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光明讲坛) 下载本文

文字处理依赖计算机之后,汉字写不好、提笔忘字的现象多了,接着还会影响阅读。在现阶段,我们还是应该学好汉字,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许多负责任的老师正在想办法让孩子们写好汉字,这是很值得鼓励的。最近的“汉字听写大会”上那些年少的“汉字英雄”,是很令人鼓舞的,当然他们的老师也很是令人敬佩。

网络文化兴起之后,亿万人上网交际,为了快速,本来汉字就没有学好,或者是为了标新立异,就随心所欲地写“别字”,把“版主”写为“斑竹、班主、斑猪、办猪、板猪”,故意将“俊男美女”丑化为“菌男霉女”。也有按照读错的音写的:“这样子”写为“酱紫”,“尴尬”写作“监介”,“美国”写成“米国”(仿造日语的写法),“我们”写成“偶们”;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谐音的:GG(哥哥)、MM(妹妹),886(拜拜了),1414(意思意思),甚至把“正在吃饭”写成“吃饭ing”。这类做法就有些离谱了,和网络上创造新词语是不同性质的。网络新词如果造得好,经过一段时间流行,被多数人认可之后,是会进入词典、成为规范的,例如“博客、粉丝、给力、土豪、山寨、拍砖、吐槽”。乱写别字则只会造成混乱,不利于语言文字的通行。

五六十年代使用语言文字比较重视规范,但是当时的认识有些片面性,对于语言文字在实践中变异和发展认识不足,贯彻各种规范时也比较生硬,缺乏灵活性。拨乱反正之后又有些过头,年轻学生图方便、爱随意,老师和编辑也懒得严格要求,所以灵便有余而规范不足。就像钟摆的原理一样,矫枉之后难免过正,

13

情有可原。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好好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合理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应用走上良性循环是很有必要的。

汉字目前还是海峡两岸、东南亚及全球华人正在使用的文字,由于历史上的分隔,在用字上存在一些差异。除了繁体简体的差异之外,还有一些异体字、古字、方言字的不同。在地球村的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内外华人的联系日益频繁,若能谋求当代汉字的“书同文”,对于华夏子孙的交往、对于文化的传承和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好处。如果从“繁简字的计算机转换”做起,可以考虑淘汰少量不合理的简化字,提倡并促进“识繁写简”和“识简写繁”,经过充分协商,淘汰异体字、统一译音字,限定不同级别的用字量,商定若干比较通行的方言字,经过学者讨论、媒体试行、征求群众意见,最后才确定公布改革方案。

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向全世界开辟了最广泛的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和旅游业的繁荣,许多国家正在兴起新一轮的教学汉语的热潮。要让特异类型的汉语汉字能够便于外国朋友学习,还有大量的课题要做。为适用于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的需要,要编制多样化的教材,试验不同的教法,要培训大量外国和中国的汉语教师。今天所讨论的汉语和汉字的关系所造成的许多和其他语言不同的特征,如何体现到教材和教学法中去,就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认真处理的总题目。

14

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还会带来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刻变化,现在还很难预料。语言文字的应用和社会上的各个层面都有紧密的联系,50年、100年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人际交往、人机对话会是什么样的情况,现在也还难以设想。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一切文化现象总要有相应的变革,根据多年来的观察和思考,我预感到我们的老朋友——汉字,又面临着一场新的改革。

新世纪一开始,96岁高龄的周有光先生发表了《21世纪的华语和华文》,提出了新世纪应该精简字数和夹用拼音的改革。他说:“汉字难学难用,主要不在笔画繁,而在字数多”。“按照’汉字效用递减率’,最高频1000字的覆盖率是90%,以后每增加1400字提高覆盖率十分之一。利用常用字、淘汰罕用字,符合汉字规律。与其学多而不能用,不如学少而能用。21世纪将出现一种‘千字文’加拼音的‘基础华语’,作为学习华语的入门教材??在21世纪的后期,讲究效率的华人将把一般出版物用字限制在3500常用字范围之内,实行字有定量,辅以拼音。”

周有光先生关于“中庸之道”的说法,让汉字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各得其所,很值得我们深思。汉字,历来“出生不报户口、死了户口不注销”,这种情况看来是应该有所改变了,否则真会使我们的后代接受不起这份宝贵而沉重的遗产。试想想,现代化的潮流滚滚向前,时间越来越宝贵,若能减少识字和阅读的时间,让青少年更快成长和全力拼搏,对于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成长都有重大的意义。为了精简汉字,可以先分级限量,把对外汉语教学和义务教育的不同

15

等级的用字、社会上不同行业的用字、人名用字、外国译名用字、编不同字典、词典的用字和阅读古籍的用字分别开来,供外国人用的基础课本最好只用三五百字,让一百个初学者尝到易学、有趣的甜头,留下七八十个继续学,该有多好!分别压缩不同领域的用字量,应该也能减少中文信息处理、人机对话、语音实验等方面的设计和操作的工作量。至于书法艺术,自然就不必限量了。各种用字定量经过试行、让大多数人体会到好处,经过调整之后再做认定,然后逐步推行,可能会减少阻力。夹用拼音也可以先做小规模的试验,例如外国的人地名,本来就是“有音无字”的,口语(包括方言)里的“纯音缀”、“拟声词”,硬去找个意义无关的字来写,不是更不好吗?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