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经典语录 下载本文

348 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产,信赖是最佳的缘份,心安是最大的幸福。——《法句经》349 有僧问洞山良价:寒暑到来如何回避?洞山:到那没有寒暑的地方去。僧:哪里是没有寒暑的地方?洞山:冷时冷死你,热时热死你。

350 有人请教慧海如何用功,慧海: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一切人总如是呀?”“吃时不肯吃,百般思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自然不同。”

351 有一佛,名为“大无畏”,其渡人也,曰“施无畏”。无畏有五,曰:无死畏,无恶名畏,无不活畏,无恶道畏,乃至无大众威德畏。

352 有僧问石头希迁:如何是解脱?石头反问:谁缚汝?僧:如何是净土?石头:谁垢汝?僧:如何是涅槃?石头:谁将生死与汝? 353 师示众云: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坛经》

354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六祖慧能 355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令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六祖慧能 356 修道如栽田,谷子变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饭;佛性如种子,众生本性与佛无异,自心是佛,故曰佛性。

357 小慈但心念与众生乐,实无乐事;小悲名观众生种种身苦,怜悯而已不能令脱。大慈令众生得乐,亦与乐事;大悲怜悯民众生苦,亦能令脱苦。

358 譬如狮子,百兽之主。为小虫吼,则为众所笑。若在虎狼猛兽中奋迅大吼,则为智人所可。——金埴 《不下带编》

359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般若经》

360 禅宗四祖道信见三祖僧璨:愿老师慈悲,赐给我解脱法门。僧璨:哪个捆绑了你?道信:没人捆绑我。僧璨:既然没人捆绑你,还求何解脱?

361 世上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

362 观照自在的禅者,“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入法界不被法惑。” 363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玄觉 《永嘉证道歌》364 “如何是道?”崇慧禅师:白云覆青嶂,峰鸟步庭花。“如何是西来意?”崇慧:白猿抱子来青嶂,蜂蝶衔花绿蕊间。

365 修德有顺有逆。顺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极而彻证,证而了无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远,修极而永堕恶道,堕而了无所失。 366 人生原是傀儡,只要把柄在手,一线不乱,卷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捉掇,便超此场中矣。

367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

368 舍心的特质是促使自己对众生一视同仁,作用是能看见众生的平等素质,摒除厌恶与喜好感是它的成功,引发对无知的毫不在乎是它的失败。

369 大智度论有“以佛菩萨眼视众生,一切众生皆成佛菩萨,以牛羊眼视众生,一切众生皆成牛羊。”这便是有慈心与无慈心的用心不同。

370 佛在世,如莲花,生泥中更不著泥;在世不著世,破一切烦恼,究竟离生死际,以名为佛。——《杂阿含经》

371 思入世而有为者,须先领得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缘;思出世而无染者,须先谙尽世中滋味,否则无以持空寂之后苦趣。 372 参禅三阶段:一、执着寻找禅的本体,无所得;二、粗通禅理,却拘泥于“我即空”,似悟而实未悟;三、顿悟瞬刻即永恒,我即佛、佛即我。

373 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莲池大师

374 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

375 喜静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著于静便是动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

376 默默地关怀与祝福,亦是无形的布施。凡事心存诚恳,而不虚情假意;凡事心存恭敬,而不藐视他人。焦虑、仇怨、嫉妒等都是苦的泉源。

377 人生的一切,积于内心世界,投射到外部,成为“现实”。虽然外界的种种人与事,有时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但真正主宰生活的,是我们的心。

378 品格修养是习禅的毕生要务,重要性远超机锋妙语,法昭禅师有偈:同气连树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379 佛有佛眼,心有心眼,只要不被一叶遮拦,便会满目青山。怕的就是自己一叶障目,什么都看不见,怎能不一片苦海?

380 喜悦是从自性中表现出来的,人不可能以追求的方式获得真正的快乐,所以慧思禅师说: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

381 如果你不贪求、不占有,那就是自在圆满。惟宽禅师说:“思之不及,议之不得,曰不可思议。”

生活之道就是不可思议,不能以比较来取舍。

382 瞋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智者大师

383 后期禅宗认为,万类之中,个个是佛,寻常、普通的生活中,处处充盈着禅机。故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384 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憨山大师醒世歌》

385 慈悲是一种由内在所发出来的意识行动,这种行动,使一个人由有情的生活,一跃成为般若智,这种转识成智的过程,就是精神生活的提升。

386 世人为荣利缠缚,动曰:“尘世苦海。”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答樵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耳。 387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着净,即障道也。——《坛经》

388 且问你,忽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黄檗禅师

389 禅师把盐撒入一杯水,水咸得发苦,更多的盐撒入湖,湖水仍纯净甜美。曰:生命的痛苦是盐,容器决定它的咸淡,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

390 诸法空寂,佛无定相,一切都是心的体现,关键不在于行住坐卧本身,而在于自性是否开悟:性悟则无往而非禅,性迷则坐卧皆非禅。

391 禅师在一块白板上点了一个黑点,问徒弟:这是什么?徒弟们异口同声:一个黑点。禅师笑了:只有一个黑点吗?这么大的白板都没有看到?

392 日休禅师: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迷惑,活在明天的等待,只有活在今天最踏实。今天便是这刻,每个分钟,如全做好,人生就会美妙。

393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名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永嘉证道歌》

394 佛陀卧于恒河畔,不进食不沐浴,想通过肉体的痛苦悟道。终无果,终于明白:肉体的修行仍将受困于肉体,执于一念,也就受困于一念。

395 石头:大师,我爱的姑娘离我而去,我很难过。大师笑道:你真笨。难过的应该是她,你失去了一个不爱你的人,她却失去了一个爱她的人。

396 佛家四宽:懂得对别人宽容,就会常常开心;学会让自己宽心,就能保持乐观;能对生活宽厚,就有更多能量;想让前途宽阔,就要从心开始。

397 禅是静谧、安详的,但又是充满生意的,忽略了后一点,也就不能参透禅的底蕴。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春来草自青。——《五灯会元》

398 日休禅师:人该活在进步中。徒弟:何谓进步?日休回答: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天天好一点,就是进步。

399 石头:我该找个我爱的人还是爱我的人做妻子?佛:答案在你心底。能让你感到生活充实,让你挺起胸往前走的,是你爱的人还是爱你的人?

400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401 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402 佛语“随缘”最有意味,有多少自在安舒,世人欲享和平之福,终身受用此二字不尽。——《昨非庵日篡》

403 某日,大师偶尔听见徒弟自叹:人生譬如一场筵席,饮酒多少不同,同时而散。欲事多少不同,同时而死。大师笑应曰:独不见有逃席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