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3.凯恩斯极端 4.古典主义极端 5.挤出效应 6.货币幻觉
7.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三、问答题
1.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资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试问应当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混合政策?并用IS-LM 图形表示这一政策建议。
2.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试用IS-LM 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
(1)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
(2)货币存量不变。说明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后果有什么
区别?
3.假定政府考虑用这种紧缩政策:一是取消投资津贴;二是增加所得税,用IS-LM 曲线和投资需求曲线表示这两种政策对收入,利率和投资的影响。
4.你认为应当怎样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理论?这些理论对制定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有无借鉴意义? 四、计算题
1.假设LM 方程为Y=500 美元+25R(货币需求L=,货 币供给为100 美元)。
(1)计算:①当IS 为Y=950 美元-50R(消费C=40 美元+, 投资I=140 美元-10R,税收T=50 美元,政府支出G=50 美元);
②当IS 为Y=800 美元-25R 时的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政府支出从50 美元增加到80 美元时,情况1 和情况2 中 的均衡收入和利率各为多少?
(3)说明政府支出从50 美元增加到80 美元时,为什么情况1 和情况2 中收入的增加有所不同。
2.假设货币需求为L=,货币供给量为200 美元,C=90 美 元+,T=50 美元,I=140 美元-5R,G=50 美元。
(1)导出IS 和LM 方程,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他情况不变,G 增加20 美元,均衡收入,利率和投
资各为多少?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3. 假设货币需求为L=。货币供给为200 美元,C=60 美元+,T=100 美元,I=150 美元,G=100 美元。 (1)求IS 和LM 方程。
(2)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3)政府支出从100 美元增加到120 美元,均衡收入,利率
和投资有何变化?
(4)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5)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4.画两个IS-LM 图形(A)和(B),LM曲线都是Y=750美元+20R (货币需求为L=,货币供给为150 美元),但图(A)为Y=1250-30R,图(B)IS 为Y=1100-15R。
(1)试求图(A)和(B)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 (2)若货币供给增加20 美元,即从150 美元增加到170 美元, 货币需求不变,据此再作一条LM 曲线,并求图(A)和(B)中IS 曲线与这条LM 相交所得均衡收入和利率。
(3)说明哪一个图形中均衡收入变动更多些,利率下降更多些,为什么?
5.假定某两部门经济中IS 方程为Y=1250 美元-30R。 (1)假定货币供给为150 美元,当货币需求为L=0.20Y-4R 时, LM 方程如何?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和利率为多少?当货币供给不变但货币需求为L=,LM 方程如何?均衡收入为多少?
分别画出图形(A)和(B)来表示上述情况。
(2)当货币供给从150 美元增加到170 美元时。图形(A)和(B)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6.两部门经济中,假定货币需求L=,货币供给为200 美元,消费为C=100 美元+ ,投资I=140 美元-5R。 (1)根据这些数据求IS 和LM 的方程。
(2)若货币供给从200 美元增加到220 美元,LM 曲线如何移
动?均衡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各多少? (3)为什么均衡收入增加量等于LM 曲线移动量?
7.某两部门经济中,假定货币需求为L=,货币供给为 200 美元,消费为C=100 美元+0.8Y,投资I=150 美元。 求(1)求IS 和LM 方程。
(2)求均衡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
(3)若货币供给增加20 美元,而货币需求不变,收入、利
率、投资和消费有什么变化?
(4)为什么货币供给增加后收入不变而利率下降?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 )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消费支出 D.出口
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
A.政府支出增加 B.政府税收增加 C.政府税收减少 D.政府财政增加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券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券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券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券
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企图( )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8.设我国有下列货币数据:货币流通量10178 亿元,各项贷
款74914 亿元,库存现金827 亿元,外汇占款13467 亿元,金融债券30亿元,准备金2280 亿元,则当年基础货币为( )亿元。 A.10178 B.11005 C.13285 D.13315 9.若货币供给量减少,LM 曲线将( )
A.右移 B.左移 C.不变 D.无法判定 10.国内利率上升,将促使外资( )
A.流出 B.流入 C.不确定 D.无法判定 11.如果国民收入在某个时期趋于下降,则( ) A.净投资大于零 B.总投资大于零 C.净投资小于零 D.总投资小于零 二、判断题
1.我国的中央地方共享税分别向国税局、地税局缴纳。( ) 2.我国百货公司销售的商品价格中已经包括增殖税。( ) 3.M0、M1、M2 属于货币存量。( ) 4.我国的M1 包括居民活期存款。( )
5.人民币汇率上升意味着人民币增值。( ) 6.外商在我国投资收益属于资本项目。( ) 三、名词解释 1.自动稳定器 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3.年度平衡预算 4.周期平衡预算 5.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6.功能财政 7.货币创造乘数 8.贴现率(再贴现率) 9.基础货币
10.法定准备率 11.公开市场业务 12.经济政策 13.经济政策学 14.政策目标 15.政策手段 16.中央银行 17.商业银行 18.收入政策 19.人力政策 20.相机选择
四、问答题
1.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2.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4.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 5.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那些?
6.什么是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那些优点? 7.论述财政政策的内容和运用,谈谈你的认识。
8.怎样运用货币政策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中央银行在金融以及宏观经济中的作用如何?
9.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的理论依据与内容,对分析与解决我国改革中出现的“下岗”问题有何参考价值?
10.论经济政策手段的特征与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关系;政策手段怎样配合运用,政策目标如何匹配协调?
11.谈谈对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认识与评价。
12.论述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在货币政策上的分歧。 13.试论凯恩斯主义与供给学派在财政政策上的分歧。 五、计算题
1.假设一经济中有如下关系: c=100+?????????????(消费)
i=50????????????????????(投资) g=200???????????????????(政府支出) tr= ????????????????(政府转移支付)
(单位都是10 亿美元)
t=???????????????????(边际税率) (1)求均衡收入。 (2)求预算盈余BS。
(3)若投资增加到i=100 时,预算盈余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4)若充分就业收入y*=1200,当投资分别为50 和100 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为多少?
(5)若投资i=50,政府购买g=250,而充分就业收入仍为1200,试问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多少?
(6)用本题为例说明为什么要用BS*而不用BS 去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
2.假定某国政府当前预算赤字75 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b=,边际税率t=,如果政府为降低通货膨胀要减少支出200 亿美元,试问支出的这种变化最终能否消灭赤字?
3.假定现金存款比率r0=CU/D=,准备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r=,试问货币创造乘数为多少?若增加基础货币100 亿美元,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4.假定法定准备率是,没有超额准备金,对现金的需求是1000 亿美元。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 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提高到,货币攻供给变动多少? (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 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 亿美元政府债券(存款准备率仍是),货币供给变动是多少?
5.若消费函数C=300+,投资函数I=200 亿元,税收函数 T=,求:
(1)国民收入为2000 亿元时,政府支出(不考虑转移支付)应为多少?预算盈余还是赤字?
(2)政府支出不变,税收提高为T'=,国民收入为多少? 预算将如何变化?
(3)若政府预算赤字为75 亿元,边际消费倾向c=,边际税率,t=,政府为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减少支出200 亿元,此举能否最终消灭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