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确认--第三组 下载本文

应该认识到,不同的会计事项,其计量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历史性会计事项是已经发生了的,其计量是相当容易的;而未来的会计事项,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对其进行计量便变得比较困难。货币是会计的主要计量单位,但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以货币来表现价值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结果,但从会计发展史的角度考察,会计计量单位经历了实物计量单位占主导地位阶段、实物量度与货币为统一量度阶段的发展过程。这说明以货币计量单位代替非货币计量单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货币计量的优点在于它便于综合进行核算,对实物量度无法考核的经济指标进行分析,从而深入地反映经济活动及其过程。值得注意的是,12、13世纪的意大利北方的一些城市,银行业已较为繁荣,货币在量度中的作用已显示出来。然而,这一时期的某些账簿记录仍采用实物量度。这一现象的存在,或是人们对货币计量作用的认识不足或是会计计量理论与方法的缺陷所造成,但它给了人们重要的启示:对某些无法或不宜进行计量的会计对象可以采用非货币单位进行计量,这是对货币量度的补充,而非对货币计量的否定。另外,由于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某些要素并没有通过交易,并且市场上不具有类似的参照物,这决定该要素一时无法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再则,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现价值也是可行的,在货币产生之前,会计信息就是借助实物单位进行计量的。

(3)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确认的重要标准。会计事项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会计信息的充分性和可比性才具有现实意义。因而,会计系统要确认的一个会计事项,它必须是可靠且相关的会计事项。在单式簿记时代,具体会计目标是核算收支及其结果,因而会计确认的标准就是与收支相关的可靠的会计对象;在复式簿记时代,具体会计目标是反映资产、损益、交易、债权、债务相关的、可靠的会计对象;在股份有限公司出现后,会计确认标准也就发展为与评价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和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可靠的会计对象;在证券市场出现以后,会计确认标准进一步扩大为与评价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投资者决策、企业经营管理等相关的可靠的会计对象。由此可见,基本确认标准是与具体会计目标相关的可靠的会计对象;而具体确认标准因具体会计目标不同而不同。由于具体会计目标随会计的发展而不断增多,因而具体确认标准也不断扩大。

现代经济环境中,企业的许多资源由于不同时具备会计确认的四个基本条件,因而未能予以确认,如缺乏可靠计量属性的企业“管理经验”、“关键技术人才”、“市场开发能力”等资源。

2 会计确认的理论基础

2.1会计基本假设

2.1.1会计假设的含义

会计假设是指对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项或会计现象所做的合理推断。会计工作所处的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会计假设虽然有人为假定的一面,但是并不因此影响其客观性。事实上,作为进行会计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总结而形成的,绝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或简单武断的规定。离开了会计假设,会计活动就失去了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基础,会计工作就会陷入混乱甚至难以进行。

2.1.2会计假设的内容

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于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中界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是会计主体。一般来说,法人(或称法律主体)可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绝对是法人。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首先,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工作中通常所讲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

其次,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是居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

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再如,由企业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等,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属于会计主体,应当对每项基金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会计主体存在相对的局限性,表现在,一方面企业组织形式越来越突破固定的实物形态和确定的空间范围。首先,跨国公司的增多,使得企业的空间范围在无限地延伸和扩展;其次,虚拟企业大量涌现,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迅速将大量的个体通过网络联结起来完成某个项目,业务完成后又可以立即解散。另一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突破主体假设。环境不确定性大,加大了决策的风险和难度,信息使用者需要会计系统提供除了企业自身信息以外的更多的信息。

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在信息革命面前,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正变得越来越难以界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企业的供应商、雇员和顾客将以“交易为纽带”进行经济活动,这些交易网络将围绕存在着密切联系的企业群体或“虚拟企业”的会计信息,这些企业群体的经济活动的规模、迅捷性和复杂性也许是目前的企业、甚至是企业集团所不能比拟的。如果企业的空间范围界定如此具备弹性,那么未来的非传统性企业——“虚拟企业”,将会是一些企业网络,甚至是成千上万的个人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网络,当然这些个人都要是一些极具潜力的“人力资源”或“智力资本”,他们构成了虚拟企业的主要的资产。因此,需要抛弃传统的将企业实体或有形的企业当作会计主体的思路,应该对会计主体的内涵与外延重新进行认识。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入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

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如果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

会计理论中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定义采取了“非反例即为真”的思路,即“除非有明显的反证证明一个企业或者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日期将进行清算,否则都认为企业将持续地经营下去”。但是持续经营假设就仿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只有假设企业持续经营,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实现原则才能获得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持续经营假设以及会计分期假设下最终得到的财务报告不可避免地含有人为估计和判断的成分在内,由此得到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的会计信息只是对企业整个经营过程某个横截面的综合与分析,因此不可避免地具备了“暂时性”的特点——持续经营总是相对的。如今的持续分期令人更加困惑,持续经营假设失去了其得以建立的会计环境。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产生于会计环境比较稳定的工业时代。然而, 在知识经济时代,商品的价格、利率、汇率变动剧烈??在这样的高风险环境下,企业随时可能被市场淘汰。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缩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一个企业将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但是,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还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都需要及时的信息,都需要将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分期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明确会计分期假设意义重大。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分期假设,目前受到网络化和实时报告系统的冲击,虽仍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其内容必须相应地得到修订。修订后的会计分期假设的间隔期将大大缩小,将会出现按照季度、月度甚至旬为时间单位编制财务报告。中期财务报告的作用将日益突出。另外,考虑到年报的滞后性,建议编制简化年度报告,使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