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值:44分;时间:45分钟)
[对点突破练]
1.(山水田园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桑子 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①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②凉生。莲芰③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注】 ①指颍州西湖。神宗熙宁四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官,回到颍州私第居住。②轩槛:长廊的栏杆。③芰:指菱角。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5分)
答: [导学号29530254] 答案: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悠然闲适之情,超凡脱俗之情。
赏析:天将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这时的西湖,作者却觉得“好”。在残霞夕照下,作者看到种在花池里的花,长在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波平如镜,浩渺无边。“无人”而“自横”的“舟”,更衬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静沉寂。月自西南方现出,因为不是满月,所以月色也不会十分皎洁。这种色调与前面的淡素画图和谐融洽。至此可知,上片种种景物,都是这“轩槛”中人的目之所见,显然他在这里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这里,作者以动写静,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使人们仿佛置身红尘之外。这时“水面风来”,既送来莲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原来他喝醉了酒,就这么长时间地悄无声息地沉浸在“西湖好”的美景中。这位颍州西湖的“旧主人”怀着无限深情,谱写出了一曲清歌。欧阳修在此词中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此词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无一字道及情,但情却寓于景中了。
2.(羁旅行役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以事走郊外示友
陈与义
二十九年知已非,今年依旧壮心违。 黄尘满面人犹去,红叶无言秋又归。 万里天寒鸿雁瘦,千村岁暮鸟乌微。 往来屑屑[注]君应笑,要就南池照客衣。
【注】 屑屑:劳瘁忙碌的样子。
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导学号29530255] 答案:主要表达了诗人奔波劳碌、壮志难酬的无奈。首联直言多年来壮志难酬,岁月空逝。中间两联融情于景,表现自己奔波劳碌、黄尘满面,秋日依然无法归去的迷茫。尾联以友人“应笑”更显无奈。
赏析:首联,否定自己追求功名的三十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怆。颔联,用人、秋作比,以秋归反衬人不仅难“归”,而且还不得不“犹去”的凄凉遭遇。颈联,使用白描手法,通过天寒、岁暮、乌微,描绘了一幅凄冷的图画,反映了诗人心灰意冷的情绪。“瘦”字,写出了鸿雁的无力,暗指寄书难达;乌鸦日暮聚集村舍,“微”表示暮色苍茫、视野模糊,更显示诗人迷茫之感。两个词语,不仅写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且十分符合秋归之日的节令和诗歌的题旨。尾联,用“往来屑屑”照应“黄尘满面”,用不堪奔波的情态描写来说破“以事走郊外”,点明“事”是诗人极为厌恶却又不能为之奔走的“公事”。“君应笑”,在点明“示友”的同时又照应首联,从友人的角度看诗人的宦游生涯。
3.(送别怀人诗)阅读下面陈子昂的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①。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②,惟留汉将功。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 ①春秋时魏绛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②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陈子昂的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导学号29530256] 答案:《送魏大从军》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全诗语气慷慨雄壮,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扬。《春夜别友人》借景物描写来表达朋友间的深挚情意,离情缠绵而不过分哀伤。(意思对即可)
赏析:《送魏大从军》是送别友人从军之作。首联暗用霍去病及魏绛的典故,表明军情
紧急,侧面点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之举。颔联写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颈联写从军所往之地,地势险要,足见从戎者责任重大。尾联以汉将留功的典故,明确表露出对友人扬名塞外之期待。《春夜别友人》也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写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诗人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颔联写在饯别的厅堂里把臂抚琴,回忆朋友的情意,想象分别后绕山过水、路途遥远的情景。颈联写户外所见,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尾联写目送友人赴古道,心想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流露出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4.(咏物言志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海 棠 郑 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诗歌后两联写到歌女“莫愁”、画家“梁广”和“蝴蝶”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分)
答: [导学号29530257] 答案:(1)颈联写美丽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妖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从侧面对海棠的妖娆妩媚进行烘托。末联写诗人面对海棠,饮酒赋诗,流连忘返,甚至对蝴蝶能在海棠花上栖宿而产生了艳羡之情,把诗人对海棠的赞美与倾慕之情烘托得淋漓尽致。(2)既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出了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5.(咏史怀古诗)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滕王亭子 杜 甫
寂寞春山路,君王不复行。 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 鸟雀荒村暮,云霞过客情。 尚思歌吹入,千骑拥霓旌[注]。
【注】 歌吹、霓旌:皆为君王仪仗。
宋代葛立方说,杜甫在世道纷乱的时候“感时对物,则悲伤系之”。试从全诗角度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答: [导学号29530258] 解析:结合宋代葛立方的提示“感时对物,则悲伤系之”。从参考注释(歌吹、霓旌:皆为君王仪仗)中可以看出以前的歌舞升平的现象。
答案:杜甫看到滕王亭子如今已人去楼空,不禁悲从中来。过去繁花似锦的地方如今只剩下了一片寂寞,惟有古墙还是当年的颜色,空荡荡的楼阁还响着昔日的松声,于是希望能够再现往日歌吹和仪仗所显示的升平气象。从而表现出诗人深沉的伤今怀古之情。
6.(边塞征战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吊万人冢 张
兵罢淮边客路通,乱鸦来去噪寒空。 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答: [导学号29530259] 解析:这首诗是战乱后诗人客游淮河地区时根据所见所感而描绘的一幅社会缩影图,控诉了统治者为一己私利而压迫人民的血腥罪恶。四句一句一事,首句“兵罢淮边”是叙事,“客路通”是表达喜悦之情;第二句写鸦“噪”凸显烦乱悲伤之情;第三句写“白骨攒孤冢”突出同情;第四句写“为将军觅战功”表达愤慨。
答案:①对战乱暂时结束的欣喜之情;②黑鸦聒噪带来的悲伤之情;③对惨死他乡的枉死者的同情;④对一心邀功的将军的愤慨。
[综合提升练]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高阳台·西湖春感①
张 炎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②,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③,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 ①此词是张炎在南宋灭亡后重游西湖时所作。②西泠:西泠桥,杭州名胜地,昔日繁华之地。③韦曲:唐代长安城南郊是韦氏世居之地,此指杭城贵族居处。
(1)这首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张炎是一个传统的婉约派词人,他习惯于用一种“欲说还休”的笔法来抒情,请结合词的结尾三句简要分析。(6分)
答: [导学号29530260] 答案:(1)开头三句写春深美景,平和舒缓,随即笔锋一转,写暮春之景,无奈伤感。前后对比,突出了对春天美景即将逝去的哀痛。西泠桥曾是繁华之地,而今却一片荒芜,今昔对比强烈,突出了国破的伤痛。
(2)这三句是说词人不敢开门,是因为他怕看到飘零的飞花,怕听到杜鹃的哀啼。为什么“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因为“飞花”“啼鹃”会引发词人对国破家亡的伤痛。亡国之痛这样写出,显得委婉含蓄,读来耐人寻味。
赏析:上片起句写春深美景,平和舒缓。在密密麻麻的叶丛里,莺儿正在以歌表意;轻絮飘荡,被微波卷入水中;夕阳西斜时游船才归来到达断桥。然后笔锋一转,“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游船如旧,而心情已不再。点出良辰美景仍在,却是暮春时刻。“春逝”的哀感弥漫于胸,只好挽留春天:东风且伴蔷薇住。但春光已无几时,转眼就要被风雨葬送。更让人伤感的是,西泠桥畔已是一片触目惊心的荒芜。西泠桥曾是繁华之地,现在只剩下“一抹荒烟”,今昔对比强烈,已触发亡国之痛。下片开头继续抒发今昔之痛,“当年燕子知何处”化用刘禹锡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韦曲”“斜川”指西湖边文人雅士游览集会之地,而“苔深”“草暗”形容荒芜冷落之状。之后两句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此二句既说现在的倦怠失意,又点出自己从前的身份:贵公子和隐士。最后三句,“开帘”照应“掩重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照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用鸟声结尾,这就使此词有凄切哀苦的杜鹃啼泣之声,余音袅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