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下载本文

2.1.2.2植被状况

项目区山地植被主要以天然杂木林、蚕场为主,其次为人工林、经济林、疏林地、荒山。天然林以柞树、水曲柳、榆树、胡桃楸、椴树、枫树等阔叶树种为主,郁闭度超过0.7以上,树龄大都在10—20年左右。

人工林以日本落叶、长白落叶、红松等针叶树种为主,有少部分刺槐、杨树等。 经济林以板栗为主。

柞蚕场植被可分为好、中、差三种类型。比较好的蚕场墩株密度大,树势旺盛,郁闭度0.7以上,坡面草本灌木植物生长茂密,覆盖度达70%以上,水土基本不流失。比较差的蚕场,植被退化,缺墩少株,树势衰弱,郁闭度在0.5以下,坡面仅生长羊胡子苔草,花木兰等少量旱生植物,覆盖度在40%以下,水土流失较重,急需整治。

荒山植被主要以草本灌木植物为主,覆盖度在50%以下。

几十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原始天然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形成低质的天然次生林和草灌植被,且植物品种单一,针叶纯林比重较大,林分质量下降,大面积放养柞蚕,蓄水保土能力差,生态的整体功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物的多样性下降。

项目区林草覆盖率66%。

2.1.3水文、气象

2.1.3.1 水文

项目区属于中温带湿润地区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项目区下游的梨树沟水文站,主要水文特征值见下表。

梨树沟水文站水文特征值表

9

序号及名称 1、流域面积 全流域 站址以上 2、利用的水文系列年限 3、多年平均径流量 4、代表性流量 多年平均流量 实测最大流量(梨树沟) 调查历史最大流量(梨树沟) P=2%流量 P=0.2%流量 5、泥沙 多年平均悬移质年输沙量 多年平均含沙量 实测最大含沙量 2.1.3.2 气象 (1)气候

单位 Km2 Km2 年 m3/S m3/S m3/S m/S m3/S m3/S 万T Kg/ m3 Kg/ m3 3数量 5902 4839 43 26.63 83.96 17400 17600 14400 20060 69.28 0.26 2.59 备注 1960年 1888年 项目区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湿润气候带东西季风区,为季风南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雨雪丰沛,暴雨特多,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冬有严寒,夏无酷署;南北高低气候差异大,立体气候带明显。

(2)气温

项目区平均气温7.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2.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2.8℃,极端最高气温35.6℃,极端最低气温-26.7℃,≥10℃ 积温3210℃,无霜期为156天,早霜起于10月,晚霜止于4月。

最大冻土深度平均为80cm,最深132cm,最浅为43cm。 (3)风

项目区平均风速2.2m/s。全年静风频率为34%,出现较多的风向及频率为:西北风

10

7%,西南风6%,东北风5%。 (4)湿度、云、日照、蒸发

项目区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蒸发小。项目区年平均相对湿度70%,年平均日照时数2470.3小时,太阳总辐射量5344kj ,年平均蒸发量850mm。 (3)降水

项目区年平均降雨量1044mm,是东北地区降雨和暴雨中心。降水季节差异大,降水最少月为1月,最多月为8月,次多月为7月。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别为全年雨量的14%、68%、15%、3%。

降水年际率变化大,县域50年以来最多年降雨量1615.0mm(1985年),最小年雨量626.8mm(1965年)。

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为203mm,2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257mm。多年径流深度在600~700 mm之间。

**暴雨极值表

时间 6小时最大雨量 12小时最大雨量 24小时最大雨量 雨量(mm ) 342.4 562.8 658.9 日期 1998.8.7 1960.8.12 1937.7.26 2.2社会经济条件

2.2.1行政区划及劳动力现状

项目区总土地面积22.13km2,总人口0.11万人,农业人口0.11万人,农业劳动

力0.0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项目区社会经济现状见附表3。

11

2.2.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总面积2213hm2,农业用地174hm2(其中坡耕地67.2hm2),林地1577hm2,牧草地22hm2,水域91hm2,荒地108hm2,未利用地91hm2,村屯道路用地143hm2,人均土地2.01 hm2,人均耕地0.16hm2。土地利用现状见附表7。

从项目区耕地坡度组成中看出,5°以下的面积106.8hm2,占总面积的4.83%,5°~15°面积41.2hm,占总面积的1.86%,15°~25°面积26hm,占总面积的1.17% 。项目区耕地坡度组成见附表5。

存在的问题:

1、耕地肥力不高,地力下降。

项目区坡耕地有67.2hm2,有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坡耕地比例很低,未修水保工程的坡耕地土层一般在0.2~0.4m,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极差,土壤有机质含量极低,土质贫瘠,水土流失程度不一。

2、蚕场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

**市的柞蚕场按植被状况、柞树墩密度、产叶量等主要指标衡量,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蚕场植被完整,植物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灌、草及枯落物四层,亩产柞叶量400公斤左右,土壤在机质含量在3%以上每亩有柞树180墩左右;二类蚕场灌木层逆向演替,草本植物不如一类蚕场旺盛,亩产柞叶量300公斤左右,土壤在机质含量在2%左右,缺株10%左右;三类蚕场植被遭到破坏,灌木植物稀少,草本植物以耐旱的羊胡草、结缕草、苫房草为优势草种,植基本没有成层现象,亩产叶量200公斤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缺株面积达20—30%左右。

项目区蚕场面积618 hm2,占林地面积的38%以上,其中一类蚕场面积62 hm2,占

2

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