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案例分析 一、栏目概况
、《焦点访谈》是一个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以深度报道为主,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开办。1994年4月1日正式开播,每天19点38 分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次日8点22分在这套节目中重播。
、栏目定位:舆论监督
、节目形态:每期节目13分钟。
在节目形态上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使报道有着落、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结构模式为: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 新闻事实及陈述(10分钟左右)+ 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
、报道内容的比例: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8月20日,在《焦点访谈》播出的3000多期节目中,属于正面宣传报道的共有2150期,占71%;属于舆论监督的内容,约600期,占20%;
、节目的策划和实施:
选题原则: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
报道方法: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性格化、性格经典语言化
、制作群体
《焦点访谈》的制作群体由制片人、主持人、编辑、记者和技术人员构成,他们分为四组:中心组是编务会的执行机构,负责节目的策划和协调。记者一组、记者二组聚焦国内,记者三组聚焦国际。
《焦点访谈》在节目管理和制作上采用制片人制。台里除了保留审节目的决定权,别的权都给了制片人。制片人是栏目的管理者和节目创作的组织者与把关人,也是节目的第一责任人,对节目的全程制作、经费使用、人员调配具有决定权。新闻评论部是国内将制片人体制引入新闻节目制作的第一家,《焦点访谈》是这种国际上通用的先进管理方法的第一批试验田。
、用人制度
《焦点访谈》的用人制度主要是聘用制,被一些专家称之为“第二用工制度”。具体岗位聘任由各个制片人实施操作,同时采用编外设岗的方式,扩展人才聘用的外延。
目前有正式人员30人、招聘人员40人、临时人员300人。 实行能进能出的活水机制。 、成就:
在中国电视新闻界,《焦点访谈》可以说是电视深度报道的一面旗帜。自推出后,一直受到观众的欢迎,长期以来平均收视率一直保持在16%左右,在央视节目中仅次于《新闻联播》。
年9月,获得ISO9001:2000质量管理认证证书
二、内容分析
、栏目最大特点:用事实说话
《焦点访谈》最初以“实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为节目定位语,在2001年4月1日节目开播6周年之际,将节目定位语改成更简明扼要的一句话--“用事实说话”。这一定位语不仅高度概括了栏目的最大特点,而且公开倡导新闻的客观性,为更好的进行舆论监督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旗帜。栏目的制作人员认为“用事实说话”,是事业成功的生命线。
在实施中,《焦点访谈》主要是从事实的调查、事实的选择和事实的表现三个环节上实现这一生命线的。
(1)“用事实说话”,首先是要对事实进行调查,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记者以 “第三者”的身份调查事实,努力将事实的基本要素、基本数据核实准确;第二、记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调查求证,调查求证的过程就是探寻真相的过程,就是挖掘事实本质的过程;第三、调查的过程应该是完整的,过程越完整越有说服力。
(2)“用事实说话”的第二个环节就是对事实的选择,在这里有“三要”-----要高屋建瓴、要敢于出新、要充分考虑效果。
(3)“用事实说话”的第三个环节是事实的表现,在这里涉及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真实性和真实感的关系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杨继红女士在她的讲座里详细地探讨。 真实是媒介的第一要务,是媒介的基础和生命线。没有人在初衷
上想忽略真实。但所拍摄到的真实,并不等于电视屏幕上所展现出来的真实;编导心中的真实,并不等于观众所相信的真实。真实和真实感,也就是传播的出发点和落点之间有天壤之别。这种差别的大小取决于电视人是否遵从信息传播的规律,是否在运用符合电视传播规律的方法来记录真实的东西。《焦点访谈》一直在努力缩小真实感和真实之间的差距。
在《焦点访谈》的员工们看来,真实传达的规律是两个“不可替代”--不可替代的调查路径,不可替代的采访对象。要把采访路径、采访对象的出场理由清晰地交待给观众,建立起一个台阶,让人物的出场顺着这个台阶一步一步顺理成章地走到电视屏幕前,让节目一步一步到达节目主题所要表达的高度。
人物的出场一定要有铺垫,每一个人物出现在镜头前都应该有理由。
如上图所示,这是一个同心圆。内层的人是最不可替代的,是当事人;其次是参与人,与事件相关;再往外是目击者;最后是知情人。这个同心圆可以无穷地画下去。到了最外一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街头采访。要把采访对象层层逼近到不可替代,当内层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失去了之后,外层就会往里推进,发生地位的转换,从而实现其不可替代性。要不遗余力地寻找最贴近圆心的参访对象,要不断逼近采访对象的身份感,交待他的权威,要把外层的人往里推。
在杨女士看来,电视人要想达到真实感,在操作过程中还应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