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与相平衡 下载本文

根据杠杆规则,可列出下列关系: ng/n(总) = (0.544?0.500)/(0.544?0.417) = 0.34646 ng = 0.34646n(总) = 0.34646?999.15mol = 346.17mol n1=n(总)?ng=(999.15?346.17)mol=652.98mol 气、液相的平均摩尔质量分别为:

Mg??yBMB=(0.583?18.015+0.417?60.052) ?10?3kg·mol?1=35.54?10?3kg·mol?1 Ml??xBMB=(0.456?18.015+0.544?60.062) ?10?3kg·mol?1=40.88?10?3kg·mol?1 气相的质量: 液相的质量:

mg?ngMg?(346.17?35.54)?10?3kg=12.3kg

ml?nlMl?(652.98?40.88)?10?3kg=26.7kg 或 ml?mA?mB?mg?26.7kg

5——27(A) 水与异丁醇液相部分互溶,在101.325kPa下,系统的共沸点为89.7℃,这时两相液相与气相中含异丁醇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 l1 g l2 0.087 0.70 0.850 今由350g水和150g异丁醇形成的共轭溶液在101.325kPa下加热,问:

(1)温度刚要达到共沸点时,系统中存在哪些平衡相?其质量各为若干?

(2)温度由共沸点刚有上升的趋势时,这时系统又存在哪些平衡相?其质量各为多少? 解:令A代表水,B代表异丁醇。 mA= 350g, mB=150g 系统的总质量 m = mA + m1 =500g

系统总的质量分数: WB,0 = mB/m =150/500 = 0.300

在101.325kPa下,89.7℃时系统分为两相液相(l1和l2)与气相,已知这三相中各含异丁醇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 l1 c g l2 0.087 0.300 0.70 0.850 (1)当温度刚要达到(即无限靠近)89.7℃时系统中只存在两个共轭相,即液相l1和另一液相?m(l)(0.300?0.087)?m(l2)(0.850?0.300)l2。根据杠杆规则可知:?1

m(l)?m(l)?500g2?1由上式可得: m(l1) = 360.4g, m(l2) = 139.6g

(2)当温度升至89.7℃时,开始产生气相,继续加热温度不变,l1和l2按一定比例减少,气相的量增多,直至液相l2消失温度才有上升的趋势,这时系统只存在气相(g)和一个液相(l)。由杠杆规则可知:m(l)(0.300?0.087) = m(g)(0.700?0.300);m(l ) + m(g) = 500g 由上式可得: m(l) = 326.3g, m(g) =173.7g

5—28(A) 为了将含非挥发性杂质的甲苯提纯,在86.02kPa的压力下用水蒸气蒸馏。已知在此压力下系统的共沸点为80℃,80℃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47.32kPa。试求:

(1)气相中含甲苯的摩尔分数;(2)欲蒸出100kg甲苯,需要消耗水蒸气多少千克? 解:(1)80℃时,总压p=86.02kPa, p*(H2O) = 47.32kPa。 p*(甲苯)= p?p*(H2O) = (86.02?47.32)kPa=38.70kPa

气相中含甲苯的摩尔分数:y(甲苯) = p*(甲苯)/p = 38.70/86.02 = 0.4499

105

(2)由于水和甲苯可认为是互不相溶,在它们共同沸腾时,气相中

n(甲苯)m(甲苯)/M(甲苯)p*(甲苯)?? n(水)m(水)/M(水)p*(水)欲蒸出100kg甲苯需要消耗水蒸气的质量:

p*(水)M(水)?m(甲苯) m(H2O,g) ?p*(甲苯)M(甲苯)= {47.32?18.015/(38.70?92.14)}?100kg = 23.91kg

5—29(A) A-B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的液-固平衡相图如附图,试指出各相区的稳定相,每条曲线所代替的意义,以及各条三相线所代表的相平衡关系。

解:(1)各相区的稳定相:

相区1为液相区;2为两个液相l1+l2;3为1+B(s);4为1+A(s);5为1+B(s);6为A(s) + B(s)。

(2)曲线a1E1为A的饱和溶解度曲线,又称为A的凝固点降低曲线;E1E3及b1E2皆为B的饱和溶解度曲线;E3CE2为A(l)和B(l)的相互溶解度曲线。

(3)水平线E3E2b2为l(E2)

题5-29附图

l(E3)+B(s)三相平衡;a2E1b3为l(E1) A(s)+B(s)三相

平衡。

5—30(A) 低温时固态部分互溶、高温时固态完全互溶且具有最低熔点的A-B二组分凝聚系统如附图。指出各相区的平衡相及各条曲线所代表的意义。

解:(1)各相区的平衡相;

相区1为液相区;2为1+?(固溶体);3为1+?(固溶体);4为固溶体区,在此区域内A和B皆可相互溶解,成为单相区;5为?+?两种固溶体的共存区。

(2)最上边的一条曲线为液相组成线,也就是?或?固溶体的饱和溶解度曲线;中间的那条曲线为固相线,它表示在不同温度下与液相成平衡的固溶体的组成;最下边的曲线为A和B在固态时的相互溶解度曲线,它表示在不同温度下固溶体的组成。

5—31(B) 利用下列数据,粗略地描绘出Mg-Cu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并标出各相区的稳定相。

Mg与Cu的熔点分别为648℃、1085℃。两者可形成两种稳定化合物Mg2Cu、MgCu2,其熔点依次为580℃、800℃。两种金属与两种化合物四者之间形成三种低共熔混合物。低共熔混合物的组成(含Cu的质量分数)及低共熔点对应为Cu:0.35, 380℃; Cu:0.66, 560℃; Cu:0.906, 680℃。

解:M(Cu) = 63.54 ?10?3kg·mol?1

M(Mg) = 24.305 ?10?3kg·mol?1 稳定化合物MgCu2中含Mg的质量百分数:

w(Mg)% = [M(Mg)/ {M(Mg) + 2 M(Cu)}] ?100%={24.305/(24.305 + 63.546)} ?100%= 16.05% 稳定化合物Mg2Cu中含Mg的质量百分数:

106

题5-30附图

题5-31附图

w(Mg)% = [2M(Mg)/ {2M(Mg) + 2 M(Cu)}] ?100%={2?24.305/(2?24.305 + 63.546)} ?100%= 43.34%

根据题给数据和上述计算,所绘出的Cu—Mg二组分凝聚系统的相对,如附图所示。

相区1的稳定相为1+Cu(s);2的稳定相为MgCu2(s)+1;3的稳定相为Cu(s) + MgCu2(s);5的稳定相为MgCu2(s) + Mg2Cu(s);6的稳定相为1 + Mg(s)。其它相区由读者写出。

5—32 绘出生成不稳定化合物系统液—固平衡相图(见附图a)中的状态分别为a、b、c、d、e、f、g的样品的冷却曲线。

题5-32附图(a)

题5-32附图(b)

解:由任一状态点(如令a、b…)开始

冷却,当冷却到两相平衡线时,由于有相变热放出,冷却速率变慢,在冷却曲线上出现转折点。当冷到三相平衡时,在冷却曲线上出现水平线直到有一个相消失温度才能继续下降。各条冷却曲线的形状,如附图(b)所示。

5—33(A) 高温时液态部分互溶,且生成不稳定化合物C的A—B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嵊如附图。试写出各相区的稳定相及各条三相线上的相平衡关系。

解:相区1的稳定相为液相(l);2为两液相共存区l1 + l2;3为A(s) + l;相区4和5皆为C(s) +l;6为A(s) + C(s);7为C(s) + B(s);8为l + B(s)。

三相线E1E2是组成分别为E1和E2的两个液相和C(s)三相共存,应写成下列平衡关系:

l(E1) + l(E2)

图5-33附图

C(s)

C(s) + B(s) C(s)+A(s)

三相线db:l(E4) 三相线ac:l(E3)

5—34(B) A-B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如附图(a)。指出图中各相区的稳定相,各三相线上的相平衡关系,绘出图中a点的冷却曲线的形状并简要标准冷却过程的相变化情况。

解:图中各相区的稳定相 稳定相区1:?(固溶体);2:?+1;3:?(固溶体)+1;4:C(s)+1;5:C(s)+?;6:?(固溶体);7:?+C(s)

各三相线上的相平衡关系: E2d线:l(E2) +?

107

C(s); nc线:l(E1) ?+C(s)

通过图中系统点a的冷却曲线如附图(b)所示。

题5-34附图(a)

题5-34附图(b)

5—35(B) A-B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如附图(a)。写出各相区的稳定相,各三相线上的相平衡关系,画出分别通过图中a、b、c各点的步冷曲线的形状并标出冷却过程的相变化情况。

解:图中各相区的稳定相 稳定相区1为?(固溶体);2为?+1;3为C1(s, 稳定化合物)+1;4为?+C1(s);5为B(s)+1; 6为C2(s,不稳定化合物)+1;7为C1(s)+C2(s);8为C2(s)+B(s)。

各三相线上的相平衡关系:

mn:l(E1)

?+C1(s) C1(s)+ C2(s)

C2(s)

xy线:l(E2)

E3M线:l(E3) + B(s)

分别通过系统点a、b、c各冷却曲线的形状及冷却过程的相变化如附图(b)所示。

题5-35附图(a)

题5-35附图(b)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