于景,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却又知其难返的心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两句话①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②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③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寓言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被阻止,但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小园香径独徘徊。

“独”字突出形影相吊,准确而传神地透露出作者落寞、孤独的情感。

“徘徊”,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留恋和对年华易逝、美好不再的怅惘、伤感及孤独、寂寞之情。

【主旨】词的上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下阕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流逝、好景不长的感伤之情。

29.《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

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写景。“千寻”,夸张,正面突出塔之高,“鸡鸣见日升”言见日之早,侧面衬托塔之高。这两句点出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抒情。诗眼“不畏”,气势夺人,道出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奸佞的小人,指当时保守势力。现在一般用来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最高层”,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这是一首哲理诗,其表达特点是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情,形象生动。 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