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总规文本 下载本文

海南省文昌市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年) 文本

第四条 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4.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5. 《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8. 《风景名胜区条例》

9.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10.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11. 《中国共产党海南省第六次代表大会报告》

12.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3. 《海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14. 《海南省城乡总体规划(2005-2020)》 15. 《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16. 《海南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总体规划》 17. 《文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8. 《文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9. 《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20. 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第五条 规划期限为 2011年—2030年。其中:

近 期 2011年—2015年 远 期 2016年—2030年

第六条 规划范围

1. 市域城乡总体规划范围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为加强对市域范围统一规划和整体协调,本次文昌市城乡总体规划的规划区范围确定为文昌市域行政区范围,总面积为2459平方公里。

2.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东至八门湾,西至东环铁路,北至文铜公路,南临高隆湾。南北长约13公里,东西宽约9公里,规划面积为84平方公里。

第七条 文本条文中的带有下划线的黑体字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3

海南省文昌市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年) 文本

第八条 本规划由文昌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经海南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海南省人民政府审批,由文昌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4

海南省文昌市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年) 文本

第一部分 城乡发展目标、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一章 城乡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第九条 城市发展总目标

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家航天城和热带生态滨海旅游城市,成为国际旅游岛的第三增长极,打造以航天科技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型工业高地和具有特色的热带高效现代农业基地。

第十条 经济发展目标

到203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人均达到116290元(约17000美元,按照汇率6.8:1折算),三产结构调整为20:27: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1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15%。 第十一条

社会发展目标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明城镇创建全面步入良性循环。规划期末,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小于0.3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小于0.37;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5岁;万人拥有医生数达到30人;成人识字率达到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 第十二条

城镇建设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成比较完备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和防灾减灾等现代化城镇基础设施体系,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规划期末,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城镇人均道路面积大于15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100%;城乡人均生活用电量大于600千瓦时。 第十三条

环境发展目标

坚持生态治理、节能减排,营造宜居环境、提高城市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噪声环境质量;有效处理生产、生活污染物,建立环境危机处理机制。

规划期末,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9平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比例达到99%;城市区域噪声达标区面积覆盖率大于8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大于2.0% 第十四条

区域发展战略

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发展方向、把握建设重点,转变区域发展思路,融入区域发展序列,采取外“融”内“合”策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紧紧抓住“航天发射中心”这个强力触媒,

5

海南省文昌市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年) 文本

突出碧海、椰林的资源特色;弘扬国母、侨乡的文化魅力;打造新颖、独特的旅游产品,建设高端、先进的配套设施,与海口同城、与琼海互补,实现跨越式发展。

1. 外“融”

按照有利于产业互补和区域互补原则研究制定适合本区域的发展政策,避免同质化竞争,逐步实现与其他市县之间的水平分工,共同建设国际旅游岛,共谋长远发展宏图。

向北融入琼北经济区,加强与海口的同城效应,重点建设以七星岭、木兰湾、潮滩湾、东寨港和航天科技产业园为代表的北部地区,成为琼北经济区的重要节点;

向南融入东部旅游带,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重点建设以航天发射中心为核心,以月亮湾-铜鼓岭、八门湾、冯家湾为代表的滨海旅游组团,成为海南东部旅游带上的特色亮点。

2. 内“合”

整合城市现有资源,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发展方向、把握建设重点,主动出击,有序发展,进而提升自身价值,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获得应有的职能分工与地位。

资源整合——有取舍地开发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精细化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目标导向——对城市的目标定位进行细化研究,以此来评估、整合市域的资源并确定协调发展思路;

结构优化——基于对文昌目标定位的再认识,进行全域空间的重构; 特色突出——塑造航天、椰林、碧海和侨乡特色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

发展有序——依据城市定位和各阶段性目标,有效控制城镇用地,严格执行开发时序和土地供给计划;

途径明晰——确立体现旅游城市特色的规划建设标准。 第十五条

城乡统筹发展策略

1. 分步骤、有重点的落实规划。远近结合、分步实施,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资源保护与开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上,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进展,城镇化率快速提高,城乡现代化程度显著提升,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长远目标奠定重要的基础。

2. 坚持具有文昌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抓住航天发射中心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坚持走以产兴城、设施齐备、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城镇化之路;把做强做优中心城区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集中力量,重点扶持建设中心镇;促进农垦场部与乡镇融合发展,加快乡镇的扩容提质,承接人口聚集,带动镇域经济和农村发展,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引导农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

3. 努力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大力提升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努力实现公路、安全饮水、电、沼气、垃圾处理、广播电视、宽带网到村,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产业对接,积极发展依托本地资源的特色种养业、农产品深加工和乡村旅游;强化村镇规划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