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答疑教案 下载本文

性格的 形成和成人的抚养教育有重要联系

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人的发展的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有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一个主要的冲突或危机。每个冲突或危机不会完全消失。如果个体想要成功应对后面发展阶段的冲突或危机,就需要在前面阶段认真的解决该阶段的冲突或危机。

婴儿期,信任对怀疑(0~2岁)、儿童早期,自主性对疑虑(2~4岁)、学前期或游戏期,主动性对内疚(4~7岁)、学龄期,勤奋对自卑(7~12岁)、青年期,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12~18岁)、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26~50岁)、老年期,完善感对失望(直至死亡

4.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启示:每一个儿童都有独特的智力能力都有其智力的强项和弱项、教师的任务就是发展儿童的智力强项、用强项弥补弱项。教师评价儿童的智力能力时要尽可能的给予肯定,使儿童用自己的强项带动起弱项。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化

1.儿童社会化或儿童社会性发展: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的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的适应社会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2.亲社会行为:打算或倾向于帮助被人的社会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 3.移情:儿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4.儿童的同伴交往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后的后半年起即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

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以下三个发展过程,即第一阶段“以客体为中心”阶段;第二阶段“简单交往”时期;第三阶段“互补性交往”时期。

在以客体为中心阶段,6—8个月的婴儿通常还互不理睬,只有极短暂的接触。 在简单交往时期,婴儿的行为有了应答的性质。“社交指向行为”指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婴儿在发出这些行为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注意,也总能得到同伴的反应。在互补交往时期,婴儿之间相互影响地持续时间更长,其内容和形式也更为复杂。 5.儿童依恋的发展;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

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1)依恋发展的四阶段

(2)早期依恋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能够密切亲子关系,让儿童产生安全感、儿童可以积极探索周围环境、早期依恋有利于良好同伴关系的发展,好的早期依恋是同伴发展的基础。 依恋

在婴儿同主要抚养者的最多、最广泛的相互接触中,在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依恋不是突然发生的,依恋的性质也是有所不同的。

根据心理学家特别是鲍尔比、艾斯沃斯等的研究,依恋是婴儿在同母亲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婴儿对母亲依恋的性质并非相同。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65—70%);2.回避型依恋(20%);3.反抗型依恋(10—15%)。 其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同时,艾斯沃斯和其他研究者都研究表明,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既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但同时,在家庭环境经历较大变化、母亲与婴儿的交往发生圉大转变时,也可能发生变化,安全型可转为不安全型,或者不安全型转变为安全型。 婴儿依恋的性质最根本的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母亲的行为。 6.学龄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有哪些特点? 7.哪些因素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发展基本理论

1.遗传决定论:心理的发展由遗传决定的。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2.环境决定论

3.二因素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代表有“相乘说”“合并原则”等

4.双生子爬行实验

5.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1882年德国心理学破拉尔发表儿童心理发展 6.我国儿童心理发展的情况:陈鹤琴 朱智贤 7.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的表现及原因

发展的阶段不均衡、发展方面不均衡、不同儿童发展不均衡个体差异,每一个儿童都有独特的特点及基础。

8.儿童心理发展是在一定的矛盾促使下产生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外界和客观现实向儿童提出的要求与儿童自身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9.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三对

遗传和生理发展 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 儿童自身和实践活动

10.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理解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与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的问题 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使遗传和生理发展提供的生理发展的可能性成为现实,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发展的速度、发展的方向。生条件和教育决定了其发展的水平、速度、方向。 1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不成熟到成熟。

3.幼儿言语的发展

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是熟练掌握口头语的关键时期,也是从外部言语逐步向内部言语过渡并初步掌握书面言语的时期。 *幼儿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

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关注词汇量的发展有许多研究。由于研究方法不同,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差异,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一般来说幼儿的词汇量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幼儿词汇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幼儿词汇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也在增加。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抽象词汇逐渐增多,儿童对所掌握的每一个词的外延和内涵的理解也不断丰富和深刻。

(3)词类范围的扩大

词汇的发展还表现的词类范围的日益扩大。幼儿先掌握的是实词,其中最先掌握的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虚词幼儿掌握得较晚,数量也较小,没有明显增加。 儿童掌握的词类与概念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名词、动词、形容词反映事物及其属性,幼儿较易掌握。副词比较抽象,幼儿掌握较难。虚词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幼儿掌握起来就更困难。不过幼儿已经可以掌握各种最基本的词类。 (4)积极词汇的增长

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指或者不能理解,或者有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儿童的词汇量并不等同于他们正确运用的质量,这与儿童对词义的理解有关。

儿童对词义的理解受到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幼儿阶段,当儿童词汇贫乏或词义掌握不确切时,还有一种“造词现象”。 *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幼儿在掌握词汇的同时,也开始学习语法,口语表达能力随之得到发展。 (一)语法的掌握 1.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复合句包括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幼儿比较容易掌握联合复句,其中并列复句的比重最大。偏正复句出现较晚。 2.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幼儿初期儿童言语表达具有情境性特点。随着年龄增长,情境言语的比重逐渐下降,连贯言语的比重逐渐上升。

连贯言语和独白言语的发展是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关于第一语言的学习以及第二外语学习的最佳时间和方法。 (七)幼儿认知的发展:

就是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不断改进的过程。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幼儿大脑结构和内抑制机能的发展、言语和实践活动的发展在幼儿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1.思维特征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