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医学院分院
病理生理学课程练习册答案
专业: 护理学 层次: 本科(专升本)
第一章 疾病绪论、概论
一、选择题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
A.鉴定疾病的类型; B.描述疾病的表现;
C.揭示疾病的机制与规律; D.研究疾病时的代偿功能; E.诊断与治疗疾病。 答案:C
2.下列有关疾病条件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条件是指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B.同一个因素,对某一疾病是是条件,对另一疾病可以是原因; C.条件因素即为疾病的诱因; D.某些疾病的发生无需条件;
E.条件因素即包括促进疾病的因素,也可为延缓疾病的因素。 答案:C
3.下列哪项不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A.损伤与抗损伤; B.因果转化; C.应激反应;
D.自稳调节的紊乱; E.局部与整体。 答案:C
4.脑死亡是指:
A.呼吸、心跳停止,反射消失; B.有机体解体,所有细胞死亡; C.意识永久性消失而呈植物状; D.全脑功能不可逆性永久性停止; E.脑电波消失。 答案:D
5.脑死亡发生于
A.濒死前期; B.濒死期; C.临床死亡期; D.生物学死亡期; E.临终期。
答案:C
6.脑死亡判断标准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不可逆的昏迷和大脑无反应;
B.呼吸停止,人工呼吸15分钟仍无自主呼吸; C.瞳孔散大和固定; D.脑干神经反射存在;
E.脑电波消失、脑血流停止。 答案:D
二、名词解释
1.脑死亡 全脑功能(包括大脑半球、间脑和脑干各部分)的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停止。
三、问答题
1. 脑死亡与植物人存在哪些方面的区别?
参考答案:脑死亡指全脑功能不可逆地永久性丧失,标志机体已经死亡。植物状态指大脑因受损而功能停止,意识及脑电波消失,病人处于持续深昏迷状态,但植物人脑干功能尚存在,故基本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仍存在。
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一、选择题 1. 体液是指
A. 细胞外液液体及溶解在其中的物质 B. 体内的水及溶解在其中的物质 C. 体内的水及溶解在其中的无机盐 D. 体内的水及溶解在其中的蛋白质 E. 细胞内液液体及溶解在其中的物质 答案:B
2. 正常成人体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A. 45% B. 50% C. 60% D. 70% E. 80% 答案:C
3. 细胞外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
+
A. Na
+
B. K
2+
C. Ca
2+
D. Mg
2+
E. Fe 答案:A
4. 细胞外液中的主要阴离子是
A. HCO3
2-B. SO4
-C. Cl
2-D. HPO4 E. 蛋白质 答案:C
5. 血浆和组织间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 K和HCO3 2+2-B. Ca和HPO4 +--C. Na、Cl和HCO3
D. 葡萄糖和尿素 E. 氨基酸和蛋白质 答案:C
6. 决定血浆渗透压高低的最主要离子的是
+
A. K
+
B. Na
2+
C. Mg
2+
D. Ca
2-E. HPO4 答案:B
7. 血浆和组织间液所含溶质的主要区别在于
+
A. K
+
B. Na C. 蛋白质 D. 有机酸
-E. HCO3 答案:C
8. 机体正常的排水途径不包括
A. 消化道 B. 生殖道 C. 呼吸道 D. 泌尿道 E. 皮肤 答案:B
9. 体液中各部分渗透压的关系是
A. 细胞内液高于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低于细胞外液 C. 组织间液低于细胞内液 D. 细胞内、外液基本相等 E. 组织间液高于细胞内液 答案:D
-
10. 高钠血症是指血清钠浓度高于
A. 130 mmol/L B. 135 mmol/L C. 140 mmol/L D. 150 mmol/L E. 160 mmol/L 答案:D
11.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也称为
A. 高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C. 低渗性脱水 D. 原发性脱水 E. 水中毒 答案:C
12. 低渗性脱水的特点不包括
+
A. 失Na>失水
+
B. 血清Na浓度<130mmol/L C. 血浆渗透压<280mmol/L D. 细胞外液量减少 E. 细胞内液量增加 答案:E
13. 低渗性脱水的婴儿皮肤弹性降低、眼窝凹陷、囟门下陷主要是由于
A. 血容量减少 B. 细胞内液量减少 C. 细胞外液量减少 D. 组织间液量减少 E. 淋巴液减少 答案:D
14. 昏迷病人最易出现的脱水类型是
A. 高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C. 低渗性脱水 D. 等容量性低钠血症 E. 等容量性高钠血症 答案:A
15. 下列有关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哪项是错误的?
A. 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 B. 早期无口渴感
C. 早期便有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晚期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 有明显失水体征
++
E. 肾外因素所致失钠者,尿Na含量高;肾性因素所致失钠者,尿Na含量减少 答案:E
16. 低渗性脱水时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A.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均明显丢失
B. 细胞内液无明显丢失,细胞外液明显丢失 C. 细胞内液明显丢失,细胞外液无明显丢失 D. 血浆丢失,但组织间液无明显丢失 E. 血浆和细胞内液明显丢失 答案:B
17. 下列关于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 失水>失Na ,血清Na浓度>150mmol/L B. 血浆渗透压>310 mmol/L
C. 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D. 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维持不变 E. 又称为高渗性脱水 答案:D
18. 尿崩症患者易引起
A. 低渗性脱水 B. 高渗性脱水 C. 等渗性脱水 D. 水中毒 E. 盐中毒 答案:B
19. 高渗性脱水时体液容量的变化为
细胞内液量 细胞外液量 A. ↓ ↑↑ B. ↓↓ ↓ C. ↓ 正常 D. ↑↑ ↓↓ E. 正常 ↓ 答案:B
20. 下列关于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哪项是错误的?
A. 易出现渴感
B. 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 C. 细胞外液量增加 D. 尿少,尿比重增加 E. 不易发生休克 答案:C
21. 低渗性脱水对机体最严重的影响是
A. 脑出血
B.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C. 脱水热
D. 外周循环衰竭
E. 脑水肿 答案:D
22. 高热病人容易发生
A. 低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C. 高渗性脱水 D. 水中毒 E. 低钠血症 答案:C
23. 下列哪一类型水电解质代谢障碍更易发生休克?
A. 低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C. 高渗性脱水 D. 水中毒 E. 低钾血症 答案:A
24. 患者口渴,尿少,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明显减少,血钠浓度>150mmol/L,其水电解质紊乱的类型是
A. 等渗性脱水 B. 水中毒 C. 高渗性脱水 D. 低渗性脱水 E. 水肿 答案:C
25. 产生脱水热的主要原因是
A. 散热减少 B. 产热增加
C.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D. 产热增加和散热减少 E.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答案:A
26. 有关等渗性脱水的描述,下面哪项错误?
+
A. H2O与Na呈比例丢失
+
B. 血清Na浓度:130~150mmol/L C. 血浆渗透压:280~310 mmol/L
D. 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无明显减少 E. 等渗液大量丢失只引发等渗性脱水 答案:E
27. 等渗性脱水时体液容量的变化为
细胞内液量 细胞外液量 A. ↓ ↓
B. ↓ . ↑
C. ↓ 变化不大 D. ↑ ↓ E. 变化不大 ↓
答案:E
28. 等渗性脱水如未得到任何处理,易转变为
A. 低渗性脱水 B. 高渗性脱水 C. 水中毒 D. 低钾血症 E. 水肿 答案:B
29. 高渗性脱水的补液原则是
A. 补充等渗液
B. 补水为主,适当补钠
C. 补偏低渗(1/2或2/3张)液 D. 补充水分以降低血钠
E. 限制水分摄入,对重症或急性患者,还应给予高渗盐水 答案:B
30. 低渗性脱水的补液原则是
A. 补充等渗液
B. 补水为主,适当补钠
C. 补偏低渗(1/2或2/3张)液 D. 补充水分以降低血钠
E. 限制水分摄入,对重症或急性患者,还应给予高渗盐水 答案:A
31. 等渗性脱水的补液原则是
A. 补充等渗液
B. 补水为主,适当补钠
C. 补偏低渗(1/2或2/3张)液 D. 补充水分以降低血钠
E. 限制水分摄入,对重症或急性患者,还应给予高渗盐水 答案:C
32. 细胞内、外液均增多并有低钠血症,说明有
A. 水肿
B. 低渗性脱水 C. 高容量性脱水 D. 水中毒 E. 等渗性脱水 答案:D
33. 水中毒最常发生于
A. 用肥皂水灌肠
B. 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而又补液过多时 C. 精神性饮水过量 D. 持续大量饮水
E. 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 答案:B
34. 下列有关水中毒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
A. 血清Na浓度<130mmol/L B. 可出现肺水肿、脑水肿等 C. 低渗性液体主要在细胞外液潴留 D. 细胞外液量增多,血液稀释 E. 血浆渗透压<280mmol/L 答案:C
35. 水肿液在组织间隙以游离状态存在,说明存在 A 隐形水肿
B 显性水肿 C 粘液性水肿 D 特发性水肿 E 淋巴性水肿 答案:B
36. 水肿是指
A. 细胞内液过多 B. 细胞外液过多
C. 组织间隙或体腔内液体过多 D. 血管内液体过多 E. 体内液体过多 答案:C
37. 下列有关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发生机制中,哪项是错误的?
A.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B. 球-管失衡
C. 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D.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E. 淋巴回流受阻 答案:B
38. 下列哪项不会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A. 肝硬变
B. 严重营养不良 C. 肾病综合征 D. 恶性肿瘤 E. 低渗性脱水 答案:E
39. 水肿时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的主要机制是
A. 心房肽减少 B. 醛固酮增多
C. 肾血流重分配 D. 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大 E. 抗利尿激素增多 答案:D
40. 钠水潴留的发生机制中,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 GFR降低
B. 肾血流重分布(较大量的血流转入皮质肾单位,而近髓肾单位血流量↓↓) C. 肾小球滤过分数升高 D. 醛固酮分泌增多 E.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答案:B
41. 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位,提示发生了
A. 肾炎性水肿 B. 肝性水肿 C. 肾病性水肿 D. 心性水肿 E. 肺水肿 答案:D
42. 区分漏出液和渗出液的主要依据是水肿液的
A. 蛋白质含量 B. 比重 C. 细胞数 D. 酸碱度 E. 晶体成分 答案:A
43. 下述哪项不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
A. 肾小球滤过压下降 B. 肾血流量减少
C. 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减少 D. 肾小球囊内压下降
E. 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降低 答案:D
44. 下列有关钾跨细胞转移因素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 胰岛素直接刺激Na-K-ATP酶的活性,促进细胞摄钾
++
B. β-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可激活Na-K-ATP酶,促细胞摄钾 C. 酸中毒促进钾离子移出细胞,而碱中毒作用正好相反
++
D. 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升高可直接抑制Na-K-ATP酶活性 E.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急性升高促进钾离子自细胞内移出
答案:D
45. 下述哪项不是高钾血症的原因
A.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 B. 胰岛素过量使用 C. 酸中毒 D. 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 E. 溶血 答案:B
46. 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高于
A. 3.0mmol/L B. 3.5mmol/L C. 5.5mmol/L D. 5.0mmol/L E. 6.0mmol/L 答案:C
47. 下列哪一项不是低钾血症的原因
A. 过量使用胰岛素 B. 代谢性酸中毒 C. 禁食
D.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E. 剧烈呕吐 答案:B
48. 引起低钾血症最主要的原因是
A. 钾丢失过多 B. 碱中毒
C. 长期使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D. 钾摄入不足 E.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答案:A
49. 某手术患者术后禁食7天,仅从静脉输入大量的5%葡萄糖维持机体需要,此患者最易发生
A. 高钾血症 B. 低钾血症 C. 高钠血症 D. 低钠血症 E. 低钙血症 答案:B
50. 下面关于肾外途径过度失钾的原因,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呕吐 B. 胃肠减压
C. 长时间使用速尿等利尿剂 D. 腹泻
E. 大量出汗 答案:C
51. 过量使用胰岛素产生低钾血症的机制是
A. 醛固酮分泌增多 B. 跨细胞转移,细胞摄钾增多 C. 肾小管重吸收钾障碍 D. 结肠上皮细胞分泌钾过多 E. 呕吐、腹泻致失钾过多 答案:B
52. 低钾血症时,血清钾浓度低于
A. 2.5mmol/L B. 3.0mmol/L C. 3.5mmol/L D. 4.0mmol/L E. 5.5mmol/L 答案:C
53. 高钾血症对机体最危险的影响是
A. 肌无力 B. 心室纤颤 C. 酸中毒 D. 呼吸肌麻痹 E. 横纹肌溶解 答案:B
54. 碱中毒患者尿液呈酸性,提示存在
A. 低钠血症 B. 低钾血症
C. 低钙血症 D. 低镁血症 E. 高钾血症 答案:B
55. 急性轻度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的影响是
A. 兴奋性增高,肌肉松弛无力 B. 兴奋性下降,肌肉松弛无力 C. 兴奋性增高,肌肉弛缓性麻痹 D. 兴奋性下降,肌肉弛缓性麻痹
E. 兴奋性先增高后降低,肢体刺痛、感觉异常及肌无力、麻痹 答案:B
56. 急性低钾血症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是
兴奋性 传导性 自律性 收缩性 A. ↓ ↓ ↑ ↑ B. ↑ ↓ ↑ ↑或↓(严重缺钾)
C. ↑ ↑ ↑ ↑ D. ↓ ↑ ↓ ↑
E. ↓ ↓ ↓ ↓ 答案:B
57. 低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不包括
A. 去极化阻滞 B. 肌无力 C. 横纹肌溶解
D. 对洋地黄类药物毒性的敏感性增高 E. 呼吸肌麻痹 答案:A
58. 引发高钾血症最重要的原因是
A. 酸中毒
B. 使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 C. 洋地黄中毒 D. 肾排钾障碍 E. 摄钾过多 答案:D
59. 高钾血症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是
兴奋性 传导性 自律性 收缩性 A. ↑ ↑ ↑ ↑ B. ↑ ↓ ↑ ↑ C. 轻症↑,重症↓ ↓ ↓ ↓ D. ↓ ↑ ↓ ↓
E. ↓ ↑ ↓ ↑ 答案:C
60. 高钾血症患者尿液为
A. 中性尿
B. 正常性酸性尿 C. 正常性碱性尿 D. 反常性碱性尿 E. 反常性酸性尿 答案:D
二、名词解释
+ +
1. 低渗性性脱水 其特点是:失H2O<失Na;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无明显减少。
2. 水中毒 亦称稀释性低钠血症。其特点为: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由于过多低渗性液体在体内潴留造成细胞内、外液量都增多,并引起重要器官功能严重障碍。
3. 高渗性性脱水 其特点是:失水>失Na+,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4. 等渗性脱水 其特点是:H2O与Na+呈比例丢失;血清Na+浓度: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 mmol/L;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无明显减少。
5. 水肿 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的一种病理过程。
6. 显性水肿 也称凹陷性水肿。是指当皮下组织有过多的游离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时,游离的液体从按压点向周围散开,形成凹陷。
7. 隐性水肿 也称非凹陷性水肿。分布在组织间隙中的胶体网状物(如透明质酸、胶原及粘多糖等)对液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和膨胀性。水肿时,虽然组织间液量增加,但若积聚的液体未能超过胶体网状物的吸附能力时,则组织间隙无游离液体出现。因此,用手指按压时,未出现可觉察的水肿体征-凹陷。
8. 反常性酸性尿 低钾血症时,细胞外液K+浓度↓,故细胞内液 K+外出,而细胞外液 H+内移→细胞外液代碱;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浓度↓,[H+]↑→肾小管K+-Na+交换↓,而H+-Na+交换↑→尿排K+↓,排H+↑,故尿液呈酸性。
9. 反常性碱性尿 高钾血症时,细胞外液K+浓度↑,故细胞外液K+进入细胞内液,而细胞内液H+外移→细胞外液为代谢性酸中毒。此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浓度↑,H+浓度↓→肾小管K+-Na+交换↑,而H+-Na+交换↓→尿排K+↑,排H+↓,故尿液呈碱性。
三、问答题
1.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与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相比,何者更易引起休克? 为什么?
参考答案: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更易引起休克。是因为:
(1) 血浆渗透压↓→细胞外液水移至细胞内液→细胞外液量明显减少。 (2) 血浆渗透压↓→ 早期无渴感。
血浆渗透压↓→ ADH分泌↓,早期尿量不↓。
2. 一剧烈腹泻的成年患者补充了过多的5%葡萄糖,试问其脱水类型有何改变?对机体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由于肠道液体为等渗性液体,故剧烈腹泻者,水与钠呈比例大量丢失,可引起等渗性脱水。但对等渗性脱水补充了过多的5%葡萄糖,而忽略了钠的补充,则可使等渗性脱水转变为低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
(1) 易发生休克:血浆渗透压↓→细胞外液水移至细胞内液→细胞外液量明显减少,而细胞内液量无明显变化。
(2) 血浆渗透压↓→ 早期无渴感;
晚期由于血容量↓,AngⅡ↑→渴感。
(3) 血浆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分泌↓,早期尿量不↓;晚期由于血容量↓↓→抗利尿激素↑→尿量↓。
(4) 有明显的失水体征:血容量↓,血液浓缩,血浆胶渗压↑→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组织间液↓↓→皮肤弹性↓,眼窝凹陷等。
3. 一剧烈呕吐的成年患者,若此患者未得到及时处理,其脱水类型会如何转变?此种类型的脱水对机体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由于胃液为等渗性液体,故剧烈呕吐者,水与钠呈比例大量丢失,可引起等渗性脱水。
+
但等渗性脱水患者未得到及时处理,由呼吸及皮肤不感蒸发失水,故失H2O>失Na,从而使等渗性脱水转变为高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
+
失H2O>失Na,血浆渗透压↑→
(1) 细胞外液渗透压↑→刺激口渴中枢→渴感→饮水。
(2) 细胞外液渗透压↑→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抗利尿激素↑→远曲小管重吸收水↑→ 尿量↓;尿比重↑。
(3) 细胞外液渗透压↑→H2O由细胞内液移至细胞外液→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明显减少。
(4) 细胞外液渗透压↑→脑细胞脱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嗜睡,昏迷);脑出血。
第三章 酸碱平衡紊乱
一、选择题
1. 机体的正常代谢必须处于 A. 弱酸性的体液环境中 B. 弱碱性的体液环境中 C. 较强的酸性体液环境中 D. 较强的碱性体液环境中 E. 中性的体液环境中 答案:B
+
2. 正常体液中的H主要来自
+
A. 食物中摄入的H
+
B. 碳酸释出的H
+
C. 硫酸释出的H
+
D. 脂肪代谢产生的H
+
E. 糖酵解过程中生成的H 答案:B
3. 碱性物质的来源有
A. 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 B. 肾小管细胞分泌的氨 C. 蔬菜中含有的有机酸盐 D. 水果中含有的有机酸盐 E. 以上都是 答案:E
4. 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最多的酸性物质是 A. 碳酸 B. 硫酸 C. 乳酸 D. 三羧酸 E. 乙酰乙酸 答案: A
5. 血液中缓冲固定酸最强的缓冲系统是
-
A. Pr/HPr
B. Hb/HHb
ˉ
C. HCO3/H2CO3
-
D. HbO2/HHbO2
2--
E. HPO4/H2PO4答案:C
6. 血液中挥发酸的缓冲主要靠 A. 血浆HCO3ˉ B. 红细胞HCO3ˉ C. HbO2及Hb D. 磷酸盐 E. 血浆蛋白 答案: C
7. 产氨的主要场所是 A. 远端小管上皮细胞 B. 集合管上皮细胞 C. 管周毛细血管 D. 基侧膜
E.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答案:E
8. 血液pH 值主要取决于血浆中 A. [Prˉ]/[HPrˉ] B. [HCO3ˉ]/[H2CO3] C. [Hbˉ]/[HHb]
D. [HbO2ˉ]/[HHbCO2]
2
E. [HPO4ˉ]/[H2PO4ˉ] 答案:B
9. 能直接反映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负离子碱的总和的指标是 A. PaCO2
B. 实际碳酸氢盐(AB) C. 标准碳酸氢盐(SB) D. 缓冲碱(BB) E. 碱剩余(BE) 答案:D
10. 标准碳酸氢盐小于实际碳酸氢盐(SB<AB)可能有 A. 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 呼吸性碱中毒 D. 混合性碱中毒
E. 高阴离子间隙代谢性酸中毒 答案:B
11. 阴离子间隙增高时反映体内发生了
-
A 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B 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C 低血氯性呼吸性酸中毒 D 正常血氯性呼吸性酸中毒 E 高血氯性呼吸性酸中毒 答案:A
12. 阴离子间隙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可见于 A. 严重腹泻
B. 轻度肾功能衰竭 C. 肾小管酸中毒
D. 使用碳酸酐酶抑制剂 E. 以上都是 答案:E
13. 下列哪一项不是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 A.高热 B. 休克 C. 呕吐 D. 腹泻 E. 高钾血症 答案:D
14. 急性代谢性酸中毒机体最主要的代偿方式是 A. 细胞外液缓冲 B. 细胞内液缓冲 C. 呼吸代偿 D. 肾脏代偿 E. 骨骼代偿 答案:C
15. 一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气分析可见:pH 7.28,PaCO2 3.7kPa(28mmHg),HCO3ˉ 17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 A. 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 代谢性碱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A
+
16.一休克患者,血气测定结果如下:pH 7.31,PaCO2 4.6 kPa(35mmHg),HCO3ˉ 17mmol/L,Na
-+
140mmol/L,Cl 104mmol/L,K 4.5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 A. 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B. 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C.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D.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 E.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答案:B
17. 治疗代谢性酸中毒的首选药物是 A. 乳酸钠
B. 三羟基氨基甲烷 C. 柠檬酸钠 D. 磷酸氢二钠 E. 碳酸氢钠 答案:E
18. 下列哪一项不是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 A. 呼吸中枢抑制 B. 肺泡弥散障碍 C. 通风不良 D. 呼吸道阻塞 E 胸廓病变 答案:B
19. 下列哪一项不是引起酸中毒时心肌收缩力降低的机制 A. 代谢酶活性抑制 B. 低钙
C. H+
竞争性地抑制钙与肌钙蛋白亚单位结合
D. H+
影响钙内流
E. H+
影响心肌细胞肌浆网释放钙 答案:B
20. 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的代偿调节主要靠 A. 血液的缓冲作用 B. 肺调节作用
C. 细胞内外离子交换 D. 肾的调节作用 E. 其它缓冲系统 答案:C
21. 慢性呼吸性酸中毒的代偿调节主要靠 A 呼吸代偿 B. 心脏代偿 C. 血液系统代偿 D. 肾脏代偿 E. 骨骼代偿 答案:D
22. 某溺水窒息患者,经抢救后血气分析结果为:pH 7.18,PaCO2 9.9 kPa 28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 A. 代谢性酸中毒 B. 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C. 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75mmHg),HCO3ˉ (D.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E. 代谢性碱中毒 答案:B
23.某肺心病患者,因感冒肺部感染而住院,血气分析为:pH 7.32,PaCO2 9.4 kPa (71mmHg),HCO3ˉ 37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 A. 代谢性酸中毒 B. 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C. 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D. 混合性酸中毒 E. 代谢性碱中毒 答案:C
24. 呼吸衰竭时合并哪一种酸碱失衡时易发生肺性脑病 A. 代谢性酸中毒 B. 代谢性碱中毒 C. 呼吸性酸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 E. 混合性碱中毒 答案:C
25. 严重失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时,下列哪项治疗措施是错误的 A. 去除呼吸道梗阻
B. 使用呼吸中枢兴奋剂 C. 使用呼吸中枢抑制剂 D. 控制感染 E. 使用碱性药物 答案:C
26. 下列哪一项不是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 A. 严重腹泻 B. 剧烈呕吐
C. 应用利尿剂(速尿,噻嗪类) D. 盐皮质激素过多 E. 低钾血症 答案:A
27.某幽门梗阻患者发生反复呕吐,血气分析结果为:pH 7.5,PaCO2 6.6 kPa 36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 A. 代谢性酸中毒 B. 代谢性碱中毒 C. 呼吸性酸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 E. 混合性碱中毒 答案:B
28. 如血气分析结果为PaCO-
2 升高,同时HCO3降低,最可能的诊断是
50mmHg),HCO3ˉ (A. 呼吸性酸中毒 B. 代谢性酸中毒 C. 呼吸性碱中毒 D. 代谢性碱中毒 E. 混和性酸中毒 答案:E
29. 由于剧烈呕吐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最佳治疗方案是 A. 静注0.9%生理盐水 B. 给予噻嗪类利尿剂 C. 给予抗醛固酮药物 D. 给予碳酸酐酶抑制剂 E. 给予三羟基氨基甲烷 答案:A
30. 下列哪一项不是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 A. 吸入气中氧分压过低 B. 癔病 C. 发热
D. 长期处在密闭小室内 E. 脑外伤刺激呼吸中枢 答案:D
31. 某肝性脑病患者,血气测定结果为:pH 7.48,PaCO2 3.4 kPa (22.6mmHg),HCO3ˉ 19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 A. 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 代谢性碱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 E. 混合型碱中毒 答案:D
32. 碱中毒时出现手足搐搦的重要原因是
+
A. 血清K降低
-B. 血清Cl降低
2+
C. 血清Ca降低
+
D. 血清Na降低
2+
E. 血清Mg降低 答案:C
33. 酮症酸中毒时下列哪项不存在
+
A. 血K升高 B. AG升高 C. PaCO2下降 D. BE负值增大
-
E. Cl增高 答案:E
34. 肾小管酸中毒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下列哪项不存在
+
A. 血K升高 B. AG升高 C. PaCO2下降 D. BE负值增大
-
E. Cl增高 答案:B
35. 休克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可出现
+++
A. 细胞内K释出,肾内H-Na交换降低
+++
B. 细胞内K释出,肾内H-Na交换升高
+++
C. 细胞外K内移,肾内H-Na交换升高
+++
D. 细胞外K内移,肾内H-Na交换降低
+++
E. 细胞外K内移,肾内K-Na交换升高 答案:B
36.下列哪一项双重性酸碱失衡不可能出现 A.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B.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C. 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D. 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 E.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答案:E
37.代谢性酸中毒时,下列哪项酶活性的变化是正确的 A. 碳酸酐酶活性降低 B. 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升高
C. γ-氨基丁酸转氨酶活性升高 D. 谷氨酰胺酶活性降低 E. 丙酮酸脱羧酶活性升高 答案:B
38. 标准碳酸氢盐大于实际碳酸氢盐(AB<SB)可能有 A. 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 呼吸性碱中毒 D. 混合性碱中毒
E. 高阴离子间隙代谢性酸中毒 答案: C
39. 单纯性代谢性酸中毒不可能出现下列哪项指标的变化 A. pH升高 B. AB升高 C. SB 升高 D. BB升高 E. BE正值增加
答案:E
40. 代谢性碱中毒时下列哪项不可能出现
-
A. 血浆HCO3增加 B. PaCO2降低 C. 血钙降低 D. 血钾降低 E. BE正值增加 答案:B
41. 代谢性酸中毒时下列哪项不可能出现
-
A. 血浆HCO3降低 B. PaCO2降低 C. 血钙降低 D. 血钾升高 E. BE负值增加 答案:C
42. 血浆PaCO2代偿性升高可见于 A. 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 呼吸性碱中毒 D. 代谢性碱中毒 E. 混合性碱中毒 答案:D
43. 血浆PaCO2原发行性升高可见于 A. 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 呼吸性碱中毒 D. 代谢性碱中毒 E. 混合性碱中毒 答案:B
44.严重的通气障碍可引起
A.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C.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E.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答案: A
45. 高热伴呕吐患者常可发生
A.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C.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E.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答案:D
46.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伴有心力衰竭而应用大量排钾利尿剂常可发生 A.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C.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E.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答案:B
47. 糖尿病患者伴有发热常可发生 A.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C.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E.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答案:C
48. 尿毒症病人频繁呕吐常可发生
A.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C.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E.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答案:E
-
49. 血气分析指标显示PaCO2明显升高,血浆HCO3明显降低,最可能发生的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是
A.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C.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E.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答案:A
-
50. 血气分析指标显示PaCO2、血浆HCO3均降低,最可能发生的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是 A.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C.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E.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答案:C
二、名词解释
1. 阴离子间隙(AG) 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浓度间的差值,
+--
即AG=UA—UC。该值可根据血浆中常规可测定的阳离子(Na)与常规测定的阴离子(c1和HCO3)的
差算出,即AG=[Na]-{[C1]+[HCO3]},波动范围是12±2 mmol/L。
O
2. 碱剩余(BE) 是指标准条件下(PaCO2为5.32kPa(40mmHg),温度为38C,Hb的氧饱和度为100%),用酸或碱滴定全血标本至pH7.40时所需的酸或碱的量(mmol/L)。如用酸滴定,BE用正值表示;如用碱滴定,BE用负值来表示。正常值范围为-3.O~+3.0mmoL/L。
-
3. 代谢性酸中毒 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血浆原发性[HCO3]减少而导致pH下降为特征的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4. 呼吸性酸中毒 是指因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而引起的原发性PaCO2(或血浆H2CO3)升高而导致pH下降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
5. 代谢性碱中毒 是指因细胞外液H丢失或HCO3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原发性增多而导致的pH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6. 呼吸性碱中毒 是指因肺通气过度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或PaC0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7. 盐水反应性碱中毒 主要见于呕吐、胃液吸引及应用利尿剂时,给予等张或半张的盐水来扩充
—-
细胞外液,补充Cl能促进过多的HCO3经肾排出,使碱中毒得到纠正,此类碱中毒叫盐水反应性碱中毒。
8. 盐水抵抗性碱中毒 常见于全身性水肿、原发性醛固醇增多症、严重低钾血症及Cushing综合
+
征等,维持因素是盐皮质激素的直接作用和低K,这种碱中毒病人给于生理盐水没有治疗效果。
9. 二氧化碳麻醉 是指血浆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超过80mmHg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
三、问答题
1. 试述pH 7.4时有否酸碱平衡紊乱?有哪些类型?为什么? 参考答案: pH 7.4时可以有酸碱平衡紊乱。
+--
?HCO?,pH值主要取决于[HCO]与[HCO]的比值,只要该比值维持在正常值
pH?pKa?lg-?H2CO3?3-
323
20:1,pH值就可维持在7.4。pH值在正常范围时,可能表示:①机体的酸碱平衡是正常的;②机
-
体发生酸碱平衡紊乱,但处于代偿期,可维持[HCO3]∕[H2CO3]的正常比值;③机体有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因其中各型引起pH值变化的方向相反而相互抵消。
pH 7.4时可以有以下几型酸碱平衡紊乱:①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②代偿性轻度和中度慢性呼吸性酸中毒;③代偿性代谢性碱中毒;④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⑤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二型引起pH值变化的方向相反而相互抵消;⑥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二型引起pH值变化的方向相反而相互抵消;⑦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二型引起pH值变化的方向相反而相互抵消。
2. 剧烈呕吐易引起何种酸碱平衡紊乱?试分析其发生机制。
+
参考答案:剧烈呕吐常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其原因如下:①H丢失:剧烈呕吐,使胃腔内HCI丢失,
-+-+
血浆中HC03得不到H中和,被回吸收入血造成血浆HC03浓度升高;②K丢失:剧烈呕吐,胃液
+++++
中K大量丢失,血[K]降低,导致细胞内K外移、细胞内H内移,使细胞外液[H]降低,同时
++---
肾小管上皮细胞泌K减少、泌H增加、重吸收HC03增多;③Cl丢失:剧烈呕吐,胃液中Cl大
量丢失,血[Cl]降低,造成远曲小管上皮细胞泌H增加、重吸收HC03增多,引起缺氯性碱中毒;④细胞外液容量减少:剧烈呕吐可造成脱水、细胞外液容量减少,引起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高。
++-
醛固酮促进远曲小管上皮细胞泌H、泌K、加强HC03重吸收。以上机制共同导致代谢性碱中毒的发生。
3.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可发生什么类型酸碱平衡紊乱?酸碱平衡的指标会有哪些变化为什么?
-
参考答案: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HCO3原发性降低, AB、SB、BB值均降低,AB 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有:①体内分解代谢加剧,酸性代谢产物形成增多;②肾功能障碍导致酸性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除;③肾小管产氨与排泄氢离子的能力降低。 4. 试述钾代谢障碍与酸碱平衡紊乱的关系,并说明尿液的变化。 +++ 参考答案:高钾血症与代谢性酸中毒互为因果。各种原因引起细胞外液K增多时,K与细胞内H +++ 交换,引起细胞外H增加,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这种酸中毒时体内H总量并未增加,H从细胞内逸 +++ 出,造成细胞内H下降,故细胞内呈碱中毒,在肾远曲小管由于小管上皮细胞泌K增多、泌H减少,尿液呈碱性,引起反常性碱性尿。 ++ 低钾血症与代谢性碱中毒互为因果。低钾血症时因细胞外液K浓度降低,引起细胞内K向细胞外 +++ 转移,同时细胞外的H向细胞内移动,可发生代谢性碱中毒,此时,细胞内H增多,肾泌H增多,尿液呈酸性称为反常性酸性尿。 第四章 发热 一、选择题 1、引起发热最常见的病因为: A.淋巴因子 B.病毒感染 C.恶性肿瘤 D.细菌感染 E.变态反应 答案:D 2、人体最重要的散热途径是 A.肺 B.皮肤 C.肌肉 D.尿 E. 粪 答案:B 3、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分是 A.视前区-前下丘脑 B.中脑 C.延脑 D.桥脑 E.脊髓 答案:A 4、炎热环境下皮肤散热主要通过: A.出汗 B.对流 C.传导 D.辐射 E.血流 答案:A 5、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包括 A.前列腺素和其体内代谢产物 B.内生致热原和某些体外代谢产物 C.IL-1和TNF D.CRH和NOS E.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答案:E 6、内生性致热原是: A.由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具有升高体温作用的内在介质 -+- B.由产热器官产生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内在介质 C.由产热原细胞分泌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神经激素 D.由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E.由产EP细胞在磷酸激酶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答案:D 7、外致热原引起发热主要是 A.激活局部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 B.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C.加速分解代谢,产热增加 D.促进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E.刺激局部的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答案:D 8、属内生致热原的物质是 A.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 B.体内的抗体复合物 C.革兰氏阳性细菌产生的外毒素 D.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 E.吞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得致热原 答案:E 9、关于发热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温高于正常值0.5℃ B.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 C.产热过程大于散热过程 D.有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的 E.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答案:D 10、发热的发生机制中共同的中介环节是 A.外致热原 B.内生致热原 C.5-羟色胺 D.前列腺素 E.环磷酸腺苷 答案:B 11、下述哪种体温升高的情况属于过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剧烈运动后 C.先天性无汗腺 D.妇女妊娠期 E.流行性脑膜炎 答案:C 12、输液反应引起的发热多数是由于 A.变态反应 B.内毒素污染 C.外毒素污染 D.药物的毒性反应 E.霉菌污染 答案:B 13、病毒的致热物质主要为 A.全菌体及植物凝集素 B.全病毒体及血细胞凝集素 C.全病毒体及裂解素. 胞 D壁肽及血细胞凝集素 E.全病毒体及内毒素 答案:B 14、革兰氏阳性菌的致热物质主要为 A.脂多糖 B.肽聚糖 C.内毒素 D.全菌体和其代谢产物 E.全菌体和内毒素 答案:D 15、对人体有明显致热作用的本胆烷醇酮(原胆烷醇酮)来自 A.肾素 B.睾丸酮 C.肾上腺素 D.胆囊素 E.甲状腺素 答案:B 16、下列情况属于传染性发热的是 A.支原体侵入 B.血清病 C.血浆中本胆烷醇酮增高 D.恶性淋巴瘤 E.药物性荨麻疹 答案:A 17、内毒素为 A.革兰氏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B.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C.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小分子蛋白质 D.革兰氏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E.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答案:B 18、茶碱使发热反应增强的机制是 A.增加前列腺素 B.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C.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 D.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E.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肾上腺素 答案:C 19、尼克酸使发热反应减弱的机制是 A.增强磷酸二脂酶活性 B.降低脑内5-羟色胺含量 C. 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 D.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介质 E. 扩张血管 答案:A 20、发热的发病学第一环节多数为 A.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B.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C.中枢发热介质参与作用 D.体温调定点上移 E.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答案:E 21、干扰素是 A.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能抑制发热 B.细胞对细菌感染的反应产物,能引起发热 C.细胞对细菌感染的反应产物,能抑制发热 D.病毒本身分泌的物质,能引起机体发热 E.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能引起发热 答案:E 22、决定内毒素致热性的主要成分是 A.脂质A B.脂质B C.脂质C D.多糖体 E.蛋白质 答案:A 23、产生和释放白细胞致热原最多的细胞是 A.肝脏星形细胞 B.嗜酸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中型粒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C 24、近年来证明白细胞致热原(LP)为 A.肿瘤坏死因子 B.组织胺 C.淋巴因子 D.白细胞介素-1 E.白细胞介素-2 答案:D 25、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和散热平衡 B.散热大于产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产热障碍 E.散热障碍 答案:C 26、发热高峰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对流热明显减少 B.辐射热明显减少 C.产热超过散热 D.散热超过产热 E.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 答案:D 27、引起寒战的原因是由于 A.全身皮肤的立毛肌不随意收缩 B.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僵直性收缩 C.下肢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D.全身皮肤的立毛肌周期性收缩 E.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答案:E 28、退热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大于散热 B.散热大于产热 C.产热等于散热 D.产热障碍 E.散热障碍 答案:B 29、退热期可导致 +-A.Na潴留 B.Cl C.脱水 D.水潴留 E.出汗减少 答案:C 30、发热病人最常出现的酸碱平衡紊乱为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混乱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混合性碱中毒 答案:A 二、名词解释 1. 发热 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移超过正常值的0.5℃ 时,称为发热。 2. 过热 体温调节机构失调控或调节障碍所引起的一种被动性的体温升高,体温升高的程度可超过调定点水平。 3. 内生致热原 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三、问答题 1. 试述内生致热原(EP)引起发热的体温调节机制? 参考答案:第一环节是信息传递,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EP,EP作为“信使”,经血流将其传递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第二环节是中枢调节,即EP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神经细胞,产生中枢发热介质,并促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此时,正常血液温度变为冷刺激,体温中枢发出冲动,引起调温效应器的反应;第三环节是效应部分,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张力增高或寒战,使产热增加;另一方面,经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机体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至与调定点上移水平。 第五章 缺氧 一、选择题 1.缺氧是指: A.全身循环障碍引起的病理过程 B. 吸入气中的氧分压不足引起的病理过程 C. 对组织氧供不足和(或)组织利用氧障碍引起的病理过程 D.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引起的病理过程 E.外呼吸功能障碍引起的病理过程 答案: C 2.决定血氧饱和度最主要的因素是: A. CO2分压 B.血液温度 C. 血液pH值 D. 血氧分压 E.红细胞内2,3-DPG浓度 答案: D 3.有关血氧指标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氧解离曲线右移可使血红蛋白在肺部结合氧增多 B.血氧饱和度的高低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无关 C.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是5ml/d1 D. 血氧含量是指100m1血液中实际含有氧的毫升数 E.血氧容量的大小反映血液携氧能力的高低,其正常值为20ml/dl 答案: A 4. 有关血氧指标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 氧含量是指100 m1血液中和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 B. 氧含量是指100 m1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释放的氧量 C. 氧含量是指100 m1血液中实际的携氧量 D. 氧容量是指100 ml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实际携氧量 E. 氧容量是指100 ml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释放的氧量 答案: C 5.影响氧含量的决定因素是: A.氧分压 B.氧容量 C. 血氧饱和度 D.氧分压和氧容量 E. 血红蛋白量 答案: D 6.使氧离曲线右移的因素是: A. 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 B. 血液pH上升 C.CO2下降 D.温度下降 E.以上都是 答案: A 7.缺氧时氧离曲线左移可发生在: A.血液温度升高 B.失代偿性酸中毒 C. CO2分压升高 D. 红细胞内2,3-DPG浓度增多 E.以上都不对 答案: E 8.正常机体内,下列哪个部位氧分压最高: A. 线粒体内膜 B. 肺静脉血液 C. 肺泡气体 D. 毛细血管血液 C. 主动脉血液中的红细胞 答案: C 9. 静脉血分流入动脉可引起的缺氧属于: A.大气性缺氧 B. 低张性缺氧 C. 血液性缺氧 D. 淤血性缺氧 E.缺血性缺氧 答案: B 10.下列何种物质可使亚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失去携带氧的能力? A.乳酸 B.磷酸盐 C. 肌酐 D.亚硝酸盐 E.CO 答案: D 11.下列哪种情况引起的缺氧不属于血液性缺氧? A.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B. 煤气中毒 C. 支气管痉挛 D.严重贫血 E.亚硝酸盐中毒 答案: C 12.血液性缺氧时血氧指标最有特征性的变化是; A.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B.动脉血氧含量下降 C.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 D.动、静脉氧含量差下降 E.血氧容量下降 答案: E 13.血氧容量正常,PaO2降低,SaO2降低可见于: A.呼吸衰竭 B. 心力衰竭 C. 严重贫血 D. DIC E.氰化物中毒 答案: A 14.关于发绀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超过5g/d1即可引起发绀 B. 严重贫血引起的缺氧,其发绀一般较明显 C. 休克和心力衰竭患者可以出现发绀 D. 缺氧不一定有发绀 E.发绀不一定是缺氧 答案: B 15.下列哪种情况不发生低张性缺氧? A. 吸入大量氮气 B. 吸入大量CO C. 胸腔大量积液 D.服用过量安眠药 E. 支气管炎 答案: B 16.下列哪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属于低血流动力性缺氧: A.动脉血栓形成 B. 呼吸衰竭 C. 亚硝酸盐中毒 D.缺铁性贫血 E.出现右向左分流的心室间隔缺损 答案: A 17.组织性缺氧时可出现异常变化的血氧指标是: A.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B. 动脉血氧含量 C. 动脉血氧容量 D. 动脉血氧饱和度 E.动脉血氧分压 答案: A 18.下列哪种情况引起的缺氧,其动脉血氧含量可显著下降? A. 心源性休克 B. 广泛性动脉硬化 C. DIC D.氰化钾中毒 E.支气管肺炎 答案: E 19. 动脉血氧分压、氧容量和氧含量正常、静脉血氧含量增高可见于: A. 慢性贫血 B. 失血性休克 C. 呼吸衰竭 D. 氰化钠中毒 E. 充血性心力衰竭 答案: D 20.下列哪项不是使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生成增多的因素? A.脱氧血红蛋白增多 B. 血pH值增高 C. 二磷酸甘油酸磷酸酶活性增加 D.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活性增加 E. 磷酸果糖激酶活性增加 答案:C 21. 关于CO中毒,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HbCO达到一定浓度后,血液才出现“樱桃红”变化 B. CO中毒导致呼吸加深加快,有一定代偿作用 C. 正常人血液中常有少量HbCO D.提高血液氧分压有利于HbCO解离 E.危重病人可以用血液替换抢救 答案: B 22.血氧容量20m1/dl,动脉血氧含量19ml/dl,动脉血氧分压13.3kPa (100mmHg),动静脉血氧 含量差6ml/dl,最可能是何种疾病? A.充血性心力衰竭 B. 先天性心脏病 C.CO中毒 D. 氰化钾中毒 E.一侧肺不张 答案: A 23.低张性缺氧时可引起呼吸系统代偿性反应的动脉血氧分压阈值是: A. <12.0kPa (90mmHg) B. <10.7kPa (80mmHg) C. <9.3kPa (70mmHg) D. <8.0kPa (60mmHg) E. <6.7kPa (50mmHg) 答案: D 24.血氧容量20m1/dl,动脉血氧含量15ml/dl,动脉血氧分压6.7kPa(50mmHg),动静脉氧差4m1/dl, 其缺氧类型最可能为: A.组织性缺氧 B.缺血性缺氧 C. 血液性缺氧 D. 低张性缺氧 E.淤血性缺氧 答案: D 25.血氧容量12ml/dl,动脉血氧含量11.4ml/dl,动脉血氧分压13.3kPa(100mmHg),动静脉氧差 3.6m1/dl,患何种疾病可能性最大? A. 维生素B2缺乏 B. 大叶性肺炎 C. 阻塞性肺气肿 D.慢性贫血 E.失血性休克 答案: D 26. 慢性贫血时,心血管系统出现的主要代偿性变化是: A. 脑血管扩张 B. 全身小动脉收缩 C. 肺血管收缩 D. 肾血流量下降 E. 心输出量增加 答案: E 27. 呼吸加深加快对下列哪—种原因所致缺氧的代偿作用最大? A. 氰化钾中毒 B. 低动力性休克 C. 血红蛋白减少 D. 吸人气氧分压降低 E. 线粒体功能障碍 答案: D 28. 血管新生对于下列哪一种病变所致缺氧的代偿意义最大? A. 左心衰竭 B. 缺铁性贫血 C. 部分肺不张 D. 心肌缺血 E. DIC 答案: D 29.低张性缺氧时的血管反应主要表现为: A.冠脉收缩,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B.冠脉扩张,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C.冠脉、脑血管、肺血管都扩张 D.冠脉扩张,脑血管、肺血管收缩 E.冠脉、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答案: E 30.缺氧时使心肌氧供应量增加的主要代偿方式是: A.增加毛细血管密度 B. 增加血液携氧能力 C. 增加肺泡通气量 D. 冠脉舒张增加血流量 E. 增强组织氧化酶的活性 答案: D 31. 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反应是: A. 红细胞数目增多 B. 肺通气量增加 C. 心肌收缩力加强 D. 心率加快 E.脑血流量增加 答案: B 32.低张性缺氧引起肺通气量增加的主要机制是: A. 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B. 刺激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C. 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D.刺激肺牵张感受器 E.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答案: C 33. 对缺氧诱导因子-1(HIF-1)的正确描述是: A. HIF-1是一种能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表达的细胞因子 B. HIF-1是在缺氧时活化的转录因子 C. HIF-1能使所在的组织细胞发生缺氧 D. HIF-1是细胞内氧含量的感受器 E. HIF-1能拮抗缺氧对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 答案: B 34.缺氧时肺血管收缩对机体的代偿作用是: A. 增加肺部组织液渗出,刺激呼吸频率加快 B. 增加肺尖部的肺泡通气量 C.维持适当的肺泡通气/血流比例 D.减慢血流使Hb充分氧合 E. 适当提高血压,增加心肌氧供 答案: C 35.单纯的急性低张性缺氧对机体酸碱平衡的影响一般不包括: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碱中毒 C. 碱剩余增大 D.阴离子间隙增大 E. 血pH值下降 答案: C 36. 久居高原者最可能不明显的耐受缺氧的病理生理变化是: A.血红蛋白增加 B. 肌红蛋白增加 C. 血管密度增加 D.肺通气量增加 E.线粒体呼吸酶活性增加 答案: D 37.对Hb亲和力CO高于O2的原因是CO对Hb的结合或解离与O2相比: A.结合速度慢,解离速度慢 B.结合速度极快,解离速度稍快 C.结合速度快,解离速度慢 D.结合速度快,解离速度也快 E.结合速度慢,解离速度更慢 答案: E 38.急性缺氧导致肺动脉压升高的主要因素是: A.右心排出量增加 B.肺小静脉淤血 C.肺小动脉收缩 D.左心功能不全 E.血流量增加 答案: C 39.与急性缺氧导致肺小动脉收缩主要机制可能无关的因素是: A.激肽 B.缺氧对血管平滑肌的直接作用 C.血栓素A2 D.白三烯 E.交感神经兴奋 答案: A 40. 严重缺氧导致细胞损伤时,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变化为: +2++ A.细胞外K↓ B. 细胞内Ca↓ C. 细胞内H↓ ++ D.细胞内Na↑ E.细胞内K↑ 答案: D 41.缺氧时血液系统的代偿反应有: A. 骨髓造血功能增强,氧离曲线右移 E. 血氧含量增加 B.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对RBC破坏受抑制 D. 红细胞内2,3-DPG减少 C. 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加 答案: A 42.下列哪种情况引起的缺氧,红细胞内2,3-DPG增加最不明显: A. 氰化物中毒 B.肺源性心脏病 C. 高原性缺氧 D.右心衰竭 E. 失血性休克 答案: A 43.下列哪一项不是慢性缺氧时的主要代偿机制? A.增强糖的无氧酵解 B. 肌红蛋白含量增多 C. 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 D. 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增加 E. 促红细胞生成素释放增多 答案: C 44.下列哪一因素不是严重缺氧时溶酶体变化的主要原因? + 2+ A. ATP生成减少 B. H↓ C. Ca超负荷 D. 自由基大量产生 E. 磷脂酶激活 答案: B 二、名词解释 1. 低张性缺氧 由于各种原因使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8 kPa(60mmHg),导致对组织供氧不足的缺氧,又称乏氧性缺氧。 2. 血液性缺氧 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氧含量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所引起的缺氧。其血氧含量降低,而PaO2正常,故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 2+3+ 3.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Fe)在氧化剂的作用下可氧化成三价铁(Fe), 3+ 形成高铁血红蛋白(methemoglobin),因其中的Fe与羟基牢固结合而丧失携带氧的能力。当高铁血红蛋白含量超过血红蛋白总量的10%,就可有缺氧表现。 4. 肠源性紫绀 由于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腌菜或变质剩菜后, 肠道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或由于直接误服掺入大量亚硝酸盐的食物后,亚硝酸盐被吸收而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出现紫绀。 5. 组织性缺氧 由于组织中毒、呼吸酶合成障碍或线粒体损伤等原因导致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所引起的缺氧。 三、问答题 1. 简述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发生原因及影响。 2+3+ 答案: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Fe)在氧化剂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三价铁(Fe),即形成高铁血红蛋白。正常血液中不断有少量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又不断被血液中的还原剂如NADH、抗坏血酸、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还原,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只占血红蛋白总量的1%~2%以下。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原因主要为亚硝酸盐、苯胺、硝基苯等中毒,以及磺胺类、高锰酸钾、非那西汀、硝酸甘油等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常见的是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腌菜或变质剩菜后, 肠道细菌将硝酸盐还 3+ 原为亚硝酸盐。高铁血红蛋白中的Fe因与羟基牢固结合而丧失携带氧的能力。此外,血红蛋白分 2+ 3+2+ 子的四个Fe中有一部分氧化为Fe后还能使剩余的Fe与氧的亲和力增高,导致氧离曲线左移,影响血红蛋白中结合氧的释放,使组织缺氧。当高铁血红蛋白含量超过血红蛋白总量的10%,就可有缺氧表现;达到20%~50%,则发生严重缺氧。 2. 发绀可在缺氧的哪些类型中出现? 在哪些类型中不出现?说明其理由。 答案:发绀是由于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平均浓度超过5g/dl 以上(正常约2.6g/dl)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而形成的。低张性缺氧时,血液中的脱氧血红蛋白浓度则增加故可出现发绀。循环性缺氧是由于血流缓慢,血液流经毛细血管的时间延长,组织细胞从中摄取的氧量多于血流速度正常的血液,故静脉血氧含量明显降低,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也可出现紫绀。血液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则血氧分压正常,还原血红蛋白浓度不会升高,故一般不会出现发绀。 第六章 休克 一、选择题 1.休克的发生主要由于 A.中枢神经系统在剧烈震荡与打击下由兴奋转入超限抑制 B.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小动脉扩张,血压下降 C.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衰竭与麻痹 D.血量减少,回心血量不足,心输出量减少 E.重要生命器官低灌流和细胞功能代谢严重障碍 答案:E 2.以下哪种情况可不引起心源性休克? A.大面积心肌梗死 B. 急性心肌炎 C.心脏压塞 D. 严重心律失常 E.充血性心力衰竭 答案: E 3.成年人急性失血,至少一次失血量超过总血量的多少才引起休克? A.15% B. 20% C.30% D. 40% E.50% 答案:B 4.失血性休克血压下降早期主要与 A.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衰竭有关 B.低血容量引起回心血量不足、心输出量降低有关 C.血管紧张度下降、外周阻力降低有关 D.血液灌流不足、微循环血管大量扩张有关 E.细胞严重缺氧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答案:B 5.正常真毛细血管血流的调节主要与 A.交感受神经的支配有关 B.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自身节律性舒缩有关 C.局部体液因素有关 D.全身体液因素有关 E.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关 答案:C 6.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开放的血管可有 A.微动脉 B. 后微动脉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D. 动静脉吻合支 E.微静脉 答案:D 7.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强烈兴奋 B. 先抑制后兴奋 C.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 D. 改变不明显 E.强烈抑制 答案:A 8.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引起微循环血管收缩最主要的体液因素改变是 A.血管紧张素Ⅱ↑ B. 加压素↑ C.儿茶酚胺↑ D. MDF↑ E.TXA2↑ 答案:C 9.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 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B. 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C.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D.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E.少灌少流,灌多于流 答案:D 10.休克缺血性缺氧期的心脑灌流量 A.明显增加 B. 明显减少 C.无明显改变 D. 先增加后减少 E.先减少后增加 答案:C 11.休克缺血性缺氧期血液稀释的主要机制是 A.抢救休克时输液过多 B. 肝脾储血库收缩 C.组织液返流入血 D. 血液稀释疗法 E.血液重新分布 答案:C 12.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持续收缩可见于 A.正常微循环灌流时 B. 缺血性缺氧期 C.淤血性缺氧期 D. 血液淤滞发生DIC E.重要器官衰竭期 答案:B 13.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变化表现在 毛细血管前阻力 毛细血管后阻力 A. ↑ ↑↑ B. ↑↑ ↑ C. ↑↑ ↑ D. ↓ ↑ E. ↑ ↑↑ 答案:B 14.微血管运动增加可见于 A.正常运动情况 B. 休克代偿期 C.休克可逆性失代偿期 D. DIC期 E.脏器功能衰竭期 答案:B 15.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不是早期休克的表现? A.脸色苍白 B. 四肢冰凉 C.脉搏细速 D. 尿量减少 E.神志昏迷 答案:E 16.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B. 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C.灌而少流,灌多于流 D. 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答案:C 17.在判断休克时器管灌流不足,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脉压<10mmHg B. 尿量小于15ml/h C. 中心静脉压7~8cmH2O D. 皮肤苍白甚至发绀 E. 收缩压<50mmHg 答案:C 18.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变化表现在 毛细血管前阻力 毛细血管后阻力 A. ↑↑ ↑ B. ↑ ↑↑ C. ↑ ↑↑ D. ↓ ↑ E. ↑ ↓ 毛细血管容量 ↓ ↓ ↑ ↑ ↑ 毛细血管容量 ↓ ↓ ↑ ↓ ↑ 答案:C 19.休克淤血性缺氧期时正确的补液原则是 A.如血压正常不必补液 B.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失多少,补多少” C.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和当天继续丧失的液体 D.“需多少,补多少” E.补液“宁多勿少” 答案:D 20.休克时血细胞比容(HCT)变化的规律是 A.先正常后降低 B. 先正常后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 先降低后升高 E.先降低后正常 答案:D 21.休克难治期并发DIC后对组织灌流的影响 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B. 少灌少流,灌多于流 C.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D. 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E.不灌不流 答案:E 22.所谓“不可逆”性休克是指休克发展到 A.DIC期 B. 淤血性缺氧期 C.器官功能衰竭期 D. 休克难治期 E.缺血性缺氧期 答案:D 23.休克时发生心力衰竭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 A.心肌供血量减少 B. 酸中毒、高钾血症 C.心肌血管内DIC使心肌受损 D. MDF的作用 E.心脏前负荷增加 答案:E 24.休克时儿茶酚胺增加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使组织灌流量减少的作用机制是 A.仅对血管α受体作用 B. 仅对血管β受体作用 C.对α、β受体均同时起作用 D. 对α、β受体都不起作用 E.先对α受体起作用后对β受体起作用 答案:C 25.下列哪种缩血管物质能引起冠脉扩张? A.血管紧张素Ⅱ B. 抗利尿激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 肾上腺素 E.血栓素A2 答案:D 26.休克时最常见的酸碱失衡是 A.代谢性碱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AG正常性代谢性酸中毒 D. AG升高性代谢性酸中毒 E.混合型酸中毒 答案:D 27.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属 A.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B.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C.肾性肾功能衰竭 D.肾前性和肾性肾功能衰竭 E.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答案:A 2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主要发病环节是 A.肺内DIC形成 B. 急性肺淤血水肿 C.急性肺不张 D. 急性呼吸膜损伤 E.肺泡内透明膜形成 答案:D 29.休克肺时最初出现的酸碱失衡的类型是 A.AG正常性代谢性酸中毒 B. AG升高性代谢性酸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 代谢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 答案:E 30.在休克时测定心肌收缩性,受前后负荷影响最小的指标是 A.EF(射血分数) B.LVEDP(左室舒张末期压) C.CI(心脏指数) D.+dp/dtmax(心室压力上升的最大变化速率) E.EES(收缩末期弹性) 答案:E 31.对休克患者监测补液的最佳指标是 A.血压 B. 脉压 C.尿量 D. 中心静脉压 E.肺动脉楔入压 答案:E 32.治疗休克时单纯追求用升压药维持血压导致休克加重的机制是 A.机体对升压药耐受性增强 B. 血管平滑肌对升压药物失去反应 C.机体交感神经系统已处于衰竭 D. 升压药使微循环障碍加重 E.机体丧失对应激的反应能力 答案:D 33.参与休克的白细胞黏附分子是 A.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 B.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ELAM) C.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 D.β2整合素(CD11/CD18) E.E-选择素 答案:D 34.休克淤血性缺氧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高度抑制 B. 衰竭 C.兴奋 D. 高度兴奋 E.变化不明显 答案:D 35.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属于 A.代偿期 B. 失代偿期 C.可逆性失代偿期 D. 不可逆性失代偿期 E.难治期 答案:C 36.休克难治时下列哪种不是DIC形成的直接因素 A.血中儿茶酚胺浓度过高 B. 血液黏滞浓缩 C.血液高凝 D. 严重的酸中毒 E.内皮激活受损,外凝、内凝系统激活 答案:A 37.过敏性休克治疗首选用 A.血管收缩药 B. 血管扩张药 C.输液、输血 D. 盐皮质激素 E.心得安 答案:A 38.休克时体液因子组胺 A.休克最重要的体液因子 B. H2受体兴奋时休克恶化 C.H1受体兴奋时休克恶化 D. H2受体阻断后休克好转 E.H1受体阻断后休克恶化 答案:C 39.内皮素是休克 A.全身循环起代偿的调节肽 B. 缩血管作用最强的调节肽 C.作为局部激素,有代偿作用的调节肽 D. 恶化时起作用的调节肽 E.生理情况下即大量释放的调节肽 答案:C 40.在生理情况下,不在血液循环中起代偿保护作用的调节肽有 A.血管活性肠肽 B. 血管紧张素Ⅱ C.血管升压素 D.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E.内源性阿片肽 答案:A 41.下列哪种不属于调节肽? A.内皮素 B. 血管紧张素Ⅱ C.血管升压素 D. 激肽 E. 5-羟色胺 答案:E 42.下列哪种不属于血管活性胺? A.肾上腺素 B. 去甲肾上腺素 C.血管升压素 D. 组胺 E. 5-羟色胺 答案:C 43.休克时参与白细胞滚动的黏附分子是 A.选择素及其配体slex B. 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 C.整合素LFA-1(CD11a/CD18) D. 整合素Mac-1(CD11b/CD18) E.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 答案:A 44.参与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的有 A.L-selectin与ICAM-1 B. P-selectin与ICAM-1 C.E-selectin与ICAM-1 D. Mac-1与ICAM-1 E.Mac-1与LFA-1 答案:D 45.能活化中性粒细胞的促炎介质有 A.IL-1 B. IL-2 C.IL-6 D. IFN E.TNFα 答案:E 46.能引起中型粒细胞趋化的促炎介质有 A.TNFα B. IL-1 C.IL-6 D. IL-8 E.IFN 答案:D 47.下列哪种介质属于抗炎介质 A.TNF-β B. IL-2 C.IL-4 D. IL-6 E.IL-8 答案:C 48.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最主要的器官障碍的是 A.肾 B. 肺 C.心 D. 肝 E.脑 答案:B 49.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 A.输液过多 B. 吸氧浓度过高 C.肝功能障碍 D. 缺血-再灌注损伤 E.严重创伤与感染 答案:E 50.多器官功能障碍时肾功能障碍最起始表现为 A.GFR下降 B. 尿钠排出减少 C.蛋白尿 D. 管型尿 E.无尿 答案:A 二、名词解释 1.暖休克 即高动力型休克或高排低阻型休克,临床表现有皮肤潮红、四肢温暖、脉充实有力、血压下降,故又称暖休克。 2.冷休克 即低动力型休克或低排高阻型休克,临床特点有脸色苍白、四肢湿冷、脉细速,故称冷休克。 3.多系统器官衰竭 指患者在严重创伤、感染、休克或复苏后,短时间内出现两个以上系统、器官衰竭。 4.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指机体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和自我破坏炎症,表现为播散性炎症细胞活化和炎症介质释放入血。 5.休克肾 休克时伴发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称为休克肾。 6.休克肺 严重休克病人在复苏后伴发的急性呼吸衰竭,休克肺属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三、问答题 1. 试比较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和淤血性缺氧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对机体影响的异同。 参考答案: 缺血性缺氧期 淤血性缺氧期 微循环变化: 1.微血管舒缩状态 几乎全部血管都收缩 毛细血管前扩约肌松弛 微静脉仍收缩 2.毛细血管阻力 前阻力明显↑ 后阻力明显↑ 3.毛细血管血压 ↓ ↑ 4.毛细血管床容量 ↓ ↑ 5.组织灌流状态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微循环缺血,组织灌流量↓ 微循环淤血,组织灌 流量严重↓ 对机体的影响: 1.容量血管收缩和组织 1. 毛细血管床容量↑ 液吸收入血→回心血量↑ 和血浆外渗→ECBV↓ 2.血液重新分布,保证心 →组织灌流量进行性↓ 脑血供 形成恶性循环 3.血压可维持正常,为代 2.CO↓,BP↓ 偿阶段 3.心脑血管灌流不足 →功能障碍.为失代偿阶段 休克缺血性缺氧期是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强烈兴奋所致,从微循环变化看,是属于代偿期,只要原始病因中止,休克即可恢复。而休克的淤血性缺氧期,属于失代偿期,此期交感-肾上腺髓质过度兴奋,同时局部酸性代谢产物过度聚集,造成微循环进一步灌注障碍,即使中止病因,病情仍可以继续恶化,必须采取发病学的治疗。 2. 休克初期又称为代偿期,试分析该期的代偿机制和意义。 参考答案:休克初期的代偿机制和意义为:①回心血量增加:容量血管收缩引起“自身输血”,组织间液回流血容量得到补充-“自身输液”;②动脉血压维持: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小血管收缩,外周总阻力增加;③保障心、脑血液供应:由于不同组织器官的血管对儿茶酚胺发应的不一致性,心、脑血管收缩不明显,使有限的血液重新分配,以保障心、脑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 第七章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一、选择题 2+ 1.在磷脂表面的FXa-FVa-Ca复合物的作用是: A.激活前激肽释放酶(KK) D.激活FXI B.激活凝血酶原 E.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C.激活FVIII 答案:B 2.在凝血系统的“瀑布”链中,下列哪项最符合凝血酶的主要作用: A.使纤维蛋白原水解成纤维蛋白 D.使FⅩⅢ激活 B.使FⅤ激活 E.以上都对 C.使FⅧ、FⅪ激活 答案:E 3.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A.纤溶酶原(Plasminogen, PLg) D.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PAI) B.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PA) E.肝素 C.尿激酶(UK, uPA) 答案:E 4.血小板在凝血系统的“瀑布”链中具有下列哪种主要作用: 2+ A.释放Ca D.释放FⅦ B.激活组织因子 E.提供vWF C.提供PL 答案:C 5.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降解后生成: A.FPA和FPB D.FgDP B.sFM E.FbDP C.PAF 答案:D 6.纤溶酶水解下列何种凝血因子? A.纤维蛋白原或纤维蛋白 D.FⅤ、FⅧ B.FⅦ、FⅪ E.以上都对 C.凝血酶 答案:E 7.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临床常见的: A.综合症 D.病理状态 B.病理过程 E.体征 C.获得性疾病 答案:B 8.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中心环节是: A.广泛微血栓形成 D.凝血酶生成增加 C.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E.凝血功能紊乱 B.MODS 答案:D 9.在下列疾病中,哪一项是引起DIC最常见的疾病: A.恶性肿瘤 D.大手术创伤 B.产科意外 E.感染性疾病 C.代谢性疾病 答案:E 10.引起凝血酶生成增加导致DIC的主要机制是: A.组织因子大量入血 D.FⅫ被激活 B.AT-Ⅲ活性下降 E.TFPI减少 C.FⅪ被大量激活 答案:A 11.下列哪项不是DIC发生的直接原因: A.大量组织因子释放入血 D.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B.血细胞的大量破坏 E.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C.血液淤血 答案:C 12.组织损伤后释放出的TF,通过下列何种途径启动凝血系统: A.激活FⅩ D.激活FⅫ B.激活FⅧ E.激活FⅤ C.形成FⅦa-TF复合物 答案:C 13.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Ⅸ通过下列哪个因子与胶原结合: A.TM D.vWF B.FⅫ E.TF C.TXA2 答案:D 14.DIC患者最初的临床症状是: A.出血 D.贫血 B.休克 E.以上都不对 C.MOF 答案:A 15.严重创伤引起DIC的直接原因是: A.交感神经兴奋, 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增高 D.组织因子大量入血 B.大量RBC和血小板受损 E.活化凝血因子的清除功能受损 C.继发于创伤性休克 答案:D 16.典型DIC的血液凝固性障碍过程常表现为: A.持续高凝状态 D.原发性低凝状态 B.先高凝后转为低凝 E.以上都不对 C.先低凝后转为高凝 答案:B 17.DIC晚期发生明显出血时,其主要的原因是: A.凝血系统被激活 D.血管的严重损伤 B.补体系统被激活 E.纤溶系统激活,并远大于凝血活性 C.激肽系统被激活 答案:E 18.继发性纤溶增强的主要实验室检测指标是: A.血浆中PA活性增高 D.血浆中出现大量的FDPs和D-二聚体 B.血浆中纤溶酶活性增高 E.以上都不对 C.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 答案:D 19.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生成超过消耗的情况可见于: A.轻度DIC D.亚急性型DIC B.急性型DIC高凝期 E.急性型DIC消耗性低凝期 C.慢性型DIC 答案:C 20.DIC患者引起出血的主要因素是: A.C3a、C5a形成增加 D.血管损伤 B.凝血物质大量消耗 E.MODS C.FDPs形成 答案:C 21.在DIC病理过程中纤溶系统激活,其最主要的机制: A.VEC在纤维蛋白、BK刺激下释放t-PA D.大量促纤溶药物(尿激酶)应用 B.凝血酶、Ⅻa和激肽释放酶大量产生 E.PAI、α2-AP产生受到抑制 C.蛋白C系统激活,起到促纤溶作用 答案:B 22.当异型输血造成急性溶血时,导致DIC的主要机制: A.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TF D.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ATP和TF B.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AT-Ⅲ E.以上都对 C.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ADP和红细胞素 答案:C 23.代偿性DIC时,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变化是: A.血小板、凝血因子均正常,3P试验(?) D.血小板、凝血因子均↑,3P试验(+) B.血小板,凝血因子明显↓,3P试验(+) E.血小板正常,凝血因子↓,3P试验(+) C.血小板明显↓,凝血因子正常,3P试验(-) 答案:A 24.DIC患者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的现象可见于: A.代偿型DIC D.慢性DIC B.失代偿型DIC E.以上都不是 C.急性DIC早期 答案:D 25.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 其主要原因是: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 D.纤溶系统活性增高 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E.血中促凝物质含量增多 C.微循环血流淤滞 答案:B 26.DIC时引起休克的主要机制: A.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减少 D.出血可影响血容量 B.凝血系统、激肽系统和补体系统激活 E.以上都不对 C.心肌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影响了心肌收缩力,引起心功能降低。 答案:A 27.下列哪项是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发生DIC的主要原因: A.大量胰蛋白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 D.发热和粒细胞破坏 B.大量组织因子入血 E.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C.引起广泛的内皮细胞损伤 答案:A 28.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时,易诱发DIC的因素是: A.循环血液中凝血抑制物减少 D.大量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B.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生成增加 E.以上都不对 C.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清除减少 答案:C 29.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时,第一次注射小剂量内毒素的主要作用为: A.使动物体内凝血系统激活 D.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B.消耗体内凝血抑制物 E.消耗体内的纤溶酶 C.使血管内皮系统广泛受损 答案:D 30.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容易诱发DIC与下列什么因素有关? A.损害血管内皮细胞 D.抑制纤溶系统活性 B.激活血小板 E.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C.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增加; 答案:E 31.急性DIC时各种凝血因子减少,其中减少最明显的是: A.凝血酶原 D.FX B.Ca2+ E.FⅦ C.纤维蛋白原 答案:C 32.子宫和肺在手术或损伤时,易发生出血,其原因与下列哪项有关? A.能释出大量抑制凝血酶的物质 D.能释放出大量PAI B.血管特别丰富,不易形成凝血块 E.富含肝素类物质 C.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或称活化素,PAs) 答案:C 33.补体成分C3a和C5a在DI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为: A.促进组胺释放和吸引白细胞、单核细胞 D.分解活化的凝血因子 B.促进凝血因子活化 E.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 C.激活纤溶系统 答案:A 34.DIC患者出血与下列哪种因素关系最为密切? A.肝合成凝血因子障碍 D.抗凝血酶物质增多 B.凝血因子大量消耗、破坏 E.血管通透性增高 C.白细胞激活和血管受损 答案:D 35.不可能由DIC引起的器官功能障碍为: A.急性肾功能衰竭 D.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 B.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E.席汉氏综合症 C.黄疸及肝功能衰竭 答案:D 36.暴发型流脑合并华-佛氏综合征的机制是: A.内毒素性血症 D.肾上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B.细菌栓子阻塞肾上腺血管; E.以上都不对 C.DIC导致肾上腺皮质出血性坏死 答案:C 37.DIC产生的贫血属于: A.溶血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E.缺铁性贫血 C.中毒性贫血 答案:A 38.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其发生机制主要是: 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 D.微血管内形成了大量微血栓 B.小血管内血流淤滞 E.小血管强烈收缩 C.纤维蛋白细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 答案:C 39.最能反映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查项目是: A.凝血酶原时间(PT) D.血小板计数 B.凝血酶时间(TT) E.红细胞计数 C.裂体细胞计数 答案:C 40.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 是检测血浆中: A.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D.D-二聚体 B.纤维蛋白单体的含量 E.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 C.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答案:C 41.一般认为血小板数目为多少时,对DIC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A.? 250?109/L D.? 100?109/L B.? 200?109/L E.? 50?109/L C.? 150?109/L 答案:E 42.急性DIC患者不可能出现下列哪项检测的结果? A.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D.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 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 E.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C.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 答案:D 4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DIC均可出现皮肤大片瘀斑,下述何种试验无助于两者的鉴别? A.凝血酶原时间 D.3P试验 B.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E.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 C.血小板计数 答案:C 44.对DIC治疗,下述哪一项原则是正确的? A.先治疗DIC,再处理原发病 D.一经确诊DIC,立即作抗凝治疗 B.对早期疑似DIC者即可用肝素作试验性治疗 E.DIC后期慎用或不用肝素 C.DIC早期需做预防性纤溶抑制治疗 答案:E 45.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是: A.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 D.原发性纤溶亢进 B.继发性纤溶系统亢进 E.TF大量释放入血 C.FⅧ被大量消耗 答案:B 46.D-二聚体是下列哪项的重要标志物: A.凝血酶激活 D.纤维蛋白原降解 B.微血栓降解 E.AT-Ⅲ降解 C.α-AP激活 答案:B 47.长期、大剂量服用阿司匹林、消炎痛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是: A.RBC内ADP减少 D.血管内皮细胞表面t-PA增加 B.肝细胞合成AT-Ⅲ增加 E.WBC释放IL-1减少 C.血小板内TXA2合成酶活性下降 答案:C 48.TF启动凝血系统的传统通路是指: A.FⅩa-Ⅴa-Ca2+-PL形成 D.FⅫ活化形成FⅫa B.FⅨa-Ⅷa-Ca2+-PL形成 E.以上都不对 C.FⅪ活化形成FⅪa 答案:A 49.TF启动凝血系统的选择通路是指: A.FⅩa-Ⅴa-Ca2+-PL形成 D.FⅫ活化形成FⅫa B.FⅨa-Ⅷa-Ca2+-PL形成 E.以上都不对 C.FⅪ活化形成FⅪa 答案:B 50.依赖维生素K而合成的抗凝血因子有: A.凝血酶原 D.FⅦ B.FⅨ E.FⅩ C.PC、PS 答案:C 二、名词解释 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是一种继发性的,以广泛微血栓形成并相继出现止、凝血功能障碍为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基本特点是: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及贫血等临床表现。 2. 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GSR) 是指给动物间隔24h各静脉注射一次小剂量非致死性内毒素,则在接受第二次注射后动物发生休克或出血倾向,即引起DIC样的病理变化。GSR的发生是由于第一次注入小剂量内毒素,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封闭”;第二次注入时,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激活的凝血因子能力降低,则无法使内毒素灭活而易引起DIC。 3.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DIC患者可能伴有的一种特殊类型贫血,其特征是: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带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称为裂体细胞。外形呈新月体、盔形、星形等,统称为红细胞碎片。由于裂体细胞或红细胞碎片的脆性高,易发生溶血。 4. 裂体细胞 在DIC凝血反应的早期,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当循环的红细胞流过细网孔时,可以粘着、滞留或挂在纤维蛋白丝上,在血流不断冲击下,使红细胞破裂,形成裂体细胞。由于裂体细胞脆性高,易发生溶血。 5.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 是纤维蛋白溶解酶对纤维蛋白(原)降解所产生降解产物统称为FDPs。由纤维蛋白原被降解所产生的X、Y、D、E、B?1~42和A?链羧基端附属物A、B、C、及H碎片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gDP);纤维蛋白被降解产生的是B?15~42,X′、Y′、E′、D碎片和D-二聚体、?-?二聚体等,以及A?链羧基端极附属物等统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bDP)。 6.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将鱼精蛋白加入被检的患者血浆后,鱼精蛋白可与血浆中 X-sFM片段内X结合,使血浆中与X片段结合的sFM分离并彼此聚合而凝固。这种不需酶的作用而形成纤维蛋白的现象称为副凝试验。但是,当纤溶酶活性过强时,X片段被完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时,X-sFM就明显减少,3P试验反可转阴性。 7. D-二聚体(DD) 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微血栓)的产物。sFM的两端D区与其相邻sFM的D区在E部位参与下,相互连接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纤维丝,所以存在纤维蛋白D区相互连接,可产生D-二聚体。相反,纤溶酶在分解纤维蛋白原不产生D-二聚体;同样,分解sFM时,也不存在D-二聚体。D-二聚体是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 三、问答题 1. 试述DIC引起出血的具体机制。 ①凝血物质大量消耗(消耗性凝血病):在DIC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消耗,并且消耗超过代偿性增加,使血液中纤维蛋白原、FⅤ、FⅧ、FⅨ、FⅩ和血小板急剧减少,故DIC又称为消耗性凝血病。 ②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纤溶系统增强产生大量纤溶酶,纤溶酶是一种活性较强的蛋白酶,除能降解纤维蛋白(原)外,还能水解各种凝血因子,使血液中凝血物质急剧减少,加剧凝血功能障碍并引起出血。 ③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形成: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裂解出各种FgDP、FDPs成分,如X、Y、D、E等片段。FDPs的形成是造成血液的止、凝血功能障碍和引起DIC出血的重要机制之一。ⅰ)X、Y片段可与sFM形成可溶性FM复合物(SFMC)(X片段与FM形成复合物时,是以氢键结合),阻止FM相互交联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ⅱ)片段Y、E有抗凝血酶作用;ⅲ)D片段对FM交联聚集有抑制作用;ⅳ)FDPs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DIC时通过FgDP/FDP各种成分产生强大的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使机体止凝血功能明显降低,产生了严重的出血倾向。 ④血管损伤:DIC发生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可导致微血管壁损伤,也是DIC出血的机制之一。 第八章 心功能不全 一、选择题 1.下述有关心力衰竭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 A.心输出量低于正常 D.外周阻力低于正常 B.每博输出量低于正常 E.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C.心脏指数低于正常 答案:E 2.下列哪项关于心脏前负荷的论述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