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和答案 下载本文

(1)居室墙壁上挂壁培养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 释放,更新居室空气;同时合成 。 (2)由于色素种类和含量的差异,植物叶片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植物细

胞中能够储存色素的结构分别是叶绿体和 (填写“液泡”或“线粒体”)。 (3)有人认为居室内挂壁培养的植物越多越好,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 请应用生物学知识说明理由: 。

29.(10 分)

2017 年8 月3 日,北京发布高温蓝色预警:最高气温将达到37℃。在这个格外炎热的夏天里,像月季、三角梅这样喜欢晒太阳的花卉也由于温度太高,光线过于强烈,而被晒伤。下面左图就是被晒伤的月季,叶片上出现晒伤的枯斑,虽然仍是绿色,但已经发干变脆,出现明显的失水现象,感觉像被风干了一样。

植物是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来散失水分,并降低叶面的温度,从而抵御高温的。当植物蒸腾作用水分散失速度大于根系吸水速度时,植物就会缺水,出现萎蔫现象。一般温度在35℃左右时,植物会用加快蒸腾作用的方式来降低叶面温度。但如果遇到持续的高温天气(超过35℃以上),植物则会关小或关闭叶片的气孔(如上面右图),减弱蒸腾作用,以避免高温引起过度失水。这是植物的一种自我保护能力。蒸腾作用减弱后,即使环境中水分充足,根系也无法吸水或吸水速度很慢。这样的状态保持较短的时间,在环境适宜后可自行恢复;但如果时间过长,植物叶片会因为高 温缺水而萎蔫枯萎且无法恢复。请分析回答:

(1)由上文可知,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主要动力是 作用,水分散失的门户是 ,它由一对保卫细胞构成。除此之外,这一作用还可以 ,使植物能够抵御高温。

(2)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区。水分被吸收进入植物体后,主要通过 运输到其他器官,溶解在水中的 也通过此途径进入植物体内并在植物体内运输。 (3)植物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生活,叶片会萎蔫、出现枯斑的原因是。

(4)俗语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某课外小组的同学为解释其原因,选择校园中的裸地、草地和灌木丛,用干湿温度计,连续测定了这三个地块的温度和湿度,取其平均值并记录于表中。根据 表格中的数据,解释“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原因有 (多选)

a.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树下温度降低 b.刮风可以带走大树周围空气中的热量 c.树叶散失出的水分可以增加树下空气的湿度 d.大树的根系发达,使周围土壤中水分增多

e.树叶散失出的水分蒸发带走了空气中的热量,使树下温度降低

(5)某同学设计了一组实验,想验证植物体内水分主要是由叶片散失的。请帮助这位同学从右图中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并预期实验结果。

①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装置是 (选择图中字母)。

②预期的结果是 。若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一直,则说明植物体内水分主要是由叶片散失。 30.(8 分)

人类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胚胎的过程如图1 所示。受精卵发育的最初几天,组成胚胎的细胞尚未成熟,它们的形态、结构、功能完全相同,其中每一个细胞都可以发育为胎儿体内所有类型的细胞。这类未成熟的细胞被称为多功能的干细胞,随着胚胎的发育,多功能的干细胞进一步分裂、分化形成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肝脏细胞等人体所有类型的细胞。这些经过分化后形成的成熟细胞,分别行使不同的功能,它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保证了人体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细胞分化的过程是单向、不可逆的,即分化成熟的细胞不能再回到未成熟、多功能的状态。

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格登却提出假设:成熟、已分化的细胞可以返回到未成熟、多功能的阶段。1962 年,他用蛙做了细胞核移植实验,实验过程及结果如图2 所示。约翰?格登通过这个实验及其后续的一系列细胞核移植实验,证实了自己的假设。1997 年,通过“核移植”技术诞生的小羊多利,进一步证明了约翰?格登的假设。人们也将通过“核移植”技术进行繁殖的过程称为“克隆”。

(1)图1 中,A、B、C 过程主要是通过细胞的 实现的。D、E 过程中,细胞的形态、 、 发生了变化,这一过程称作细胞分化。人体的结构层次由微观到宏观依次是: 细胞→组织→ → 个体。

(2)约翰?格登的蛙细胞核移植实验中得到的青蛙Ⅲ,更像青蛙Ⅱ,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 。 (3)此实验结果说明: 。

31.(8 分,请任选题目一、题目二中的一个作答,两题都做,按题目一作答计分)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每题2 分)

26.(8 分)

(1)细胞壁列文·虎克 (2) ①a d B ②f c ③C (3)b

27(10 分)

(1)温度水分空气(2)胚乳

(3)减少呼吸物质和能量(答其一即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