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资料整理(浙师大) 下载本文

六、论述题(20分)

联系自身实际,运用社会心理学的自尊理论谈谈如何确立和维护自尊。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影响自尊高低的因素。 (1)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2)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有时是无法选择的,比赛时的比较。有时是可以选择的,往往会选择向下比,与不幸运的人比,以维护自己的自尊,或者将相似性降低以维护自己的自尊。

(3)自己的内部标准。理想自我(我们想成为的人,它激励我们实现自己的抱负)与现实自我表现的差距——抑郁,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自己应该成为的人)的差距—焦虑,这两种情况回造成自尊的降低。在中国,这两种差距都与焦虑有关。

如何确立自尊。拥有自尊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确立自尊的方法有: (1)学会向下比较,自我提升。

(2)选择性遗忘(对消极事件比对积极事件遗忘的更快)

(3)使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肯定有利的,积极的反馈的可靠性,例如对待考试)

(4)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失败了没人怀疑你的能力,成功了则人们会更相信你的能力。

(5)在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受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以体现优势,增强信心,提高自尊。

六、论述题(20分)

假如你面对一个情绪焦虑的服务对象,你将如何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情绪管理理论,建立专业信任关系,并帮助服务对象了解自己的情绪,以及缓解服务对象的焦虑情绪。 管理情绪的3W理论:

首先是WHAT——我现在有什么情绪?先能察觉自己的情绪,并且接纳情绪。 其次是WHY——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我为什么生气?我为什么难过/我为什么觉的挫折无助/找出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最后是HOW——如何有效处理情绪?想想看用什么方法来舒解自己的情绪。 1、 察觉自己真正的情绪

(1) 探索自己曾有的各种情绪。

在一个安全的空间自言自语。找一个安全的空间,大声地把自己的感觉不加责备地说给自己听,把情感夸大,让它戏剧化到超出真实的感受。

以艺术(如看电视、读书、看电影、欣赏音乐和绘画等)作为发泄的媒介。可以回想一下,是什么情节、什么歌曲让你黯然泪下,然后,你就能知道引发自己情感的元素了。

回到过去。探索过去的回忆可以清楚自己个人独特的内在反应模式及情绪反应的原因,所以我们可以选定某一情绪主题,自由联想童年相关的记忆,然后把所想到的任何事情不做筛选地大声讲出来,用来澄清内在的感受。 (2) 增加对外在、内在与中间领域的觉察。

首先是觉察外在领域,所谓外在领域就是身体的知觉,也就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听觉、

味觉、触觉、嗅觉等,去观察外在环境,然后用“我觉察到??”的句子描述出来,不赋予任何解释和说明。有助于我们观察他人的状态。

其次是觉察内在领域。内在领域是自己的身体和情感所感受的事物,是自己内在的经验,是此刻身体内部某些特定部分的感受。练习时用各种感知觉去觉察身体的各种感觉。

最后是觉察中间领域。中间领域不是来自感官信息,而是通过抽象化的过程来解释信息。主要是思考以及与其它相关的一切。“我想??”,“我猜??”“我认为??”“我相信??”等动词。中间领域的活动不一定与现在有关,而可能与过去或未来有关。

(3) 记录整理每天的情绪,增加对自己情绪的认识与觉察。可以撰写个人的心情日记,通过一段时间就会了解情绪的周期和情绪变化的原因。 2、 了解引发情绪的原因和信念

造成我们某种情绪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我们对于事情的看法和想法。因此当我们能洞悉究竟有哪些非理性想法在左右着我们的情绪时,就比较能根据这些想法加以应对。

非理性想法大致有两种:一是夸大;二是不切实际的要求。 心理学家概括有七种对人们的影响较大的非理性信念: 1)一个人应该被周围所有的人喜欢和称赞; 2)一个人必须无所不能,十全十美,才有价值; 3)那些坏人都应该受到严格的法律惩罚; 4)事情不能如愿以偿时,那将是可怕的伤害; 5)一切不幸都是由外在因素造成的,个人无法控制; 6)面对困难和责任很不容易,倒不如逃避较省事; 7)过去的经验决定了现在,而且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3、 缓和情绪放松的方法。

(1) 身心放松法。由身体——心理的放松以身体或生理各部位的松弛作为练习时的目标,而达到心理松弛的效果(基本调节呼吸法、肌肉放松训练)。心理至身体的放松方法,把达到心理的松弛作为目标,通过练习的过程,让身体产生放松的效果。意象松弛法。还有身心连锁的放松方法。(引导学生做一个放松训练)

(2) 找人倾诉。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找人谈一谈,具有缓和、抚慰、稳定情绪的作用。建立个人的支持网络。

(3) 转移注意力。非常有利于改变情绪。看电影、电视、听音乐、做事,旅游。 4、 转换情绪的方法。改变想法来改变情绪。 具体步骤:

第一步首先要了解情绪结果受个人想法信念的影响,造成情绪产生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此事件的看法。

第二步了解与分辨理性与非理性想法,理性想法是健康的,而非理性的想法则是不健康的。 第三步去除非理性的想法,建立理性的想法。 5、 做情绪的主人

允许并接纳负面情绪的存在,其实就释放了一部分情绪。

应该承担自己对情绪的责任,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采取表现无力、解释、伪装等方法逃避情绪的责任。

一个人对生活是否有幸福的感觉,并不是他遇到负面情绪的多或寡,而在于他是否能有效地应对。

六、论述题(20分)

你认为我国社会中存在哪些偏见,并选择一、两种社会偏见,阐述偏见产生的原因、偏见有何影响,以及如何克服社会偏见。 (一)

偏见产生的原因。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观点:

1、团体冲突理论:为了争得稀有资源,如工作、石油等,团体之间会产生偏见。偏见是团体冲突的表现。相对剥夺感较易产生偏见与对立,所谓相对剥夺感是指人们认为自己有权获得某些利益却没有得到,这时他们若把自己与获得这种利益的团体相比较时,便会产生相对剥夺感。

2、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偏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父母的榜样作用和新闻媒体宣传效果最为重要,儿童的种族偏见与政治倾向大都来自父母。(白人对黑人的偏见)

3、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对陌生人的恐惧(贬低对他们的认识)、对内团体与外团体的不同对待方式(喜欢内团体的人,排斥外团体的人)以及基于歧视的许多假相关(多数人与少数人不良行为的比例相同,但少数人的不良行为被过分估计)等都助长了我们对他人的偏见。(不同民族与不同国家的不同,被称为异类而不予接受,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应该包括包容心理,对异文化的认同并以欣赏的眼光来接受。开放的意识也包括克服困难偏见,认为外国是蛮夷之邦。

4、心理动力理论:用个人内部的因素解释偏见。认为偏见是由个人内部发生、发展的动机性紧张状态引起的。一种是把偏见看成是替代性攻击,另一种是把偏见视为一种人格反常。偏见是一种人格病变。 (二)偏见的影响与克服 1、偏见的影响。

(1)对知觉的影响。表现在性别差异上,如认为男性的数学能力比女性的高。男性和女性的两张照片,认为男性比女性高。(男的比女的强)

(2)对他人行为的影响。自证预言。偏见不仅影响偏见持有者自身的行为,而且也影响对方的行为,偏见持有者对对方的预期会使对方按照自己的预期去表现行为。这种使得目标对象产生符合预期行为的现象叫做自证预言,也叫做自我实现的预言。(我很漂亮,我很棒) 2、消除偏见的方法:

(1)社会化。通过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来减少和消除社会化过程中的偏见。 (2)受教育水平。接受的教育越多,人们的偏见将会越少。偏见来源于无知和狭隘。 (3)直接接触。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奥运会等都可以克服人们之间的偏见。(各国人的偏见)

(4)自我检控。当人们认识到自己有偏见时,可以通过静下心来想,抑制自己的偏见反应等减少之。

六、论述题(20分) 试论述社会心理学的说服理论 (一)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

外部刺激 说服对象 作用过程 结果 说服者 信息 情境 (二)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

从说服模型可以看出,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 1、 说服者因素

(1)说服者的可信度。可信度主要取决于说服者的专家资格和可靠性。

A、专家资格: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人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比较有效。高可信度的说服者造成了更多的态度改变。睡眠效应:低可信度的说服者的影响力随时间推移而提高,甚至达到与高可信度的说服者的影响力相当的程度,这一现象称为睡眠效应。睡眠效应往往在可信度线索一开始就与说服信息相联系时,该效应最易发生。

B、可靠性。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赖。若人们认为说服者能从自己倡导的观点中获益,人们便会怀疑说服者的可靠性,此时即使他的观点很客观,人们也不大会相信。“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说服者的受欢迎程度,人们经常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自己喜欢的人一致,而说服者是否受欢迎却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说服者的外表,是否可爱(可爱的、乐观的人往往是吸引人的,而吸引人的特征可以提高说服力)、以及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人们常常改变自己的态度,以与自己相似的人一致)。 2、 说服信息的因素。

(1)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说服者原有的态度之间的差距。一般地说,差距越大促使态度改变的潜在压力越大,实际的态度改变也越大。但这种改变也有一个限度。弗莱德曼认为:在某一限度内,态度改变随着差异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个水平后,如果差异继续增加,态度改变开始减少。但是如果说服者的可信度高,他能产生最大态度改变的差异水平也就越大。 (2)信息唤起的工恐惧感。随着信息唤起的恐惧感的增加,人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也增加;但是当信息唤起的恐惧感超过某一个界限后,人们的态度反而不发生改变。

(3)信息的呈现方式。说服所使用的媒体。大众传播加上面对面的交谈的效果要好于单独的大众媒体。在说服信息非常复杂的时候,不生动的媒介(书面)的效果最好,而在信息简单的时候,视觉最好,听觉次之,书面语最差。 3、被说服者的因素。

(1)被说服者的人格。它包括个体的可说服性、智力和自尊。

(2)说服者的心情。心情好的人更易于接受他人的说服性观点。实验表明在有东西吃或有

投入或承诺 免疫 人格特征 学习信息 情感转移 一致性 反驳 态度改变 贬低信息 歪曲信息 拒绝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