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习(小古文整理)附答案 下载本文

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做人法则。

道理分析: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而万事大吉。【孟母断织教子原文翻译及道理】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她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改变“废学”积习。这样做,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孟子不是生来就聪颖的人,但仍然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这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七)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ōu)于秦青(2),未穷(3)青之技(5),自谓(4)尽之,遂(6)辞(7)归(8)。 秦青弗(9)止(10),饯(11)于郊(12)衢(13),抚(14)节(15)悲(16)歌,声振(17)林木,响遏(18)行云。薛谭乃谢(19)求反(20),终身不敢言归(21)。 (本文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战国列御寇(别名列子)编撰。) 注释:(1)①讴<动>唱歌。②<名>歌曲。(2)秦青:秦国著名歌唱家。(3)穷:用尽,用完。(4)谓:以为、认为。(5)技:本领。(6)遂:于是。(7)辞:告辞。(8)归:回去。(9)弗:没有。(10)止:阻止。(11)饯:用酒食给人送行或设宴送行。(12)郊:在城外大道旁。(13)衢:大路,四通八达的路郊衢:郊外的大道边。(14)抚:轻轻的拍。(15)节:节拍。(16)悲:悲壮的。(17)振:振动。(18)遏(è):阻止。(19)谢:道歉。(2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21)归:回家。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自己就以为学完了,于是便告辞离开。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树木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停住了。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回来(继续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敢再说回去的事了。

启示:这篇古文告诉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有成功就骄傲自满的心态,不要浅尝辄止的学习,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犯错误不要紧,知错就改才是最重要的!

1. 解释下列斜体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 秦青弗止。_____________②响遏行云________________ 2. 对下列各句中斜体的用法、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薛谭学讴于秦青②饯于郊衢③未穷秦之技④自谓尽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翻译:薛谭乃谢求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一字之师

时郑谷①在袁州,齐己②携诗往谒焉③.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谓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④不觉兼⑤三衣⑥,叩地膜拜,自是士林⑦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陶岳(宋)《五代史补》 译文:郑谷住在袁州,齐己于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诗》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手加额长跪而拜.从此,文人间把郑谷看作齐己的一字之师.

晚唐诗人郑谷,( )诗写得好,( )为人谦逊,所以人们乐于向他请教。“一字之师”说的就是他与诗僧齐已的故事。

某年冬天,齐已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郑谷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十分赞赏,但他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他对齐已说:花开枝头,总有时间先后,只是人们不觉察,才误以为数枝同时开放。从诗题《早梅》来说,‘数枝梅’已不为早,不如改为‘一枝开’。”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1.为短文加个小标题写在横线上。 2. 在( )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用“—”画出郑谷改字的理由。

4.把“数枝”改为“一枝”好在哪里呢?结合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郑谷和齐已分别是怎么样的人呢?

郑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修改作文中你有没有因一两个字而伤脑筋呢?你认为有这样的必要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教学相长(小古文100课)

虽有嘉肴①,弗②食,不知其旨③也。虽④有至道⑤,弗学,不知其善⑾也。是故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⑦。知不足⑧然后能自反⑨也,知困然后自强⑩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注释:1.嘉肴:美味的食物。 佳 很好。 肴:熟的鱼肉等,熟食。2.弗:不3.旨:味美,好吃。4.虽:即使。5.至道:至高无上的道理,最好的道理。6.是故:因此7.知困:知道自己在学习中不知道的地方,困:本意为窘迫,在此引申为困惑,不懂。8.知不足:知道自己有不够之处。9.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即反省自己。10.自强:自己奋发图强。强:使动用法,使??强。11.善:好处。12.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长:促进;意思是:教育别人的同时也能增长了自己的学问

翻译: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但是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是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

得不透。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知道自己有所欠缺,然后才能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 )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学相长( )

③虽有至道( ) 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2.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故曰:教学相长也。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5.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是有所得的。你在帮助别人或帮同学解决难题的同时,自己是否也得到了知识?说说自己的经历。

(十)

宋濂①,字景濂。性诚谨,官内延久,未尝讦②人过。(帝③)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④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⑤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濂)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①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学家。②讦(jié):攻击。③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④恶:同“勿”。⑤诮(qiào):讥讽。 1.用斜 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于 是 帝 廷 誉 之 曰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间召问群臣臧否( ) (2)或指其书曰( )

(3)既而帝览其书( )(4)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 )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 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译文 :宋濂,字景濂。性情诚恳谨慎, 长期在宫中为官, 却从不攻击他人过失。太祖闲时召宋濂询问群臣的善恶优劣, 宋濂只是列举表现优良的大臣, 并说“: 善良的人与我交朋友, 我了解他们, 而对那些不善之人, 我不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大

怒, 以此询问廷臣的看法。有的指着茹太素的上书说:“ 这是不敬, 是诽谤,是违法。”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 茹太素是尽忠于陛下的, 陛下现在刚敞开言路, 怎么能给他定以大罪呢?”不久, 太祖翻阅茹太素的上书, 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 于是便将廷臣全部召来责问, 并直呼宋濂的字说道:“ 如果没有景濂, 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进言的人了。”于是太祖又当场称赞宋濂说“: 我听说最上等的是圣人, 其次是贤人, 再次为君子。宋景濂为朕效力十九年, 从未说过一句假话, 也从未讥讽别人的短处, 始终如一, 他岂只是君子, 还真可以说是贤人了。”

宋濂屡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门索要诗文者, 接踵而至。甚至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都知道宋濂的名声, 多次问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体安康否。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四方学者都称宋濂为“ 太史公”, 而不称其姓氏。 4.文中划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2分)

5.阅读选文及下面一段文字,比较两段文字中宋濂形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3分) 相同点:

不同点:

【链接】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则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6.宋濂通过叙述自己求学时的种种艰辛,勉励后辈学习是否有成,关键在于自己专心与否,在你心里还有哪些古人好学的典故,请举两例。

7. 联系生活实际,请从宋濂的求学经历中说说你得到哪些启示。(至少两点)

(十一)董遇论三余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陈寿(晋) 读书《三国志·魏书》

译文: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他与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将军处。他们经常上山打柴背回卖钱(维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诵读,哥哥讥笑他,但他照样读书。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一定要先读百遍。”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冬天没农活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干活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阴雨天无法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采稆负贩 .②人有从学者 .

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