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使用者尽快地了解到企业本会计期间的重要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浏览最终的年度财务报表提供一种导读的作用。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货币计量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会计核算要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会计法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同时,有必要也应当以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作为补充。二是假定币值稳定,因为只有在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时点上的资产的价值才有可比性,不同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才能进行比较,并计算确定其经营成果,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
由于企业最终生成的财务报表上体现的数字具有概括性的特征,而货币则是唯一的、统一的计量尺度,所以货币计量假设必须存在。但是,货币计量假设的子假设币值稳定不变假设则成为财务会计和会计计量乃至财务报表改革的一个巨大的障碍。币值稳定不变假设是历史成本计量的坚实根基,而与公允价值则是不相称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要想得到更广泛的运用,至少在未来与历史成本并驾齐驱,币值稳定不变假设必须排除在会计基本假设之外,但可以降格为会计假定,仅仅适用于利用历史成本计量的经济业务的情况。同时可以将货币计量假设改为“货币同非货币计量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非货币信息的确认和计量的相应准则。另外对于不能量化或暂时量化有困难的要素信息,但对于决策又非常重要的,应该采用文字记述方式向信息使用者进行披露,这样才能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完整的会计信息。
2.2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2.2.1权责发生制
(1)权责发生制的涵义
权责发生制原则亦称应计基础、应计制原则,是指以实质取得收到现金的权利或支付现金的责任权责的发生为标志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及债权和债务。即收入按现金收入及未来现金收入――债权的发生来确认;费用按现金支出及未来现金支出――债务的发生进行确认,而不是以现金的收入与支付来确认收入费用。
(2)历史考察
①早期的会计由于只有资产负债表,所以一般不涉及权责发生制。②19 世纪以后,有了委托代理关系,因此,正确确定利润以解决委托代理关系成了会计工作的重心。由此,权责发生制应运而生,但主要是针对收入和费用。③20 世纪后期,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使资产负债表又成了财务报表的核心。相应的,权责发生制有了较大的改进,即由针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扩大为所有要素的确认。并且有着鲜明的特点,就是对资产和负债确认时,更加强调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和流出。
(3)评价
权责发生制有其公认的优点,它能更好的反映各个时期的成本和盈亏数,能更好的说明企业的经营业绩。并且,采用权责发生制能全面揭示主体资产、负债及其变动的信息。但是,其也存在许多缺陷:①所提供的损益信息失真。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收入与费用相配比,以便正确计算企业的利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分期确认、计算和分配收入及费用。但是由于在这一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方法太多,使得会计人员在存货计价、费用摊配、计提折旧方面要采用一系列主观估计和判断的方法,造成损益计算的随意性极大,使得损益信息失真。②不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权责发生制下的传统会计最终决定的是净利润而不是现金流量。然而,在某种程度上,现金与现金流量比会计利润更重要,特别是在金融风险日益加剧的今天,企业现金流量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③不能反映非交易事项。权责发生制反映的是交易观,即在会计系统中只处理与反映那些对企业的经济利益确实产生了影响的交易或事项,而对非交易事项则不予以处理与反映。这使得对于一些已经形成的权利和义务,由于没有相应的交易活动而无法确认,致使权责发生制显得不够完整。典型的例子就是自创商誉。④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对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产生了巨大冲击。在会计确认环节上,现行会计理论的核心观念为权责发生制,同时要求被确认的项目要具有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因此,其对一些新兴的业务无法确认。
2.2.2收付实现制
(1)涵义
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按照收付实现制,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将与现金收支行为的发生与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换言之,现金收支行为在其发生的期间全部记作收入和费用,而不考虑与现金收支行为相连的经济业务实质上是否发生。
(2)评价
①用收付实现制确定企业的收入、费用及利润具有客观性和可比性。用权责发生制确定企业的收入、费用及利润时,费用必须依其同收入的关系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就必须采用折旧方法、摊销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等人为的方法,使会计中采用了许多的估计、预测数据,从而其提供的数据也较收付实现制丧失了一定的客观性和可比性。②收付实现制反映企业实实在在拥有的现金,而企业能否按期偿还债务、支付利息、分派股利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实际拥有的现金。③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是长期投资的决策目标。长期投资涉及时间长、风险高,投资者不仅要考虑投资的收益水平,更关心投资的回收问题。而期间利润指标只关系到投资额在本期所分摊份额的回收,并且利润指标受权责发生制下应收、应付项目的影响,主观性太强。因此,投资者注重现金的实际流入或流出。只有投资期限内现金总流入量超过现金流出量,投资方案才是能够被接受的。
2.3 会计确认基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现行财务会计确认基础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关于财务会计确认的界定问题,是广义确定还是狭义确定。广义的确定是针对财务报告而言的,而狭义的确认只针对财务报表。二是关于交易观还是事项观的问题。交易观只处理与反映那些对企业的经济利益确实产生了影响的交易或事项,而对非交易事项则不予处理与反映。三是关于财务报告重心的问题。财务报告应以哪个报表为重心,如以利润表为重心,会计确认应重点解决配比问题;如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则重点解决计价问题。四是关于财务会计要素的定义问题。是强调过去还是强调现在和未来。五是关于财务信息质量问题。是强调相关性还是强调可靠性,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六是关于财务会计计量的有效性问题。要想改进财务会计确认基础,必须重新界定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最有效的计量属性,协调好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从现行的财务会计实务来看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应当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融合。
作为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的实际收回作为营业收入确认的标志,以现金的实际支出作为费用发生的标志,现金收回与现金支出之间的差额,恰好反映了经营活动的结果,即现金净流入或净流出,因此现金基础确认的损益与现金净流量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在现金流量信息日益重要的今天,有必要重新考虑收付实现制。现代会计应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完全的收付实现制在商业信用日益普遍和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的今天其适用性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被权责发生制所取代。然而,收付实现制对于企业现金流量的反映有很强的优势。因此,为弥补权责发生制的缺陷,二者应结合使用,以满足
不同目的使用者经济决策的需要,从而更有助于实现财务会计目标。
3 会计要素的确认原则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会计要素按照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会计要素的界定和分类可以使财务会计系统更加科学严密,为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
3.1 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方法
一般情况下,在权责发生制下才会出现资产(这种需要以后在各期陆续入账作为费用的支出),还有负债(这种需要在以后期间交付现金的义务);按照收付实现制的要求,收到现金则确认为收入、付出现金则确认为费用,而为发生现金收支的一些活动不做记录,如此以来,账上就不会出现除了收入和费用之外的会计要素,而且也不会出现以非现金的形式存在的资产和负债。所以可以说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是权责发生制得以全面应用的提现。
3.1.1 关于资产定义的历史发展
在18世纪初,对于资产的发展大致上是这样的。起初,对资产的定义往往是与经济学家联系起来的。在1907年出版的《账户原则 》(Philosophy of Accounts)一书中美国的会计学家斯普瑞格,将资产定义为“以前所提供服务的聚集和将要获取的服务的贮存”;1929年出版的《会计中的经济学》(Economics of Accountancy)认为,资产是“指处于货币形态的未来服务,或可转换货币的未来服务。这些服务之所以成为资产,仅仅因为它对某个人或某些人有用”。
在40-50年代会计准则基本形成时,有关资产的定义产生了根本的变化。于1953年发布的第一会计名词公报上美国注册会计师协所属的会计名词委员会转而从会计规则角度来定义资产。这份公告认为:资产是依据会计的规则或原则,而在账簿上结转到账户借方余额所代表的事物。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在1970年所发布的第四号报告中也认为,“资产是企业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所确认和计量的经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