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工作计划
为实现*市教育事业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教育发展更好地适应*市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制定*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回顾和现状
“*”期间,*市提出并全面践行“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化对教育体制、管理机制和教育过程的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实现了健康协调发展。
(一)树立“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新理念,引领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
“*”期间,*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提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的发展理念。通过教育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公平;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存量不断增长,满足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的需求,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育事业发展坚持了“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总切入点,以全面改革创新为总要求,以全面加强管理为总抓手”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常规工作抓改革,创新工作抓突破,全面工作抓管理,一切工作抓落实”的工作方法,构建了“中心提升、周边发展、城乡互动、优质均衡”的战略格局。
(二)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1.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末,全市学前儿童入园率市区达95%,农村达82%以上,农村学前入园率比“*”末提高了12个百分点。各类残疾儿童入学实现了“零拒绝”,并实施免费教育,全市形成“以大多数残疾儿童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市特殊教育学校为示范、以乡镇中心小学残
第 1 页 共 18 页
疾儿童附设班为骨干”的办学格局,盲童、聋童、弱智儿童入学率分别达95%、96%、98%,比“*”末分别提高了3个、1个、3个百分点。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小学在校生巩固率全部达到10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98.5%;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达到89.29%,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比“*”计划的85%提高了4.29个百分点。实施“膨胀名校”策略,扩大优质高中资源,普通高中在校生数持续增加,由“*”末的5.59万人增至10.51万人,增幅达88%。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比例达56∶44,基本做到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7%。“*”期间,有29处普通中小学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规范化学校的处数已达79所;52处幼儿园被评为省级实验示范幼儿园,2所幼儿园成为*省十佳幼儿园;2个区被评为省级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35个乡镇被评为市级教育工作示范乡镇。
2.职业教育规模、档次、效益、质量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整合发展职业教育。确立了“定位准、办法活、盯市场”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思路,整合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城乡职教联动,跨区域合作。中等职业学校由“*”末的106处调整为“*”末的86处,专业开设总数由329个调整为112个,其中30个专业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近10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达到44%。中职升高职的比例达到20%,毕业生“双证书”考核达标率95%,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17处职业中专被评为国家和省级重点职业中专,5所学校被评为省级教学示范学校,6所学校、16个专业进入全省“十、百、千”工程。
3.地方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民办高校实行属地管理体制,中等师范学校改为“五年制”师范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成立了*职业学院和*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办了8所学历教育民办高职学院和23所非
第 2 页 共 18 页
学历教育民办高校。市属高校由“*”末的4所,在校生不足1万人,发展到11所,在校学生超过3.7万人。
4.成人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职工全员培训率达58%,职工教育初步形成了“立体化、多元化、全程化、规范化”的企业教育体系,建成14处行业教育中心、30处大中型企业教育培训基地,全市累计培训职工450万人次,比“*”期间增加了18万人次。社区教育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有5个区成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占全省首批实验区总数的1炖3,2个区被评为国家级实验区。市内5区85%的街道(乡镇)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学校,有社区学院3处、社区教育中心77处、社区教学站364处、社区教育覆盖率达70%,社区教育累计培训街道居民156万人次,进城务工经商人员34万人次,下岗待岗职工1.5万人次。农村成人教育由扫除青壮年文盲转移到对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培训量达到490万人次,92个乡镇建立成教中心,其中35处达到市级教育示范标准,有2600余名村级干部参加学历培训,6万余名农民接受“绿色证书”培训。“*”期间全市参加成人高等学历教育10万余人,参加成人中等专业教育4万余人,高等教育自考专业已增加到85个,自考报考数达到123万人次,271万科次,共有22755人通过自考取得大专以上学历证书。
5.民办教育有了新的增长。“*”末,全市共有民办教育机构518所,比“*”末期的376所,增加了142所,其中:民办学历和非学历教育高校31所,民办中等学历教育学校14所,初等学历和非学历培训学校473所,共开设专业门类73个,年培训能力达到12万人次。
6.教育外事工作不断得到深化。“*”期间,累计派出各类团组117个,赴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进行教育交流活动1366人次;接待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各类教育考察团组107个,计1681人次。全市外籍教师聘请资格学校增至29
第 3 页 共 18 页
所,在济工作的外籍教师达70多人。接受外国中小学生资格学校18家,现有60多名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及港台地区的中小学生在济就读。
(三)深化教育体制、教育过程、教育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得到了不断完善,农村县(市)区教师工资全部实现统发,教师工资和中小学公用经费有了明显增加,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市区基本实现小学、初中一体化管理,“九年一贯”制的学区管理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有了新的突破,基本实现了市级统筹,协调发展。
2.改革教育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小学全面推行了等级制评价制度,建立了以成长记录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使用制度。不断改革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办法,扩大第一批次录取学校数量,改进高中指标生招生录取办法,增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实验操作能力,对部分职业学校部分专业实行免试录取,收费实行票款分离。
3.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启动并推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期间,在加强学习型、专业型、服务型教科研队伍建设基础上,坚持“抓评价、促改革;抓课改,促创新;抓管理,促质量;抓建设,促发展”的工作主线,努力做好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教育评价、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考试改革研究、教师和校长的专业成长等工作。实施“农村教育振兴行动”,加强了农村学校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开展了“百校牵手”、“教育志愿者”、“支教支校”、“名师义教”等活动,使更多的农村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4.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文件规定,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创新中小学德育内容和方法,构建富有实效性的德育序列化体
第 4 页 共 18 页