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小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全 下载本文

本课的一个重点活动就是建太阳系模型,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太阳系各行星的大小、距离远近排列,获得最直观形象的感知。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也是令学生惊讶万分的活动。通过分析教材中的资料数据,按比例将太阳系八大行星缩小进行比较,学生对八大行星谁最大,谁最大,大小差异有多大就一目了然了。

《在星空中(一)》教学反思

《在星空中(一)》这一课是教科版六下科学宇宙单元的第六课时的内容,本课学习的重要目标是通过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让学生客观真实地去认识和了解星座,建立正确的有关星座的概念。通过本课教学,我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想法。

浩瀚的星空对学生来说是那么的神秘和好奇,学生对学习星空知识充满了期待,现代化的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却使学生越来越远离满天的繁星,学生缺乏学习本课的生活经验,天文知识和空间想象能力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通过几个班的教学,对本课的教学有了较为准确的定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教材的编排的处理。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探究活动一般应由简单到复杂。在本课的教科书中首先安排了了解星座这一内容,介绍了星座的由来,还出示全天春夏星图;第二部分是建一个“星座”模型;第三部分认识星座,根据大熊星座中的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最后组织学生夜间观星。在试教过程中,我曾根据教科书的安排来组织教学,但经过前两个班的教学,发现这样的安排并不是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刚开始学生可能感到星座非常有趣,但这份兴趣并没有很好的得到保持。于是在后面的三个班的教学,我对教科书的环节作了一些改动,从学生熟悉的北斗七星入手,通过建立北斗七

星的模型树立正确的星座观,最后再到寻找北极星,认识星座。这样由点及面的安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星座的知识,星座的划分和平面概念、以及寻找北极星等环节难度不大,不应成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何通过学生的“建模”过程,帮助学生从平面的“星座”一步步走向“立体”的星座,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星座的远近和我们视觉上形成的平面的构图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所没有的,更是学生理解最困难的地方,需要教师想办法突破的。学生对星空、星座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对组成星座的各个星球之间的关系的了解更少,学生一般也不会去关注和思考星座中各个星球之间的立体关系。教学中,教师应降低教学难度,以一个星座中各个星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切入口,让学生从自己逐步走向模型,从平面逐步走向立体,从地球逐步走向星空,从而建立起星座的正确概念。

3、对建立一个“星座”模型的改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建立模型,树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教科书设计让学生按要求去作纸模,打孔挂线吊小球。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个环节需要非常多的时间,这样就会减少学生对模型的观察与思考的时间。在教学时,我简化了制作环节。另外学生对北斗七星在星空中的排列一般只是停留在平面上,要一下子让学生凭空“建模”,建立起立体的概念非常难,学生对为什么这样“建模”没有清晰的理解。为什么这颗星要放得远一些?为什么这颗星要放得高一些?道理在哪里?学生一知半解。我把学生“建模”的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分解,从认知“星星”的远近和我们视觉上形成的平面构图的关系开始,先从立体走向平面,再从平面理解立体,从而理解北斗七星的立体构成,学生的理解便水到渠成。这样更有利于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对模型进行观察与思考。

4、提供给学生空间想象的支架。

本课的教学,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对空间的想象和理解,学生是有较大困难的。这就需要老师借助具体的实物材料、图片、多媒体课件、动画等手段,在学生出现理解上的困难时,及时提供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完成概念的建构。

5、对情境创设的取舍。

在备课伊始,我寻找了大量的关于星空的视频与软件,想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研究,然而教学时我们却发现,第一,这些视频与软

件由于容量较大,在使用的过程中并不是很方便。第二,这些视频与软件的使用确实能给学生带来“轰动的效果”,然而学生并没有将这份兴趣带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正确的星座概念的建立,也没有起什么作用。因此我决定忍痛割爱,回归到真实、扎实、有效的课堂。

在星空中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与原来的教案相比有这样几个不同:

第一,引题既能联系上节课《在星空(一)》的内容——星,又能自然地引入如何找到一颗星的所在的相应星座问题,也提出了本课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比原来让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入手更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二,本节课更注重让学生利用书上插图找牛郎星、织女星、天津四等星,再让学生找到这些星所处的星座位置,让学生说说如何去找这些星的?先找银河,再找星座,再找要找到的星。通过划、圈和说等途径使学生更易理解掌握找靠近银河系旁星座的方法。但如何没有靠近银河的星呢?自然引入利用星空活动盘找星座的方法。

如何利用星空活动盘找星座,教师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做,更更易学生的掌握。

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安排比原先教学效果要好些,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节奏更紧凑,节省了教学时间。35分钟完成了原来40分钟的教学内容。

不足之处:如果学生课前自己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内容,课堂上能多举手发言,讨论的氛围会更加浓厚。

《探索宇宙》教学反思

在认识宇宙的教学中,我通过图片资料给学生视觉冲击,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宇宙的迷人,宇宙的神奇,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一系列数字,震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宇宙的浩瀚无边。除了教材中介绍的“银河系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发现超过100亿个河外星系”这些资料外,又补充了一些前两节课星空教学中提到过的星座距离地球的距离,如天鹰座的牛郎星距离地球16光年,天琴座的织女星距离地球26光年,这两颗星之间也距离16光年。学生听了感到无比惊讶,没有想到看上去近在咫尺的星星相隔却是如此遥远,一下子深深感受到太阳系的渺小,宇宙的辽阔无边。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使学生认识到自古以来人类对宇宙探索的不懈努力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我更重点介绍了中国对世界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以及中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生对于中国发射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嫦娥一号”的事情有所知,但了解并不多,结合此次教学,通过大量文字、图片、视频让学生重温中国探索宇宙的巨大成就,并展望未来,了解中国将在今年发射“神舟七号”,将首次实现宇航员太空行走;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课后,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以进一步了解中国探索宇宙的历程以及在航天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