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下载本文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一、什么是越轨

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现存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这种规范是指现存的社会规范:为什么是现存的:(1)动态的。(2)地域限制。 社会规范是动态的,它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人们对行为是否违规的认定,也会发生变化。 二、越轨的类型

1、失常行为和不遵守行为; 2、被社会认可的或不被认可的违规: 3、不能遵守和没能遵守; 4、个人违规与集体违规。 三、越轨的特点 1、行为禁区的模糊性。

角色规范一般都是原则性的,概括性的,没有也不可能规范人们的全部言行,而人是在具体的,复杂的现实环境中生活,难免有不明确规范的时候。规范是以划禁区的形式出现,指出此路不通,逾越界限就受制裁。因此Cohen说:只有当我们越过禁区而受到别人这样或那样的制裁时,才真正地知道行为禁区的界线。

2,越轨的普遍性。

(1)社会层次: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存在越轨行为。

古今中外,任何社会都有越轨现象,因此涂尔干说:没有社会不面对犯罪问题,形式、内容会因时因地发生变化,但违规越轨现象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存在。 (2)个人层次:任何人一生中都难免或多或少地做出越轨行为,有时越轨行为源于规范冲突,这样的越轨是无可奈何的。此外,前面谈到的为了一些社会认可的目标而破坏规范的行为也被社会当作可以理解的。 四、越轨的社会功能。

越轨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首先我们看它的破坏性。 1、越轨的负面功能 2、越轨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划清行为禁区的界线。

(2)它能带来社会体制中所需要的变化。

总之,有些规则必须要打破时,就会因为一些成员的越轨行为而使群体中的其它成员都意识到某一条规则不太合理,从而改变这个规则。

五、关于越轨行为产生原因的理论 1、越轨是病态导致 2、社会化不良——心理学观点

3、社会解组----对社会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二、越轨是适应手段

从越轨角度看,适应可以有两种不同层次: 心理自卫,是不自觉的,下意识的行为。 理性决定: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1、心理自卫

佛络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有两点被社会学家借以解释越轨。

自卫机能,人皆有自卫机能,避免因为过度的心理不安而陷入崩溃。 人总会受到挫折,但根据佛络伊德,人类在身处挫折时并非是无可奈何的,人在此时总是可以自我保卫的。

在此理论基础上,Kuot lensin等人用实验证明:挫折可以导致侵犯行为。对大学生试验:受侮辱后,血压高,做出报复行为后,血压低。

可见,挫折可以引起侵犯行为,而侵犯行为有助于解除个人压力和紧张。 2、理性决定。

越轨是一个过程,不仅仅是一瞬间的行为,因此不能都讲成是一时冲动,失去理智。有些越轨是精心策划,深思熟虑的结果,有个目标,越轨仅是达到某一目标的手段,从这角度看,它是一种理性决定。 G、MEETLER列出了4类理性决定的越轨罪行:

(1)有利可图:例:与钱财有关的罪行,白领罪行(资用公款、收回扣、制假帐、逃税等)属于这类。

(2)工作压力:有些工作如果走正常程序会十分繁锁且代价高,因此在高度竞争的圈子里如建筑行业,就有人越轨找捷径。如果下去检查质量规格的雇员故意在法律范围内挑剔,刁难,贿赂就成了商家避免阻挠的常用方法。 (3)犯罪为职业:职业杀手、偷盗惯犯。 以上都是经过理论思考决定的。

三、越轨是界定结果。

说越轨是界定的结果,就是讲某种行为是否被确定为越轨,决定于社会的界定。 1、主要理论背景及代表人物。

前面介绍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违规的原因,但有两个方面它们无法解释:(1)越轨是普遍的,没有阶层界限,但入牢的大多是下层人,例:有些人做了

违规的事,但人们并不把他们看作是越轨者。(2)有时越轨者因为某次越轨行为而终生走上越轨之路,有时却不。

为了解释上述问题,一批社会学家们就把注意力从研究越轨行为的原因转移到了它的过程,出现了标志论。

什么是越轨标志论呢?认为违规是高度相对的,任何行为和有此行为的人只有当被别人标志为违规时,才成为违规的,由于他们把焦点放在“越轨者”被标志的那一刻,故称为标志论。

主要代表人物:最早阐述此理论的社会学家:Edwinlemet(埃德文·拉里,艾德温·莱然特),代表作:社会病理学,1951

把它发扬光大的:是芝加哥交往学派的Howards becher,代表作:1963年:外围者,是本理论的经典之作。 2、主要理论——包括两个方面。 主要论点可分为两部分: (1)对越轨的界定; (2)常人转为越轨者的过程。 Becher认为有三个步骤: A、初次越轨: B、2次越轨: C.被标志为越轨者。 为越轨者作标志

Beckel说,违规者的身份常常成为越轨者的主要身份,或首要身份,盖过该人的其它身份。个人一旦被公开标志为直轨者后,别人的眼睛往往集中在越轨者身份上,忽略了他的其他地位,他也就实际上被社会抛弃,孤立,这种抛弃可以是身体上的——关起来,也可以是社会的,例朋友家人对他不信任,不喜欢,使他们顿感社会之大,无处容身,“一失足成千古恨,回头己是百年身”。 D.加入越轨者群体。

1)学会更多的怎样越轨 2)取得感情支持,减轻内疚和悔恨的压力。 以上是标志论的主要理论。

3、对标志论的评论:

(1)把问题的焦点从越轨者行为转移到社会,龙其是执法者的反应上,同时指出人们对越轨者的认定和处理过程中,常常混合了社会和执法者的偏见,而有些越轨者往往就是这种偏见的牺牲品。

(2)揭示出了人们对越轨者的认定容易造成自证预言的实现。

(3)它强调权力在创造和处理越轨者整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三节 社会控制

一个社会要生存下去,必须依法制约人们的行为,以便使他们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遵从社会规范,这种制约是通过社会控制的机制或过程实现的。

社会控制过程有两种:内部;外部。内部是自发的遵从社会规范的过程,包括内化规范、习惯;外部指通过各种正式非正式的社会奖惩方式使人们遵从。 一、自发性遵循——内部控制

自发性遵循的动力来源于两点:1、规范内化;2、习惯。 1、规范内化

人们把一个群体或社会规范接受为他们身份的一部份时,就达到了内在化,一旦一个社会规范被成功的内在化了时,一个人即使别人不在场,也会自觉遵守它,这在社会化部分已讲过了。

内在化是社会控制越轨行为的最有效措施,尽管每个人都有越轨的冲动,但社会规范的内在化往往使他们得以制止。

例:人们可能从一家书店偷张唱片、偷本书,但多数情况下,内在化的社会规范会导致他们悔恨、内疚,最终他们会不再越轨。 2、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可以简化人们的生活程序,节省心力消耗,加强工作效率。

习惯在很大成度上支配了人的行为,刺激直接在有的脑子通过而形成习惯,所以不仅习惯是下意识的,而且是超越意识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依着社会的规范做,日积月累成了习惯,因此,多数场合下,人们遵循规范固然是出于内心,但也是出于习惯。

二、被迫遵循——外部控制。

规范内在化和习惯虽是有效,但任何社会,不能只靠它建立秩序,因为;1、现代社会规范是多元化的,削弱了某些规范的权威,从而减低了它约束行为的力量。

2、社会化过程的不完善:规范未能完满地内化为成员意念。

3、个人欲望与代表社会利益要求的规范有抵触时,个人可能把握不好。 以上情况就得就得靠社会控制,社会控制就是外部控制,它分为两种:1、非正式控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和我们在一起的人们的行为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