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紫外降解及安全性评价层上最低检出量的荧光强度来确定其含量大小。1.6.2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HPLC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包括柱后溴衍生化法(SFB)、柱后碘衍生化法(PCD)、柱前衍生化法、在线电化学衍生和在线光化学衍生、正相HPLC.荧光法(ChiavaroE,2001;TheanJE,1980)。常用于黄曲霉毒素检测的检测器主要包括荧光检测器、紫外检测器、质谱检测器以及安培计。液相色谱具有适用范围广、选择性宽、分离性能好、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结果精确、操作自动化等优点。因AFBl和AFGl其在含水的环境中容易发生荧光淬灭,需对AF进行衍生化来提高其检测灵敏度。衍生化方法主要有柱后衍生系统包括碘衍生化法、溴衍生化法、光化学衍生化法和电化学衍生化法。目前,样品分离净化方法一般都会用到免疫亲和小柱,该方法快速且净化效果好(冯靓,2007)。1.6.3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1995年起,ELISA成为AOAC官方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方法之一(AOAC,1995,USA),我国国标GB/T5009.22中也包含此法。ELISA法包括两种:双抗体夹心法和免疫竞争法,AFBl单克隆抗体的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法是特异性更强的ELISA法,使用间接和直接竞争ELISA法分析AFBl,其检出限均小于1ng。酶联免疫法具有快速灵敏,对人体伤害小的优点,但其重复性差,假阳性几率较高,且实验试剂稳定性差,不易保存,测定时需要专门配备酶标仪。此外,对于高盐、高脂样品需专门处理,增加了操作步骤。1.6.4免疫亲和柱法(LAC)免疫亲和柱法(包括免疫亲和柱一荧光光度法和免疫亲和柱.HPLC法)既能实现准确定量又能达到快速检测的要求,免疫亲和柱法采用单克隆抗体技术,用一定比例的有机试剂提取黄曲霉毒素,在过免疫亲和柱,洗脱后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进行检测,该方法的测定范围0-300g/kg。免疫亲和柱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灵敏度和准确度,避免了在样品预处理过程中使用有毒有机溶剂,对于实验操作者更加安全。1.6.5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LC.MS法是仪器分析的热点检测方法。这种方法结合了液相和质谱两者的优点,分析范围广、灵敏度高(罗松明等,2007)。质谱分析先将待测物的分子离子化,然后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将产生的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在电磁力的作用下(包括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分离,从而得到一组特征质谱图。由于特定分子在确定的质谱分析条件下,12山东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其碎裂和离子化也是有特定规律的,并且重现性良好。因此,通过质谱分析,可为未知物质或分子提供丰富、准确的结构信息,是一种有效的定性分析手段。质谱分析对样品纯度要求较高,其样品预处理过程十分繁杂(韩珍等,2011)。张浩(张浩等,2007)研究了LC.MS技术检测花生中的黄曲霉毒素。用甲醇水(70/30,VⅣ)溶液提取花生中的黄曲霉毒素,经过免疫柱净化分离,流动相为甲醇.乙酸水,在C18柱上对AFBl、AFB2、AFGI、AFG2进行分离,并采用质谱正离子模式对黄曲霉毒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本方法可同时检测花生中的AFBl、AFB2、AFGl、AFG2,检测限分别为0.15、0.09、0.25、0.5}l眺g,回收率为78%.110%。该法也可完全满足检测出口欧盟的花生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要求。1.7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解毒研究现状近年来,食品安全学家所关注的重点已逐渐转移到如何去除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上。从理论上讲,防毒比去毒更有效,但污染黄曲霉毒素在农产品的收获、运输、贮藏等各环节中均会发生,在农业生产中,粮油产品黄曲霉毒素超标现象屡见不鲜。对于已经污染了黄曲霉毒素的粮油产品来说,仅凭借防毒措施并不能解决已经毒素残留的问题,如果把全部污染毒素的产品销毁的话,将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收获农产品之后的黄曲霉毒素降解技术一直是食品安全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陈冉等,2013)。根据黄曲霉毒素的化学性质分类,有三种去毒途径,即将毒素降解为无毒的小分子物质、把毒素变成无毒化合物、脱除毒素(李培武等,2010)。常规的去毒方法主要有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和转化解毒等。1.7.1化学法化学法去素应满足以下标准:加工工艺的最后步骤不能有有毒物质残留、工艺性质不能改变、产品营养价值也不改变,达到以上标准后方可考虑经济成本。(1)碱处理法。.碱处理法包括氢氧化钠法、石灰碱化湿磨法、氨化法。在碱性条件下黄曲霉毒素中的内酯环被打开,进而形成盐,导致毒素被破坏。玉米石灰化是墨西哥在制作玉米饼过程中的一个传统工艺,碱化湿磨法能显著降低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但是该产品经酸化后黄曲霉毒素能重新形成。在玉米饼制作过程中用1.5%的双氧水和0.3%的石灰水挤压处理,对降解黄曲霉毒素是非常有效的,但是试剂用量过多会影响玉米饼的口味和芳香(UlloaoSosaeta1.,,1969;Price,eta1.,1985;Elias.Orozcoeta1.,2002)。经NaOH溶液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紫外降解及安全性评价(O.5%)处理AFBl污染的玉米,可达到作为畜禽饲料利用的安全标准。Natarajan(Natarajan,1992)等研究了氨、甲氨、氯化剂、氢氧化钙以及甲醛等化学试剂对污染黄曲霉毒素的花生粉的去毒效果,并分析了此类试剂对花生粉理化性质的影响。Mukelldi(MukendietNa1.,1991)等报道了使用氨、亚硫酸钠、氢氧化钠、硫酸氢钠等碱性化学试剂破坏分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并分析了各类化学试剂的去毒效果和影响因素。污染黄曲霉毒素的玉米、豆粕、花生粕等经氨气或氨水处理,也能使黄曲霉毒素结构中的内酯环裂解,达到破坏毒素的目的。研究用在18kg氨气压力、72。C~82*C温度条件下,在谷物和饲料中98%~100%的黄曲霉毒素的会被除去,而且不破坏赖氨酸,还能增加日粮中的含氮量。明显减少动物组织中的有害物残留。该方法尽管有很好的效果,但是适宜处理的对象要求含水量高,化学试剂使用量和残留量都很大;而且设备投资成本高,属于逐渐被淘汰的技术。(2)氧化处理法氧化剂能够破坏黄曲霉毒素,具有钝化黄曲霉毒素的能力。常用氧化试剂有过氧化氢、臭氧、次氯酸钠、氯气等。过氧化氢对食物污染的毒素可有效抑制。Patel(Pateleta1.,1989)等报道,食物若同时使用过氧化氢和射线辐照处理,则非常有效地减少黄曲霉毒素的毒性。采用4kGy的射线辐照同时采用5%过氧化氢处理,可完全灭活100g/kg的黄曲霉毒素毒性。紫外光照射可产生臭氧,利用臭氧的强氧化作用也可以降低毒素的毒性。紫外光照射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每次处理效果不一致,主要是表面接触能力有限,而且食物中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经过照射后损失严重,处理成本还比较高(Rustom,1997)。(3)其他化学解毒法研究中,采用的解毒化学试剂还有甲胺、氢氧化钠、甲醛(Manneta1.,1970)、过氧化氢硫氰酸钠(Sreenivasamurthy1988)、次氯酸钠(TragerHaglereteteta1.,1967;Chakrabarti,198et1)、氯气(Seneta1.,a1.,1967;Natarajana1.,1975)、亚硫酸盐(Doyleeta1.,1978;eta1.,a1.,1982;Scott,1998)、氨水(Manneta1.,1970;Parketa1.,1988;Park1992)等。亚硫酸钠是常见的饲料添加剂,主要与AFBl发生磺化反应,产生一个含呋喃环的AFBl.S化物,能有效破坏玉米和无花果中的AFBl(Altugvetal.,1990)。此外,还有有机溶剂去毒法。研究中涉及的有机溶剂包括80%异丙酮、95%乙醇、90%乙酮、乙烷乙酮、氨甲烷、福尔马林、乙烷乙醇水溶液等,可有效提取或者取出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是利用黄曲霉毒素能够溶解于有机溶剂这一性质。14山东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1.7.2物理脱毒法常采用的物理方法主要有:吸附剂脱毒法、高温处理法、微波处理法和辐照处理法。(1)吸附剂脱毒法预防动物AF中毒一个新的方法是在饲料中添加定向吸附AF的黏土,这种黏土能与毒素牢固结合,因此在动物胃肠道内可有效降低毒素的生物利用率和相关毒性(Phillipseta1.,1994)。这种方式主要目的是预防毒素的有害作用,通过动物胃肠道内使用的各种吸附材料隔绝毒素,禁止其进入血液中,减少在目标器官有毒物质的沉积。常用吸附剂包括活性炭、硅铝酸盐、硅藻土等,不同材料吸附毒素的功效基本都有相关研究(Smitheta1.,1980;Smitheta1.,1984;Davidsoneta1.,1987;Phillipseta1.,1988)。etPhillips(Philipsa1.,1995)等报道使用偶联化学配基的硅藻土,进行选择性吸附黄曲霉毒素,吸附解毒效果良好。但是使用该吸附剂存在缺陷,在吸附黄曲霉毒素时能同时吸附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从而降低食物的利用率。先前的研究发现动物饲料中添加的层状硅酸盐与吸附AFBl的能力高度相关,在水溶液(包含牛奶)也能大量吸附毒素;禽中的同位素示踪实验表明可明显降低AFBl的生物利用率,显著减少毒素对幼鼠、幼鸡、小火鸡、小羊和小猪的影响,明显减少哺乳期奶牛、山羊奶中的AFMl水平。目前,已经开展了许多关于吸附AF的黏合剂(如活性炭、沸石、层状硅酸盐、膨润土、高岭土、蒙脱土等)研究,吸附T-2、赭曲霉毒素、DON、玉米赤霉烯酮、伏马菌素的黏合剂也有类似研究(Smitheta1.,1980;Rottereta1.,1989;Ramosela1.,1996;Ramosetal.,1996;Lemkeetal.,1998)。重要黏合剂吸附不同毒素的体外和体内试验评价由Huwig(Huwigeta1.,2001)等进行了总结。在家禽饲料中添加层状硅酸盐对T-2毒素没有影响(Kubenaeta1.,1990。活性炭也不能缓解T-2毒素的中毒症状(Edringtoneta1.,1997)。Bailey(Baileyeta1.,1998)研究了三种无机吸附剂,结果发现对T-2的毒et害也没有任何影响;层状硅酸盐对玉米赤霉烯酮的中毒症状也没有任何缓解(Lemkea1.,1998)。天然的和修饰的硅酸盐黏土(如膨润土、沸石、硅藻土)不能吸附结合DON,但是可牢固结合AFBl(Thimmeta1.,2000)。但牢固结合AFBl的吸附剂有无明显安全风险,还需进一步在AFBl敏感动物试验中及其交互作用试验中严格证实。研究表明(Kuilmaneta1.,2000),喂养奶牛的饲料添加吡噻硫酮(oltipraz)可有效降低牛奶中的AFMI,吡噻硫酮在奶牛代谢过程中改变AFBl的转化途径;非代谢过程来源的AFBl能否改变有待进一步验证。颗粒活性炭在体外和体内吸附AF的能力都开展了相应研究,根据活性炭的类型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