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二次调整 - 图文 下载本文

课 题 5、古诗两首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教学目标 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重 难 点 课 时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二课时 二 次 备 课 区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一年级时学的那首《望庐山瀑布》吗?(师生背诵。)这首诗是写庐山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指导注意文中两条注释,学习理解题目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板书“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都是不一样的;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都不一样。 *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 13 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三、熟读背诵 1、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2、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四、练习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试背古诗。 二、学习题意和节奏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三、学习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四、感受诗情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3、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4、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5、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五、名句应用练习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六、作业布置 1、背诵两首古诗和诗意。 2、默写古诗。 14 七、教后反思: 课 题 6、爬 山 虎 的 脚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引人注目、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教学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重 难 点 课 时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课时 二 次 备 课 区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真奇妙,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真是色彩斑斓,奇妙无穷啊!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关于植物的文章:板书课题,读题明义。 二、初学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4、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板书):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三、合作学习 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为什么? 2、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 a、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的描写的? b、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 3、学生自由学习。 四、学习课中生字 学生自学为主,老师相机指导。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练习生字组词和默写。 15 第二课时 一、复习进入 听写生字 二、师生共讨 1、作者怎样描写“脚”样子的?请找出重点词。 (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 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观察、描写的。 2、通过爬山虎的脚的形象描写,可趁机让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3、讲讲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 4、同桌介绍。 5、四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有关的重要动词。(爬:触一巴+拉+贴) 6、指导朗读。 7、找出中心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质疑:“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9、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落实人文性)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例如:往上爬、蚊龙的爪子、相当牢固、休想拉下等。 10、小组比赛朗读。 11、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演一演,说一说怎样爬。 三、积累语言 抄写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导人: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爬的,谁能以爬山虎的角色向大家介绍一下。 2、指名“自我介绍”。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二、学习课文 1、四人小组研读第二自然段,要求: a、研究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描写叶子的? b.标出你喜欢的词,两人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 C、要用一定的方式把自己研究的知识向大家汇报。 三、互助交流 1、生朗读描写静态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以及那么??那么??”句式的好处。 2、指导朗读 3、教师范读描写动态的叶子的句子。(一阵风拂过??)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重点落实一个“漾”字。 4、指导朗读。 四、感受写作方法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