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课本上的每个写作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这样安排,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可以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整合后的六次写作训练,在这一点上,和课本保持一致,每次写作,都是在先解决“写什么”的基础上,再谈“怎么写”。
比如:
写事,内容上以写事为主,也可以写人、写景。通过一组“触动心灵”的记忆的回放,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法上强调描写的目的和方法。
绘景,内容上以写景为主。写法上,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在内容的选择上,如果大处着眼,我们鼓励学生从山水野趣、古迹名胜中,赏玩抚慰心灵的自然之美,品咂山水名胜中的地域风格,体味山水中浸润的文化精神。
文4:最是那石阶两侧的苍松翠柏,毋须伸展腰肢便已雄健有力,深沉含蓄地将自身的品格编织成弦音笼盖天地、四野。我此行的目的本是闻枫而来,却不见火燎一般的枫林,而是出乎意料地被这别样的青枫所感动。有些事物,在不经意间,往往才展现出最自然的美。(樊颖)
但这样的眼界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学生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唐诗宋词、和写景散文之后,可能会写得更好。
所以我们也提示学生从细微处着眼:校园的一阶一亭、小区的一树一草是风景;清晨浪涌般的车阵、傍晚退潮似的人流亦是风景。除此而外,文化艺术、日常生活、人类心灵中同样风景无限。
文5《石榴树》学生细腻描绘了姥姥家四合院里的石榴树四季的变化,最后写道:现在,姥姥家的小院已不复存在,唯有那棵石榴树屹立在一片废墟之上。姥姥常说石榴树是通灵性的。伴随我童年生活的石榴树,今年,你还会开花吗?
文6《守护风景》前文写印象中敦煌的风景,后文写敦煌学者樊锦诗40余年的执着守护。不仅写风景,而是展现人物美好的心灵:敦煌美丽的风景,被许多这样痴情的学者守护着。他们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甘愿为它献上青春,乃至生命。他们守护着一片风景,
其实他们更是在守护自己信念,守护生命的价值。谁说这些可敬可亲的人不是一道更美的风景。
给了内容的提示之后,我们再提示写的方法:写法需要实践、磨练。 写法上——抓住景物特征,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1)动景、静景、近景、远景、实景、虚景、广角、聚焦……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2)季节、静噪、色彩、晦明、干湿、浓淡、视线……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限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六次作文训练即有限定性,又有一定的开放度。整合以后六次作文训练重点分别为:写事及其它、记人及其它、绘景及其它、构思及其它、创编寓言、尝试虚构。每次作文训练,由训练目的、备选题目、写作示例、写后交流四个栏目构成。
为什么有那么多“及其它”呢?写作需要一定的空间,需要心灵自由,课标里也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是,“广阔空间”和每次写作训练目的相对单一必然产生矛盾。如果每次作文限制过多、要求过死,势必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造性思维。“及其它”其实是试图解决这对矛盾,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每次作文训练,肯定有侧重,比如我提供的作文题目适合写事,但是这个题目也可以写人、绘景或写其它内容。
高中第一篇大作文,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有投石问路的味道。老师要通过这一次作文了解学生写作的基本情况。学生也会通过这次作文,了解高中老师的阅读胃口。老师应该通过第一次作文发出一个重要信号:虽然这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写事,但允许并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不包括跑题)而且,这个信号要通过每次写作训练,不断强化。让学生在写作中敢于放开手脚,乐于解放头脑。
比如:“写事及其它”提供了的“备选题目”是:《感动》《令我……的三件事》《琐忆》。在“写作示例”中,主要提供了以“感动”为话题的写作指导。因为《感动》比《令我……的三件事》开放度更大。
请以“感动”为话题,描写两个或两个以上令你感动的瞬间,构成一篇首尾完整的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几段描写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这样题目更适合写事。请看十四中张彩虹老师提供的三篇例文。文1从初中生活撷取了一组感动的瞬间,写了事也写了人;文2则通过几个感动瞬间表现母爱,文3更有创意,表面上写荷兰画家凡·高被咖啡馆的夜色感动创作了有名的《夜间咖啡座》,唐朝诗人李贺临终前被天帝的召唤感动,驾鹤而去。实际上是写自己为这些艺术家光彩夺目的生命瞬间而感动。这个学生所写的感动瞬间来自于阅读,通过合理的想象再现情景,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唯一不足的是它的结尾,没有把自己这种感动更深层的意义表达出来。不止这些,自然风物、人文景观常常触动人的情思,地坛深处,一滴露水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不是让残疾的史铁生于瞬间的感动中获得生命的启迪吗?天山草原,日落时分,峻峭的冰峰变成了熔红的剑,山峦变成了蔓延的火,草原变成了鲜红波,不是让失意的张承志为此激动得痛苦难忍吗?艺术欣赏更能带来心灵的震撼,那种感动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不是让琦君感动一生吗?一曲壮阔而又奔腾,刚健而又缠绵的《高山流水》,不是在感动中成就了知音的千年佳话吗?还有体育盛会中的激情与梦想、时闻快讯中的感人画面、网络互动中的真情传递……这些都不是感动吗?
虽然这一次的训练重点是写事,但我们怎么能为了一个单一的训练目的,而去否定更具个性、更有创意的表达呢?
4.六次写作在思维训练上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是要打破思维的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拓展思路,从同一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思考,从而获得众多的方案或结论。写作中,无论是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还是一个词的选用、一个句的修饰,发散思维几乎无处不在。思维发散得好,可供选择的东西就多,所选取的结果就新颖而富有创造性,所写的文章也就会在各个方面给人以新意。
第一次作文“写事”特别强调选材过程中的发散,要求学生广开思路,多方摄取素材,解决材料来源问题。
第二次作文“记人”主要训练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的发散,其本质上仍然是解决材料的来源问题。请以《不能没有你》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抓住“你”的外在特征,写出“你”的内在品质,表达出自己的爱憎。
首先,“你”是谁——提示学生从人、景、物三个角度发散。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亲人、师长、朋友、对手、偶像、伟人、名人…… 还可以想到给人以生活乐趣或启示的动物、植物……
抑或是有生命意趣的物品,像舞台、传媒、书、乐器、画笔、某件纪念品或其它…… 也可以是抚慰心灵、寄放情感的自然山水、日月星辰、城市乡村…… 还可以是抽象事物,比如:事业、诗歌、感情等。
然后我们要想:谁感觉“不能没有你”——提示学生可从个人、环境、事物三个角度发散。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我”,但一定是“我”吗?航天事业不能没有忠诚敬业的科技人才吧,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为之骄傲的伟人吧,一个时代不能没有思想的先驱吧,广阔天空不能没有流云、飞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